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万科千亿背后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1-01-13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黄秋丽

关键字:战略管理 安全

与王石的技术、服务型企业提法不同,郁亮认为,“不论怎么说法,万科未来的转型就是要学制造业,向制造业转型。姜汝祥认为王石是一个极富人文色彩的人,“他总是把人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万科是中国公司里极少数有伟大基因的公司。
其实,这种收购、合作开发的模式并非新鲜事物,甚至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多家企业联手拿地已是常态。除了降低各家企业地价占款之外,合作也降低了企业竞争导致地价飙升的风险。2010年10月,绿城宣布进入代建领域。“绿城的做法本质上与万科的合作开发没有差别,如果万科在合作项目中股权为零,就是代建。”一位观察人士说。

  万科利用它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已经把并购与合作模式做到极致,手法相当娴熟。根据万科的公告,有人计算出万科2010年平均每10天收购一家公司。和北京万科合作的,有包括中航、中粮、五矿、住总等在内的八家国有企业,每家企业的合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北京万科办公楼里,这八家国企的项目人员和万科的员工一起办公。长阳半岛的项目总经理是中粮集团派驻的,万科负责工程、营销等专业事项。在庆祝北京万科2010年销售突破百亿的晚会上,来自八家国企的员工组成一个方阵,和万科其它部门的员工一起参与了长诗朗诵。毛大庆介绍,目前和八家国企的合作基本都是项目股权五五分,目前准备尝试一些万科只占少量股份的项目。

  万科的合作开发不仅限于国企。“国企比较容易受关注,”郁亮说,万科和民营企业也有大量的合作开发,“以前我们不做10万平米以下的合作项目,现在我们两三万的项目也做。”

  千亿平台

  王石对2010年的定义无关“千亿”,而是:“2010年是万科持续增长的元年”。在他看来,万科过千亿是迟早的事情,“900亿跟1000亿有什么大的区别?”

  “为什么是(持续增长)元年呢,因为我们才伸展开手脚。”王石说。从2008年以来,万科从业务模式到内部管理架构,都在进行变革。“这些变革把万科带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

  在逼近500亿的时候,万科一度面临发展失控的风险。从2004年开始,万科几乎连年翻番,到2007年左右,高涨的扩张情绪在公司上下弥漫。用王石的话来形容,那叫“情不自禁”。尽管万科总部早已觉察到楼市的风险,并挂出了“低调、沉稳、危机意识”的警示性标语,一线公司依旧按捺不住扩张、拿地王的冲动。在2007年每季度的公司例会上,郁亮都会谈到这种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万科需要改变增长模式。但是谈了之后没有用。“在顺境中变革实在是太困难了,大家都觉得日子好过,你说要变革……”郁亮顿了顿,说,“我不是张艺谋那么好的导演,能够制造出危机的气氛。”

  500亿规模的万科,还在经历另一道坎,那就是管理体系。郁亮的感受非常深,“之前,万科的发展问题通过加班加点就能解决,再不行就增加人手。500亿之后,这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500亿规模已经不是小公司。但万科的管理操作平台并没有准备好。这是造成万科2008年不断陷入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万科很需要一个不好听的局面来刺激刺激。”王石说。那就是2008年的“负增长”。王石说,2008年万科采用了降低风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万科高价拿下的地块主动计提了13亿的减值准备。“并不是说不能增长,我是在会计上允许净利润下来。”

  郁亮所需要的危机气氛轰然而至。万科上下,开始“回到原点”思考问题。“一个企业的原点是客户、市场、股东。即使公司增长了,但是跟客户、股东的利益是冲突的,这有什么意义呢?”从2009年开始,规模和速度不再是万科的主要诉求。

  但对销售额已几百亿的大公司来说,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它能否完成,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内部管理平台的重新搭建,举其中一个方面的例子:总部与分公司的关系。

【图注:万科小区】

  2009年,万科的所有区域公司总部均从80多人缩减到24人左右。2010年,万科总部从280人精简到180人,精简幅度达到46%。

  “我们不是裁员,而是把他们派到一线去。我跟他们说,你不要坐在家里端着枪对着自己人。”郁亮说。2008年的挫折,给他最大的教训,就是“打仗的前线永远比后方更重要,打赢是硬道理”。

  在精简之前,万科一线公司头上有区域公司和总部两个“婆婆”,区域公司没有决策权,但也是管理部门。郁亮很早就注意到,这两个机关里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毛孩”,张口问一线公司要个资料,就能把后者折腾得够呛。“如果部门不精简,管理程序、汇报程序各方面不精简的话,前线没法打仗。”郁亮说。万科的做法之一是,把总部的融资、投资和营销部门合一,工程、采购和质量部门也合并,这些一向互相打架的部门变成协作部门。此外,区域公司变成了总部的派出机构,成为一线公司的教练员。这样一来,把对一线公司的干扰降到最低。现在,万科对管理者的提拔规则非常明确,必须从一线提拔。

  在瘦身总部的同时,万科总部在文化上保持对所有公司绝对的控制与强势。有一阵儿,郁亮发现下面的一线公司在下面打一些广告,什么“我5岁了、10岁了”。郁亮很反感,“万科不是25岁吗?你不是万科集团下的公司吗?怎么到你这就成了5岁公司了?”他一律取消了类似的广告和说法,“就是不能有亚文化。”

  2008年前后,郁亮还在一线公司发现一个问题:公司养了一群“希腊奴隶”。也就是说公司把部分业务外包出去,请一些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来干活。有的公司一下班,正式员工坐班车走了,“奴隶”留在那儿加班。郁亮一开始不知情,见很多人在拼命加班,还挺高兴,一问,都是万科体系外的人。郁亮不满意。“这事儿错了。总部给你创造最能打仗的环境,结果你自己不动手了,你让奴隶给你干活的时候,你的能力是不是在丧失呢?麻烦留给别人,自个儿做轻松的活儿,你在把麻烦外包的时候把能力也外包了。资本家可以做这样的事,我们不行。”

  后来,郁亮有次碰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王传福跟他说比亚迪怎么做内部“垂直整合”,比亚迪除玻璃和轮胎之外,全部都自己生产。王跟他说,“做制造赚点钱不容易。你可以把这个环节那个环节都外包,人家可以告诉你质量都很好,但没告诉你他赚了多少钱。等到别人把外包的钱赚了后,还能轮到你卖整车赚钱?”郁亮觉得有道理。他由此决定,把万科的外包全取消。

  万科总部承担着战略、投资、财务、人事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权,而一线公司只有执行权。一位高管向记者描述:“像快速周转这件事,一线公司基本上想都不用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地,最快的速度开工,最快的速度销售。无论如何,开盘你得卖出60%。”

  如何能够令行禁止,同时又让一线公司保持相当的创造性?

  “把公司做大是要往实处做,现在做大了,要再往虚处做。”郁亮说,2008年开始的这轮公司组织调整完成之后,他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管理平台转移到人的问题上。

【图注;万科是国内最早提倡白领文化的地产公司】

  郁亮说,万科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两点,市场原则和人文精神。公平、民主、自由这些普世价值,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的底色。“只要符合万科的利益,你可以不听我和王石的话。”郁亮说,“这句话很多企业是不敢讲的,就万科可以讲。”有一次王石在一个会议上提到,工程系统也会变革,不需要大总包、总承包之类的。后来一个区域老总跟王石说,“主席你说完这句话,结果我去跟别人喝了两次酒,安抚两个工程部。”王石不解,问为什么。“你说不需要他们,人家被你打击得很厉害。”王石称是,从此再也没有说这样的话。

  “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我一开始坚持某一个意见,但我不得不改变,最后证明他们是对的。如果都是我的意见,我不在怎么办呢?”王石说,“万科管理的方法更多不是自上而下,很多是自下而上。下面来提出建议,上面来肯定。而不是上面做了决定,不允许有任何的不同意见。”

  才加盟万科一年多的万科北京总经理毛大庆,认为庞大万科活力的来源是其职业经理人制度。“体制决定一切。万科没有谁是绝对的老板,没有一言堂,没有一手遮天。这个是最基本的。”

  在和郁亮聊2010年的工作感受时,毛大庆用了“过瘾”这个词。不仅仅是因为北京万科2010年突破百亿、一跃成为北京市场老大—在此之前,万科在北京市场份额一直未入前十名,更是因为他在万科所获得的“驾驭感”。此前毛大庆在新加坡凯德置地工作,他的感受是“万科的这套系统和流程,比跨国公司更有优势”。“我出十几天的差,带个iPad就能把工作搞定。我去拿回来一块地,资料搁在桌子上,下面它自动就开始运转了,根本不用你去想。”毛大庆说,他不用考虑具体操作的事情,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如何拿地、如何布局上。自从他2009年上任以来,北京万科的土地储备已经高达500亿元,足够未来3年的发展。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