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郭士纳与IBM的复兴战略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8-11 来源:《管理学家》

关键字: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是IBM公司极其重要的转型时期。当IT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傲慢且自信”的IBM却作茧自缚,濒临破产的边缘。郭士纳入主IBM后,以其经营才能使这位“蓝色巨人”实现了复兴。

2.拓展服务业务

在一定意义上,郭士纳是个赌徒,不过他是个明智清醒的赌徒而已。他曾说:“在未来的10年中,顾客将逐渐看重那些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即能够将各种供应商所提供的电脑零部件进行整合的技术方案,以及(也是更重要的)能将技术整合到一个企业流程中的公司。我们还打赌:芯片速度、软件版本、专有系统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都会衰亡,而且过一段时间以后,信息技术产业也将变成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可以看出,郭士纳预测,未来的 IT业,服务将成为拥有很大市场前景的新增长点,于是,他把未来的赌注压在服务上。

郭士纳认为,服务业是IBM业务中很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但是,它却一直被视为次于IBM硬件业务的二等角色。在未来,服务型公司而不是技术型公司将首次成为执牛耳者。根据这个理念,郭士纳提出了IBM的宏伟目标:不但要成为业内最大的服务商,而且还要成为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服务商。

传统的IBM的服务,是完全与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更具体地说,产品就是IBM的标识。如果IBM系统出问题了,IBM就会修好它。然而,如果客户所购买的其他公司产品出了问题,或者如果客户想安装一些非IBM公司的设备,那么他们就得不到IBM公司的服务帮助。所以,传统的IBM服务主要是作为产品业务的辅助和延伸。与这种传统服务不同的是,郭士纳强调的服务是客户需要的服务,而不仅仅限于与本公司产品相关的服务。

在1993年一次会议上,郭士纳遇到了IBM下属的“整合系统服务公司(ISSC)”的丹尼·韦尔什。丹尼作为“老服务者”,向郭士纳提出了四点建议:(1)公司应该承担起在各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任务,而且是代表客户的利益为客户提供这样的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建构系统、确定设备、实地管理电脑以及让电脑为客户服务。(2)实施这项计划,可能会与公司文化相悖,因此要敢于打破文化藩篱,从根本上改变它。如果对客户来说最佳解决方案并不是购买IBM的产品,服务单位就有必要向用户推荐使用微软公司、惠普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产品,即便它们是IBM的竞争对手。(3)服务单位必须从常规的销售部门中脱离出来,因为,如果服务单位出售任何非IBM的产品,销售人员将绝对不会允许一个这样的IBM服务人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4)服务行业完全不同于那种以产品为基础的业务。

郭士纳根据丹尼的建议,整顿IBM在美国以及全球的服务机构,将这些拥有截然不同的服务程序、服务价格、服务内容、服务术语以及品牌名称的机构,整合成统一的服务机构。但与丹尼的建议不同之处是,服务仍隶属于销售部门。因为对服务人员来说,销售人员能够引导他们入门;对销售人员而言,服务人员可以给他们带来新的赢利途径。到1996年,随着新的服务系统的成熟,郭士纳决定,将服务机构从销售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即建立IBM的“全球服务部”。至此,IBM的服务业开始了独立发展之路。

对IBM的发展来说,郭士纳的这一战略是成功的。1992年,服务在IBM的价值为74亿美元(不包括主机);2001年,其价值上升为300亿美元。在收入增长类别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

3.做大软件业务

寻找新的商机,是一个成功CEO的素质之一。在日新月异的电脑行业,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郭士纳认为,能够保存大量数码内容,并能以高速和宽带移动的网络传送装置,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要处理巨大的信息量,客户就将需要供应商能够增加服务能力和存储空间;要设计和实施网络化的解决方案,客户也将需要大量的服务。这里的关键在软件。

当时,IBM的软件业务现状是:(1)有一个大型但却分散且难于管理的软件业务,软件业务对注定要开放的世界保持着封闭态度;(2)在IBM,软件是为主机而不是为更小和更广泛的分散的系统服务的;(3)不包括与硬件相连接的操作系统,软件业务已经给公司酿成巨额亏损。

于是,郭士纳让IBM的高级经理,当时IBM服务器集团的负责人约翰·汤普森来统管IBM所有的软件资产。约翰将30个软件实验室缩减为8个,并将60个软件产品标识压缩为6个。招募和培训了5000名软件销售专业人员,打算在软件领域打造出一个新增长点。

这个新增长点突破口在何方?郭士纳经过分析认为,当时在操作程序层面上,微软独大;在应用程序层面上,萨普(SAP)、仁科(People Soft)和JD爱德华兹(JD Edwards)主宰市场;只有在连接操作程序与应用软件的中间层次上,诸如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以及交易管理程序等方面,很少有人感兴趣。因为这个中间层面都是一些复杂而且基本上看不见的产品。但是,对于用户整合电脑的使用领域来说,这个中间层面又是必须的。郭士纳看中了这个市场空隙。他认为,当客户机服务器让位于网络化计算以后,中间软件就是一个关键的战略领域。

然而,为了提供这种整合,中间软件必须能够与主要电脑系统生产商的产品系统相兼容,以便于这些电脑系统连接成一个新的网络。但是,直到1995 年,IBM的所有软件都是专用的,而且还只与IBM的硬件以及其他IBM的软件兼容。郭士纳意识到,公司要在中间软件上突破,就需要对所有的软件进行一场规模巨大且持续数年的重写运动,其目的是不仅要使这些软件能够实现网络化,而且还要能够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惠普公司、微软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平台上工作。

在约翰·汤普森的建议下,1995年初,郭士纳开始考虑购并莲花软件公司(Lotus)。莲花公司因为它的1-2-3电子表格成名,IBM看上了它的Notes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支持数量巨大的计算机用户之间实现合作。购并莲花公司可以给IBM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1)可以填补公司在中间软件业务领域的空白;(2)能够有力地打上合作计算时代的印记,而不是孤立计算。

软件业务的购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郭士纳说:“任何人都会告诉你,软件购并计划有风险。因为在软件购并中,你所购并的是人。如果起关键作用的人决定离开被购并的公司,那么你所花的大量的钱就只剩下了一些建筑、办公设备以及接触到装机用户的途径了。”尽管如此,IBM还是成功地收购了莲花公司。它对恢复IBM在软件业内的地位有着重要影响。次年5月, IBM又购并了智能管理软件系统公司(Tivoli)。这次购并活动使IBM进入了分散式系统管理软件产品市场。现在,IBM的软件集团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公司之一,也是网络化计算时代的主导性公司之一。

郭士纳的战略思想

1.战略的制定

要制定一个优秀的战略,其最艰难的部分或许就是竞争能力分析。那些纸上作业的SWOT法、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等,都替代不了现实中的感受。郭士纳的贡献,不在于理论上的推论,而在于对现实的尊重。他认为,好的战略,必须立足事实,防范偏见。对于IBM来说,长期的业界老大地位已经形成了偏见。 “几乎所有的组织机构都会培养一种自豪感,并愿意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些组织机构中的管理者们也会鼓励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然而,这种拥有自豪和荣誉的家庭感往往也会妨碍真正的竞争力分析。我们愿意认为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好,也愿意认为客户更看重我们而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正是出于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偏见,使得IBM在面对微软、英特尔、康柏等公司发动个人电脑攻势时,将其视为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结果使自己在个人电脑上一败涂地。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