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新闻>产经>文章页
科学发展助力富民强县
--首届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
字号:

时间: 2012-08-30 来源:永业 作者:永业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主持人:下面有请河南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发言。
  
  王国玺(河南太康县委书记):感谢主办方经济日报社。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于周口市,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46万多人。
  
  近年来,太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准确定位,依托劳动力优势、农业优势和纺织、锅炉产业资源优势,实施"内培外引,产业联动"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举措,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跨越,县域经济实现提速进位。
  
  一、创新放大优势,打造产业发展高地。资源决定发展方向,环境是竞争力。我县坚持发挥资源优势,破解生产要素瓶颈,改善软硬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辐射力、吸引力、竞争力。一是整合利用资源优势。我县因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粮食年总产在20亿斤以上,是全国产粮百强县,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有一定规模和基础,锅炉加工已有40多年的历史,常年有近50万人在外务工。我们充分"盘点"我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纺织、锅炉产业资源优势,科学编制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最大的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强瓦楞纸生产基地。二是积极破解瓶颈制约。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科学的机制,破解用工、土地、资金等产业发展难题,积极整合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全县24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依托,利用财政补贴和经济杠杆,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所需工种"订单式"培训,去年以来,协助企业完成培训招工6000余人,形成近万人产业工人,有效破解用工难题。提前谋划,超前报批,科学规划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循环造纸三个产业园,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三违"治理,盘活土地,保障项目用地,积极破解土地制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道路、桥梁、供电、供水、通信、绿化等硬件建设相继完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三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我县始终坚持靠服务感动客商,赢得发展。实行损害发展环境问责制度和首席办证官制度,提出"三个零"要求,即项目落地零接触,部门服务零投诉、破坏环境零容忍。主要领导做到"三个亲自",即亲自听取企业汇报,亲自接待客商,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从项目洽谈、签约、选址、手续办理、开工、投产、后续服务、产品开发都有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成功率、开工率、达产率。
  
  二、实施项目拉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项目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住了招商引资,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主战略,创新招商理念,招商方式,招商方法,向专业化、阵地化、品牌化招商转变,坚持走"专业招商"之路。选派23个乡镇的党委副书记到南通、常熟等发达地区挂职招商,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引进产业配套的核心项目。坚持走"特色招商"之路。围绕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紧盯盛泽、柯桥、观音山等区域,着重吸引和承接闽、浙等地纺织产业。一年多来县主要领导带队在这些地区共举办县情说明会、产业研讨会、项目对接会、联谊会等11场次。坚持走"代理招商"之路。充分利用太康的人文资源与人才资源,在全国最大纺织品批发市场柯桥镇、"绸都"盛泽镇等地设立办事处,捕捉产业转移信息,搞好产业对接。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去年以来,先后有6个纺织项目落户我县,总投资11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在建的工业项目17个,到位资金26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亿元,增长22.9%,工业用电量突破1.6亿度,同比增长29%。
  
    三、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拉长上下游,紧盯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端区域和密集区域,做大做强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循环造纸等支柱产业。紧盯上海、北京、西安等锅炉压力容器市场和技术资源,加强技术和市场合作。神风锅炉集团与韩国斯达锅炉,"一诺"容器与塞舌尔福星国际集团联合在太康投资3亿元建设新型燃油燃气锅炉及锅炉辅机项目,目前,锅炉制造企业达27家,4家获得"双A"级资质,13家获得B级资质,打造成为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我县纺纱规模将达到150万锭,织布年生产能力达到5亿米,服装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件,锅炉压力容器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蒸吨,高强瓦楞纸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创新发展思路和路径,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推进中心城区、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县城总体规划,绘就了"三心、三轴、五组团"规划蓝图,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规划科学布局。积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每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县长申汉烈发言。
  
  申汉烈(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县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嘉宾。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县长申汉烈。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工作,我感到万分荣幸,也感到十分激动。
  
  我县位于广西的东南部,是广西北部湾中心城市钦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全县面积2521平方公里,有16个镇,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素以香蕉、红椎菌闻名,是"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红椎菌之乡"。我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山区县,发展县域经济,有劣势也有优势,我们的劣势是山区,地理位置边远,交通不方便,既不近海,也不沿边,经济基础薄弱,招商引资比较困难;我们的优势也是山区,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53万亩,森林面积235万亩,森林覆盖率65%,生态比较好。为此,我们把发展县域经济的目光瞄准了山上,决定要靠山吃山,把山上的文章做活、做大、做强,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目标。
  
  2009年,我县用一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林权主体改革任务,成为广西林改质量标兵县,被评为全国林改百名典型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林分到各家各户后,农民造林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我们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入发展林下经济,通过苦苦探索,大胆尝试,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实现了"山头增绿、林地增值、国家增税、企业增财、农民增收"的五增目标。去年9月份,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把我县作为现场参观点,推广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今年年初,我县又被评为 "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林改带出了一片新天地。我县人均只有三分水田,而且种植单产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全县人均有三亩多山林地,是水田的十倍。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针对山林优势找增长点,寻增收路,成为林改后我们考虑的重点。林改前,山林管理粗放,树长在那里一二十年都获不到好的经济效益,又不能一下子全部把树木砍了。所以,农民增收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推动发展。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摸索,我们认为如果充分利用林下空地,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将是山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我县引导分山到户后,农民充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开发林地资源,林下套种草药,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立体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形成了七大产业基地:包括林下藤芒原料基地,林下红椎菌产业基地,林下中药材和名贵树种产业基地,林下养鸡产业基地,林下养蜂产业基地,林下养畜产业基地,农家乐森林旅游产业基地。
  
  二、创新走出一条致富路。首先,以抓工业园区的理念打造林下经济。我们树立了全县一盘棋的思想,通盘谋划,重抓发展规划,结合各镇、村的林地面积、林地条件、群众传统种养习惯和技术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园区"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理念,及时编制了《浦北县"十二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林下经济带。
  
  三、贴心服务,争创品牌。我们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整合各方资源,实行多予不取的优惠政策,财政适当扶持,优先安排项目,并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做好技术服务,激发了农村千家万户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林下经济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两年,我们荣获"全国养蜂示范县"、"中国红椎菌之乡"称号;以牧草喂养的"官垌草鱼"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龙升"牌红椎菌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浦北编织工"被评为广西劳务品牌。
  
  四、成功探索出林下经济发展多种模式
  
  我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林下经济的切入点,成功探索出 "林-菌、林-药、林-蜂、林-鸡、林-畜"等林下经济多种模式,其中,有三种模式在去年的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得到推广。模式一:"林下套种养,效益翻两番快致富"模式。通过在幼林间套种见效快的穿心莲、莪术、两面针等中药材,在茂林树下养殖畜禽,实现了经济效益"翻两番"。模式二:"保护生态公益林,不砍树能致富"模式。红椎林下盛产野生红椎菌,价值比较高,我县引导农民加强管护,既保护了生态,也提高了红椎菌产量,效益比原来翻了一番。模式三:"龙头企业带动,林下藤芒编织废变宝,企业农民共致富"模式。我县林下野生藤芒资源丰富,大力鼓励和扶持编织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发展藤芒编织业,大部分的藤芒编织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同时,企业把收发点设到村中,把车间建到农户家中,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形成了"户户搞编织,家家成车间,人人有工做,天天有收入,编出了致富路,织出了幸福村"的美好景象。
  
  五、利用丰富资源,发展林业产业
  
  我们丰富的林业生态资源,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目前,我们也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公园等第三产业可以说, 生态林业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
  
  现在,我们还在不断绿化、种树,努力创建园林城市,并准备建立一个万亩的珍贵树木和花卉培育基地,我们要通过绿色提高我们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精彩发言,听了这么多代表的发言,此时此刻很想知道内蒙古的代表就县域经济发展有哪些经验分享,有请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旗委常委王华进行发言,有请。
  
  王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旗委常委):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与会代表们,很荣幸参加"首届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我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与与会人员汇报的题目是"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土地面积8300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敖汉"是蒙古语,译成汉语为"老大"之意。这里被称为"绿色敖汉"、"金色敖汉"、"人文敖汉",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两年来,我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今后发展绘就崭新的蓝图。
  
    一、抓住基本内涵,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只有抓住这个基本内涵,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敖汉旗最大的的文化资源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历史文化的深邃厚重。其特点有五:一是文物遗产数量多。二是史前文化类型多。三是馆藏文物多。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五是历史悠久,拥有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石龙被学术界誉为"华夏第一村"的为中国最早的实物龙,出土的玉玦是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可称"龙祖玉源"。同时,还在该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奇特的墓葬--居室墓;最早的服饰--蚌裙,最早的黍和粟,以及第一乐器(骨笛)、第一牙医等。中国红山文化第一石雕神像、被称为"中华祖神"的陶塑人像均发现于我旗。敖汉旗被学术界公认为全国文物大旗(县),是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中心,已被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敖汉旗还有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旅游资源。一是风光秀美。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河沿湿地鸟类保护区、风光旖旎的青泉谷、神奇的热水汤、乾隆皇帝题诗的响水等景区令人流连忘返。二是富有内涵。被誉为法国庄园的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气魄宏伟的三十二连山生态治理区等诸多生态建设精品工程,是敖汉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改善生态环境所谱写出的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三是景观奇特。以红石砬山、青泉谷洞石川为中心的丹霞地貌堪称地质奇观,申报地质公园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采取有力举措,致力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
  
  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区域经济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所以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不竭动力。
  
  制定落实好推进文化旅游的政策是关键。敖汉旗成立了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召开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相继出台《敖汉旗"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敖汉旗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三产龙头和旗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在旗十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上对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和部署,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16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作为全旗重点项目,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项目定位、完成时限,全力予以推进。
  
  推进项目建设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龙头。我们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融资力度,积极借助多元动力助推项目发展,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正逐渐形成产业优势,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天威紫晨公司系列农业文化项目、热水温泉项目、佛祖寺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敖汉旗天成文化产业园、敖汉珍宝馆开业运营。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新州文苑、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武安州文化园等文博项目正在筹建之中。龙文化产业园区、红门寺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大漠响水景区等项目正在实施中。青泉谷、萨仁诺尔、宝善堂、下洼大佛寺等景区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也正在洽谈之中。
  
  重点打造民族民俗重点文化品牌。敖汉旗不但拥有"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华夏第一村"、"全球环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大品牌,而且文化积淀出的民族民俗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特色鲜明。发源地在敖汉旗的"呼图格沁",特殊的蒙古族"祭星"仪式,流传的"大清拳",为敖汉旗增添独特的色彩。具有地方特色的敖汉大鼓、百年皮影等曲艺,擀画、民间面塑、敖汉蒙古族部落服饰等民间文化,敖包祭祀、跑黄河等民族仪式,都在向打造"名片"方向迈进。
  
  三、坚持科学谋划,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思路就是出路。我旗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文化强旗"的发展战略,以"华夏第一村"、"全球500佳"和"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为主打品牌,塑造"龙祖玉源、神奇敖汉"主题形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着力构建"一心三区"的文化旅游格局(即敖汉旗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史前文化旅游发展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蒙古族沙漠风情旅游发展区)。将我旗建设成国际知名的史前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龙玉文化源头展示地、生态农业文化休闲地,成为蒙东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在"十二五"期间,要将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作为重点,采取专项招商、"一事一议"的办法,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建设。容人发财,谋我发展。同时,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有关文化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赤峰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的服务推介。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整合力度,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旗旅游接待能力,培育文化旅游服务品牌。三是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开发具有史前文化特色的玉器、骨器、石器工艺品,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金银制品,开发具有民俗特征的剪纸、皮影、柳编、雕刻、手工刺绣等工艺品,做好杂粮杂豆以及沙棘、杏仁等农副产品的品牌设计、包装、推销等项工作,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经营、有序开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农家乐"。五是明确宣传目标和主体,瞄准市场搞好宣传。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制作一批反映敖汉文化旅游特色的宣传精品,有效提高敖汉文化旅游知名度。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