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新闻>产经>文章页
科学发展助力富民强县
--首届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
字号:

时间: 2012-08-30 来源:永业 作者:永业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主持人:好的,谢谢永业集团吴子申董事长,分享永业集团经验。我相信各位嘉宾来到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第一分享经验,第二就是学习经验的。所以在今天下午的论坛进行过程中的我们也邀请了参会各位代表,就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发言,首先来请江苏省太仓市委常委王永林发言,有请。
  
  王永林(江苏省太仓市委常委、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经济日报社安排江苏省太仓市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富民强市实践与体会。我交流的题目是创新制度框架、促进统筹发展。
  
  太仓市是江苏省最南端的一个县级市,东濒长江、南邻上海,距上海、苏州市中心约50公里。市域面积823平方公里,下辖国家级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科教新城、娄东街道办事处和6个镇,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起锚地,也是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文化发祥地。2011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7.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2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4亿元、工业总产值23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7元。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太仓,创新制度框架,促进统筹发展,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富民强市。
  
  一是富民强市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太仓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富民的关系,坚持农业、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进一步拓展富民空间,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快、社会贡献大、人民得益多的统筹发展新路子。
  
  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富民。一是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禽业、特色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市高效农业面积26.5万亩,占比达68%。二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3个,每镇建成一个千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8万亩,占比达83.56%。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全省首创发展合作农场,培育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合作农场经营面积已达15万亩。四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80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五是以水利建设为重点。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四位一体统筹发展,着力推进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供排水服务、农村水利工程、水行政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六是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启动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大力发展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全市生物农业年产值超100亿元。设施农业加快发展,亩均效益超5000元以上的面积已达7万多亩。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三是围绕促进就业创业富民。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全面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农民创业扶持、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对创业者实行政策倾斜、放宽准入条件、提供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就业创业的培训。密切培训与就业创业的衔接,采取定点、定岗、订单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其先就业,再择业、创业。三是加强就业创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太仓港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物业集聚区建设,拓宽创业就业空间。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项目资金,推进产业集聚,加快转型升级,在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居民持续增收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四是探索发展农村劳务合作。太仓市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探索村村组建农村劳务合作社,此举开全国先河。农村劳务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有组织地把农村40、50人员安排到家政服务、农业基地、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社区物业、企业辅工等所需岗位上,既适应了社会用工需求,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近4年来,全市新增城乡就业近10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比例达90%以上。
  
  四是围绕发展集体经济富民。特别注重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构建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物业经济。通过组建投资性富民合作社,吸纳农民投资入股,开发建设为二、三产业配套的标准厂房、集宿楼、商业用房、物流仓储等物业项目,近几年来,全市村级新增物业项目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抓两头",一头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一头抓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2006年以来,每年发展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市有80个示范村,市级财政对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每村20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2011年全市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508万元,最高的村超过30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围绕健全社会保障富民。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并轨进程加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启动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太仓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险种增加,增强了农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因灾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居民的人身保险、家庭财险等覆盖全面。并做好扶贫帮困、社会救助等工作。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价外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渔民柴油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全面兑现到位。不断加大市级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转移支付幅度逐年增长,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六是围绕推进公共服务富民。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一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普及12年制教育及终身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办学标准城乡统一。二是加强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镇镇建有文体活动中心,村村都有图书室、体育活动器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100%。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乡供水、供电、供气完善配套。高标准地建成便捷的交通网络,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各镇在15分钟内就近上高速公路。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四是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4个,占比为100%。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了生活垃圾收集网络化。生活污水处理延伸至镇村。深入推进"绿色太仓"建设,平原绿地森林覆盖率达21.6%。对800多个自然村庄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七是富民强市的理性思考。富民强市应坚持"三化"互动并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结合太仓实际,有以下3点思考:
  
  思考之一: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要充分发挥本地工业发达的优势,走工业化致富农民的路子。积极构建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从太仓的实际看,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模式,使更多的农民投资参股、增加投资性收入,使更多的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投身于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要继续做大做强农村劳务合作社,拓宽劳务合作范围,更好地为非农产业提供劳务服务,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要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资本运作型、抱团联合型、异地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合作、投资和开发,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提供更多的渠道。
  
  思考之二:坚持城镇化带动农村。要积极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常驻人口的准入条件,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于合作农场,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让更多的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二是进行合理规划。要把城镇最好的地段安排建设农民安置区,提供工作生活上的方便。对农户拆迁进入城镇公寓房安置的,保障其权益,享受"拆一还一"政策。三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工业,城镇工业的发展使其他行业或产业相应产生,各行业的产生又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商业、金融、交通、中介等城市功能,使城镇得到扩张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务会展、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等,吸纳当地农民在城镇的各行业中就业。四是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城镇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优化物业管理,让居民拥有安全、舒适、优美、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思考之三:坚持现代化提升农业。要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优化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高水平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二要加快农业发展的"六个转变"。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三要着力提升农业的"六化水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主持人:谢谢王永林精彩发言,接下来有请河北省藁城市委常委卢君彩发言,有请
  
  卢润彩(河北省藁城市委常委):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十分荣幸能够参加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近距离聆听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并与兄弟县市交流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经验做法。
  
  藁城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总面积836平方公里,人口79.8万,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等荣誉称号。2011年,藁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8.3亿元。下面,我将藁城市"从弯道超车"到"局部突破"发展经济的做法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是以科学发展为追求,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地方化,才能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准确把握市情的基础上,置身省会、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进行思考,确定了"一三三三三"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即:以"省会当排头、全国进百强"为目标,强化机遇意识、攻坚意识、争先意识"三种意识",坚定省会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会新兴休闲度假区"三个定位",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城市水平提质、民生工程推进"三项活动",强化社会稳定、发展环境、干部队伍"三大保证",加快建设民富市强、社会和谐稳定新藁城。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推动工作的力度、方法和节奏。2008年针对前期宏观调控从紧的形势,提出了"紧中求松、控中求活、好中求快" 的主基调;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确定了"化危为机、弯道超车"的阶段性目标,到2011年经济总量比2007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翻了三番。今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稳中求好"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在大势下行中实现"局部突破"的目标,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财政收入51亿元,经济总量、增速和效益指标都位居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前列。
  
  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把招引建设重大的产业支撑项目作为最根本的任务,连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活动,近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9.5亿元,先后建设了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河冶科技、青岛啤酒等超亿元项目45个,成功招引了新加坡丰益、日本住友、可口可乐等10家世界500强和中钢科、中粮、中农等8家大型央企来藁投资,全市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循环化工、装备制造、轻工食品、战略新兴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三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选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市836平方公里之内,先后规划建设了26.3平方公里的藁城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17.3平方公里的藁城新区三个省级工业聚集区,逐步完善了近8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启动实施了40平方公里的生态休闲度假区。这"五大园区"的布局建设,不仅形成了功能完善、产业互补、聚集度强、投资回报率高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更使藁城在国家调控政策的变化中,有了"争"的资本和"选"的空间。截至目前,我们建设的"五大园区",聚集了全市90%以上的规模企业,贡献了全市85%的GDP和95%的财政收入;特别是藁城经济开发区。
  
  四是以转型升级为路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不失时机地推进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探索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有效路径。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学转型。始终不忽视、不放松、不削弱农业基础地位,以"远学寿光、近学贯庄"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先后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确定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了8个万亩蔬菜示范基地,发展了20万亩的精品果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二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科学转型。通过深入开展 "企业对标"、"院企合作"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目前,石药恩必谱公司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心脑血管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四方通讯光纤连接器年产量名列前茅,河冶科技高速合金钢年产量位居行业前列。三是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科学转型。充分发挥藁城独特的生态农业优势、特色文化优势,以总投资65亿元的国御温泉度假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园等一批旅游休闲项目为支撑,以独具藁城特色的宫灯制作、耿村故事等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青岛啤酒、华药工业园等工业旅游为补充,努力构建以文化、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新兴服务业。
  
  五是以优质环境为保障,抓住县域经济发展的命门穴。藁城作为一个平原县市,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我们坚持用心培育适宜投资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硬环境"。五年累计投资43.2亿元,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荣获了河北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奖。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四个决不"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个减排",严把环境保护、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科技含量、劳动力安置"五个门槛",我市改善环境的做法得到环保部周生贤部长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软环境"。围绕打造"投资到藁城、事事都能成"的环境品牌,把服务作为一种自觉,在河北省各县(市)率先筹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完善了优化发展环境"十项制度"和"十不准",动态地优化服务环境,藁城荣获"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称号,今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开发区服务环境建设。
  
  今后,我们将借这次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的东风,学习借鉴各位专家和兄弟县市的先进理念,使藁城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