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文章页
业务模式失效外资险企收入大幅缩水

类别:金融时间: 2008-12-23

来源:中国保险网

标签:保险 新闻

  投连加银保业务模式的失效,正使得外资险企陷入业绩缩水的困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多家外资寿险保费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有的险企在局部地区收入缩水达四成多。

  最新数据显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11月份有外资股东背景的保险公司上海市场的业务收入出现不同幅度下滑:以海康保险为例,该公司11月份投资型保险保费合计为448.78万元,较10月份的672.74万元下滑33.29%,保费收入合计为795.75万元,较10月份的940.39万元下降15.38%。此外,金盛保险11月份保费为1173.19万元,较10月份下滑22.53%。光大永明保险11月保费收入为283.14万元,环比缩水达46.05%。

  此外,美国大都会、德国安联集团等多家外资保险巨头在华子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

  祸不单行的是,投连险误导销售引发的多起集体退保事件让外资险企面临着信任危机,使得外资保险公司业务陷入困境。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沪上投连险产品保费总额仅有1亿元,不足6月份的三分之一。其中,11月份海康保险在其总部上海的投连险销售保费收入首度出现负值,达到-199.49万元,较10月份减少了477.86%。投连险业绩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外资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市场份额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11月份在沪外资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市场占有率较10月份减少近5%。此外,在江苏浙江等地的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也出现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上海市场,平安人寿11月单月保费环比却增长了12.23%,包括人民人寿在内的多家中资寿险公司单月保费环比出现了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中外资寿险公司业务结构的不同,是造成中外资寿险公司业绩冰火两重天的根本原因。”。该人士认为,因为受到资本金规模以及资产配置的限制,大多数外资险企为了扩大规模,建立了“以投连险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以银保为主的销售渠道”这样一种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虽然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为外资寿险公司带来快速的保费增长,但是在下半年资本市场急转直下的背景下,投连险和银保渠道的销售大幅下滑,公司业绩也出现大幅缩水。

  “由于大多数中资寿险公司及时转舵,把分红险和传统寿险业务作为销售重点,才保证了中资寿险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某中资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证券时报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