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里养出了大闸蟹!几天前,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再次来到辽宁盘山,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稻田养蟹。刚回到上海的王武教授拿出“稻田大闸蟹”的照片,兴奋地告诉记者:“水稻+河蟹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可以达到每亩1200元—1600元,比单纯水稻种植效益要提高1~2倍哩!”
稻田大闸蟹生龙活虎
王武教授告诉记者,稻田养殖技术,起源于南方。上世纪80年代,全国稻田养鱼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由于对人工要求高,现在逐步变成了小生产、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东北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辽宁盘山县改变种植结构,把水产养殖引入粮食产业,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稻田养蟹模式。记者了解到,传统稻田养蟹是在稻田旁边挖一个方形的暂养塘,和成片的稻田相邻;而如今在盘山,暂养池是临时性的,蟹苗暂养后,仍旧栽插水稻,大垄4行稻田密植。在王武教授的建议下,改为“大垄双行;早放精养”,双行之间扩大间距,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长出的大闸蟹生龙活虎。
养蟹稻田产出“有机稻”
据悉,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供1.35万穴,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在上海海洋大学的指导下,盘山县在坝墙子镇的核心示范区做了精确的科学试验——把60亩稻田划分成28块,采用同一稻种,开展不同放养密度、不同规格蟹种的生长比较试验。通过生物统计发现,养蟹稻田,大闸蟹每亩产量30.5公斤,稻谷每亩产量703公斤;而普通稻田,每亩产稻640公斤。综合效益来看,养蟹稻田产值1668元,普通稻田仅有579元。养蟹稻田比不养蟹稻田效益每亩增加1089元,增效1.88倍。
为什么稻田养了蟹,稻子的产量却提高了?王武教授解释道,“蟹的活动可以帮助翻动土壤,稻田里的水草、害虫等浮游生物都被蟹吃光了;给蟹投放的动物性饵料,氮磷含量高,有利于水稻吸收;大闸蟹排出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养蟹的稻田每亩产出650—700公斤,而且是“有机稻”,每公斤售价比普通大米贵两毛钱。
稻蟹共生添生态效益
据统计,2008年,盘山县河蟹养殖59万亩,其中稻田养蟹40万亩,预计可实现总产量2.2万吨,产值9亿元,仅河蟹一项就实现农业人口人均增收200元。
稻蟹共生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将种稻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
王武表示,稻田种养新技术是农民自己创造的,土生土长,适合辽宁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水稻田的生态条件,技术容易掌握,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现已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推广的范围包括东北地区、内蒙东部以及宁夏河套地区。今后,还应该考虑在稻田如何增加泥鳅、黄颡鱼等混养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