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运营与创业>战略规划>文章页
海尔“小钉子”复活:盈利、专利攻坚战新打法
字号:

时间: 2013-11-04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战略管理
在如今懒人横行的世界里,诸如刷头会自动旋转的电动牙刷、自动洗牌的麻将桌越来越受欢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电器”产品,都需要一个小小的内置芯片才能工作,这个芯片的学名叫MCU(俗称单片机)。

在如今懒人横行的世界里,诸如刷头会自动旋转的电动牙刷、自动洗牌的麻将桌越来越受欢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电器”产品,都需要一个小小的内置芯片才能工作,这个芯片的学名叫MCU(俗称单片机)。

复活的钉子

过去,MCU可以应用在家电、智能电表、工业控制、汽车等领域,但是,近年来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新的应用层出不穷,“有些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把它们归类。”上海海尔集成电路总裁兼CEO张晓诗告诉《中国企业家》。

考虑到中国市场本身的宽广,这是一个看上去生机勃勃、充满机会的行业,但如果你准备投资其中,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张晓诗所领导的海尔集成电路公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在这一领域创业13年,亏损期就长达10年。

不仅如此,这样一家小公司,还在6年前成为MCU行业曾经的老大、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微芯科技的“眼中钉”,对方以侵犯知识产权名义将其告上法庭,一顿穷追猛打。当时的海尔集成电路还未盈利、客户寥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市场与诉讼的挑战是棘手甚至致命的。直到2011年,饱受亏损和诉讼之苦的海尔集成电路,在卖出了上亿颗芯片后,才刚刚跨过营收亿元门槛,2012年实现营收1.41亿元。今年4月,多年来悬在头顶的利剑也终于卸下。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以终审判决裁定,微芯诉上海海尔集成电路侵犯其著作权一案终审败诉。

中国入世之后,曾有大量中国公司遭遇跨国公司的专利围剿,汽车、家电、通讯、电池等各个行业都有与国外巨头打专利权官司的经历,海尔集成电路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而此案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公司出自名门——这是大股东海尔集团为自身转型在产业链上游布下的一个“小钉子”。在白色家电领域,8位MCU是必备的元件之一。根据当年媒体报道,海尔集团在进行“流程再造”时,同时成立了两家集成电路公司,分别是北京海尔集成电路和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前者的重心是做机顶盒芯片,而后者则是8位MCU。按照现任海尔集团高管喻子达当年的说法,其目的是为海尔的流程再造服务,避免内部信息不对称,降低采购成本服务。现已退休的原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当时出任上海海尔集成电路的董事长,初始投资800万人民币。按照杨绵绵的计划,公司要成为“中国MCU第一品牌”(该公司成立时,当时国内8位MCU市场是国际品牌的天下)。

但运作三年后,海尔即体会到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之难。芯片行业与家电行业虽然是上下游关系,但差异巨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运作,海尔遂开放股权,引入具备行业投资管理经验的投资机构,由后者找来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实际运作公司。2004年,元禾控股成为最早进入的风险投资机构。

张晓诗是台湾半导体业的老兵,在美国加州工作多年,工作半径横跨美、台两地。2000年后,半导体产业的制造和行销重心向大陆转移,而大陆半导体行业处于芯片业的“黄金十年”的起点。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加盟海尔集成电路的张晓诗要为这家企业破解双重难题:靠自主研发的产品活下来,同时不能被微芯的知识产权大棒拍死。

张晓诗早年在美国工作时就知道微芯,明白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芯片的高抗干扰性,放眼世界范围,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微芯才能在8位MCU这一细分市场独领风骚多年。张遂将提高产品的抗干扰性当作公司的阶段性目标,这也为后来的诉讼埋下了伏笔。微芯的担忧是,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会被中国的原创研发力量瓦解。

但技术攻坚谈何容易,公司初期研发的产品,也具备一定抗干扰性。应用在小家电领域没有问题,但距离海尔集团提出的EFT抗干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这时,公司已经“烧钱”五年了,围绕公司的发展路径出现分歧。有人认为,不如买个国外的同类产品回来,边卖边学。但是,熟悉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规律的投资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公司为了达到“MCU本土之王”的愿景,必须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2004-2005年期间,海尔集成电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流片”(试生产)工作,直到2005年底才正式量产。事实上,通过自主研发,上海海尔集成电路的产品采用了与微芯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法,但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这一事实后来在诉讼中得到了专家的鉴定及上海两级法院的确认。

产品研发出来了,如何说服客户是个更大的难题,“这个行业,你一旦进入某个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就会形成比较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来工业品的使用时间较长。二来如果客户更换其他供应商,其成本也很高。因此,市场后来者不容易得到机会。”张晓诗解释说。公司的第一个客户当然是海尔,“事实上,海尔对我们的产品性能起初也是半信半疑。”有员工回忆说。

谁也没有想到,这已经引起了微芯的注意。2007年,微芯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微程序侵权诉讼。公司一时人心惶惶。这时候,投资人的态度非常关键。失去了投资人的“输血”,公司关门只是早晚的事。

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至今还记得,2007年的一个早晨,公司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当时人不多,一间会议室就可以站下所有的员工”。她到了会议室发现,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和投资方代表悉数到场。元禾控股的一位高管当场表态说:“大家要知道,微芯告我们,不是我们做的不好,恰恰是我们做的好,威胁到他们了。所以,我们决定,继续增加投资。”和微芯这场长达六年的马拉松诉讼相比,投资方的耐心并不逊色半分,为了维持公司运作,投资方之一的元禾控股先后四次向公司注资。直到2010年实现盈利。“在亏损期,要分析是什么原因没有盈利,还要看这个行业的特点。我们认为市场需求是存在的,所以愿意耐心等待。”元禾控股投资经理曹晓欢说。

现在,实现盈利后的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已经拥有了更广泛的客户群,其产品也在汽车电子、智能仪表、国家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并累计拥有88项有效专利百余种型号产品。投资人也松了一口气,这颗埋了七年的种子,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随着终审判决中打赢官司,海尔集成电路还跳出了微芯设置的专利路障,这曾是跨国公司入华后商战的第一选择,而今失去了魔力。2007年前后,微芯发动了多次专利诉讼,在中国大陆之外,它还将台湾钲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inkage Technology Co. Ltd.)以同样的理由告上法庭,但其全球的专利战并没有为其带来巨额的收入和利润。2012财年,微芯的营收仅有13亿美元,增长十分缓慢。在中国这个原本就高度分散的市场上,微芯最好的表现也不过是10%的市场份额。

时至今日,尽管赢得了上海高院的终审判决,但微芯又通过提起专利权异议的方式在国家专利局继续缠斗。对此,公司已经过了生死线的张晓诗耸耸肩说:“只要他们愿意玩,我奉陪到底。”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