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战略投资:投资三鹿挫败 恒天然抢控奶源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4-29 来源:《英才》 作者:郑景昕

关键字:战略投资 战略规划

因为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恒天然将其中国战略的实现方式描述为“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

因为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作为新西兰最大的跨国公司、世界上第六大的乳品巨头,曾持有三鹿集团43%股权的恒天然在华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然而,“三聚氰胺”丑闻带来的“廉价”曝光率不是恒天然想要的广告方式。三鹿原本被恒天然视为其投资中国的“先锋”,最后却意想不到地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始料未及的三鹿破产,也意味着恒天然8.64亿元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对于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的恒天然来说,8.64亿人民币的损失在财务上的影响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它却令恒天然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华的发展战略。

恒天然的在华战略到底哪里出错了?反思了整整一年,恒天然中国董事总经理菲利普·特纳于今年2月高调地带来了恒天然中国的新计划——在河北省新建两个牧场。

当《英才》记者问特纳,恒天然从投资三鹿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特纳提到了掌握合资企业控制权的重要性。所以,恒天然此次新建牧场时就将对牧场的绝对控制权作为前提条件。

不轻易下手的“玩家”

恒天然面对的情景好像是一个外国人对着一盘香喷喷的中国菜,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筷子。我们很难相信恒天然投资三鹿的颗粒无收是源于其对中国乳品市场的“绝对陌生”。恒天然与中国的渊源则更是可以追溯到1972年中国与新西兰刚刚建交的时候,当时中国就派代表团访问了新西兰乳品局(恒天然的前身之一),也是从那时起恒天然就开始为中国市场提供婴幼儿配方粉。20年来,在中国乳品市场上,恒天然是一位耐得住寂寞、不轻易下手的“玩家”。在1993年中国乳业第一轮投资拉开序幕时,国际乳业巨头卡夫、帕玛拉特等都纷纷带着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前来大施拳脚,而恒天然却选择隔岸观火,不为所动。恒天然的袖手旁观策略被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卡夫、帕玛拉特都没有在这一轮投资中获得成功。

国外乳业巨头挫败的同时,中国本土的乳品企业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得以迅速崛起。但是恒天然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乳品企业们从幼稚走向了成熟,自己却依旧没有准备好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乳品企业展开正面的交锋,它将自己定位在产业链的上游,为本土的乳品企业提供原料乳粉。在中国进口的奶粉中,有70%来自新西兰,而其中的60%是由恒天然提供的。

然而,进口只占据了中国乳品市场10%的份额,随着中国乳业市场规模持续地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扩大,恒天然再也找不出仅仅满足于进口商角色的理由了。恒天然的业务主要有四大块:牧场、原料粉进出口业务、餐饮业务、消费乳品业务,四大业务贯彻了整条乳品产业链,它希望在中国也能有一个“从奶牛到消费者”的全产业链计划。2000年,恒天然终于决心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中国。在考察了伊利、蒙牛等中国的国内乳品企业之后,恒天然最终选择了以加工奶粉见长的三鹿。在与三鹿的合作过程中,恒天然也延续着其一贯的谨慎风格,其投资三鹿的谈判整整花了5年时间。

根据合作方案,恒天然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在三鹿集团董事会的七个席位中占有三个席位,却只派了一位财务代表参与管理。

投资三鹿的失败表明,尽管恒天然在乳品深加工方面经验丰富,但仅凭参股的方式很难将自身的优势贯彻到合作企业中去。而且,“三聚氰胺”事件也再一次向恒天然警示了中国乳业市场的复杂性。

但投资三鹿的失败并没有改变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正面看法。“中国目前是一个非常活跃、有潜力的市场。”特纳对《英才》记者说道,恒天然预测中国将在未来3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品市场。恒天然面对的情景好像是一个外国人对着一盘香喷喷的中国菜,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筷子。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