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我的投资信用度比较好”
字号:

类别: 产品与品牌 时间: 2009-07-21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品牌战略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文化品牌了,任何一个品牌背后都会有资本、商业的力量,这些力量会和艺术有摩擦吗?

张艺谋:我不理解你所说的力量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我就是拍电影的,如果你是指经济方面的事,我通常都交给搭档,让他们去运作,我基本上不管,所以你刚才所说的东西我完全不清楚。像新画面公司他们在推广、发行各方面有需要的话,偶尔张伟平会和我说,你要跟谁吃个饭,见个面,大不了就是这个。

我也没什么团队,电影方面,就我和伟平两个人,对外应酬都是他去,我们两个都很简单,不像外界说的有一个智囊团、团队。很多事我们俩聊聊天、吃顿饭就完了,很简单,我自己希望简单,我才接受不了每天和上班一样坐一大堆人开会,弄得真跟企业家似的,那多累,我不习惯这样子。我们都很干净、很单纯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但奥运会之后,你的个人声望又提高了一层,可能有各种各样背景的人找你,你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

张艺谋:很简单,都找不着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找不着我。人家叫你公众人物,你不能真把自己公众化,公众化了你还能做创作吗?你什么也做不了。我几乎跟外界少有来往,这样才能清心寡欲,才能静下来,我还是一个导演,不是社交家,不是一个公共符号,我也不去享受那些灯红酒绿,根本就很反感那些东西。

实在推不掉的,关系走得近的我也去应酬一下。圈里人都知道,连政府官员都知道,我很少很少应酬,他们都知道我不爱这个,真叫你出来那也是躲不掉的一些事,很少。我觉得一年大约三五次,大家都知道我是闭门造车的性格,不爱走出去。

《中国企业家》:在外界印象中,张艺谋是最不缺钱的导演,觉得你能轻松地获得从投资到院线的各种资源。

张艺谋:坦率地说,搞创作肯定是水涨船高,当年我们拍一个电影,做一个项目,能拿到几百万投资就不错,但今天,因为积累的票房价值,投资信任度,能拿到两三亿也有可能。但不是说张艺谋竖起杏黄旗自有吃粮人,我要3个亿拍一个电影,那就有一人送3个亿来,没有那么简单。投资者有严格的测算,首先要看剧本是什么题材的,接着要看用什么样的演员,有什么样的市场前景,一听张艺谋三个字就扔钱,那不会。我举个例子,《千里走单骑》,一个小的文艺电影,就不能说我要3亿有人就出,那他就被我骗了。但我拍《英雄》,可能需要2个亿,首先李连杰这些人工资就不低。当然,找我砸钱的人不是没有,随便一张口就是多少个亿怎么地,遇到这种人我还真含糊。会觉得哥们你会不会是外行啊。第二你能那么信任我吗?这个市场有限。你愿意把钱扔了吗?那你图什么呢?你图个虚名,不会吧。你这钱哪儿来的呢?对不对。这样的人就不是成功的投资者。碰上这种砸钱的,我一般都不接受。我有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也不需要额外的资金。就是有需要,一般也是新画面公司他们去运作的,从来都不让我管,我不会自己跑出去拉钱。

我自认为投资信用度比较好,也就是你们所谓的业绩。我的业绩在中国导演中属少数几个比较好的,几乎没有让投资人赔钱。我们以前拍电影,钱是国家的。今天拍电影钱可能是银行的,也可能是个人出资的。无论从哪儿来的,钱都是钱,做导演最基本的一个责任,你合理地去使用这些钱,不能烧钱,不能玩票。

《中国企业家》:你怎样安排自己作品中文艺片与商业大片的节奏?

张艺谋:这就跟吃饭一样,导演永远希望换换口味。任何东西拍多了,都需要变换一下。未来我还是这样子,两条腿走路,《英雄》、《黄金甲》这一类大制作主流娱乐电影都有可能,小制作的文艺电影、风格独特的电影也需要。至于什么时候拍小的,什么时候拍大的,我告诉你一点规律也没有,完全凭感觉,所谓凭感觉就是找剧本,剧本本身有一个指向,倾向于商业类的还是倾向于艺术类的,或者二者都兼顾的,剧本有意思马上就拍。可剧本也不好找,我和人说我闹剧本荒,谁都不信,我不是缺剧本,我缺看得上的剧本,你要说剧本,我那儿屋子堆了几十个了,看不上。你现在问中国任何一个导演,缺不缺好剧本,我相信他都会说缺,没有人敢吹牛只要想要,自己有班子能写或者能找到,没这么吹的。

《中国企业家》:除了电影,你还参与了实景演出和舞台剧等项目,当然还有国家庆典,是纯粹出于艺术还是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张艺谋:其实我主要还是电影。印象系列和舞台剧偶尔为之。至于国家庆典显然是因为国家选中了我,今年60周年大庆的焰火晚会,也是领导点名。我不是专职搞这个的,我还是电影导演,电影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最热爱的工作。

印象系列已经有4台这样的节目,实际工作主要是另外两位导演做的,那是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实景演出,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形式。我偶尔去参与一下,出出主意、看一看,宏观上把握一下。至于歌剧,因为只有一个导演,让我去我就得去,像《秦始皇》,我去美国一个多月在那儿排练,躲不掉。

各种艺术形式中有相通的地方,选择我做奥运会总导演,可能也恰恰因为我涉足的领域较为广泛,奥运会开幕式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广场的实景表演,我们那几个实景项目很多招、很多想法、实践得来的经验,都是有用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只要不累、只要能顾得过来、只要不影响电影,参与点其他的东西没什么坏处。

关于《印象》,我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这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这个作品一切由市场决定的,它的市场性特点最典型,比电影还典型,一年365个晚上,开支很大,没人看就垮,你不要议论它。我看有些学者坐在家里写文章,好像大为愤愤不平,你何必呢?让市场、让老百姓去选择好了,它要一年只能演200场,或者150场,就得关门。没有人看也砸钱,那是活该。

我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这样,谁是权威?谁是专家?谁来做导航、谁来指导思想都没用。市场决定,我们今天要尊重市场规律,对于一个作品的评价,不要自己想当然,一些市场化作品更不需要权威在那里进行评点,看市场就好了。 

注:本文详见2009年第13期《中国企业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文化品牌了,任何一个品牌背后都会有资本、商业的力量,这些力量会和艺术有摩擦吗?

张艺谋:我不理解你所说的力量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我就是拍电影的,如果你是指经济方面的事,我通常都交给搭档,让他们去运作,我基本上不管,所以你刚才所说的东西我完全不清楚。像新画面公司他们在推广、发行各方面有需要的话,偶尔张伟平会和我说,你要跟谁吃个饭,见个面,大不了就是这个。

我也没什么团队,电影方面,就我和伟平两个人,对外应酬都是他去,我们两个都很简单,不像外界说的有一个智囊团、团队。很多事我们俩聊聊天、吃顿饭就完了,很简单,我自己希望简单,我才接受不了每天和上班一样坐一大堆人开会,弄得真跟企业家似的,那多累,我不习惯这样子。我们都很干净、很单纯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但奥运会之后,你的个人声望又提高了一层,可能有各种各样背景的人找你,你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

张艺谋:很简单,都找不着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找不着我。人家叫你公众人物,你不能真把自己公众化,公众化了你还能做创作吗?你什么也做不了。我几乎跟外界少有来往,这样才能清心寡欲,才能静下来,我还是一个导演,不是社交家,不是一个公共符号,我也不去享受那些灯红酒绿,根本就很反感那些东西。

实在推不掉的,关系走得近的我也去应酬一下。圈里人都知道,连政府官员都知道,我很少很少应酬,他们都知道我不爱这个,真叫你出来那也是躲不掉的一些事,很少。我觉得一年大约三五次,大家都知道我是闭门造车的性格,不爱走出去。

《中国企业家》:在外界印象中,张艺谋是最不缺钱的导演,觉得你能轻松地获得从投资到院线的各种资源。

张艺谋:坦率地说,搞创作肯定是水涨船高,当年我们拍一个电影,做一个项目,能拿到几百万投资就不错,但今天,因为积累的票房价值,投资信任度,能拿到两三亿也有可能。但不是说张艺谋竖起杏黄旗自有吃粮人,我要3个亿拍一个电影,那就有一人送3个亿来,没有那么简单。投资者有严格的测算,首先要看剧本是什么题材的,接着要看用什么样的演员,有什么样的市场前景,一听张艺谋三个字就扔钱,那不会。我举个例子,《千里走单骑》,一个小的文艺电影,就不能说我要3亿有人就出,那他就被我骗了。但我拍《英雄》,可能需要2个亿,首先李连杰这些人工资就不低。当然,找我砸钱的人不是没有,随便一张口就是多少个亿怎么地,遇到这种人我还真含糊。会觉得哥们你会不会是外行啊。第二你能那么信任我吗?这个市场有限。你愿意把钱扔了吗?那你图什么呢?你图个虚名,不会吧。你这钱哪儿来的呢?对不对。这样的人就不是成功的投资者。碰上这种砸钱的,我一般都不接受。我有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也不需要额外的资金。就是有需要,一般也是新画面公司他们去运作的,从来都不让我管,我不会自己跑出去拉钱。

我自认为投资信用度比较好,也就是你们所谓的业绩。我的业绩在中国导演中属少数几个比较好的,几乎没有让投资人赔钱。我们以前拍电影,钱是国家的。今天拍电影钱可能是银行的,也可能是个人出资的。无论从哪儿来的,钱都是钱,做导演最基本的一个责任,你合理地去使用这些钱,不能烧钱,不能玩票。

《中国企业家》:你怎样安排自己作品中文艺片与商业大片的节奏?

张艺谋:这就跟吃饭一样,导演永远希望换换口味。任何东西拍多了,都需要变换一下。未来我还是这样子,两条腿走路,《英雄》、《黄金甲》这一类大制作主流娱乐电影都有可能,小制作的文艺电影、风格独特的电影也需要。至于什么时候拍小的,什么时候拍大的,我告诉你一点规律也没有,完全凭感觉,所谓凭感觉就是找剧本,剧本本身有一个指向,倾向于商业类的还是倾向于艺术类的,或者二者都兼顾的,剧本有意思马上就拍。可剧本也不好找,我和人说我闹剧本荒,谁都不信,我不是缺剧本,我缺看得上的剧本,你要说剧本,我那儿屋子堆了几十个了,看不上。你现在问中国任何一个导演,缺不缺好剧本,我相信他都会说缺,没有人敢吹牛只要想要,自己有班子能写或者能找到,没这么吹的。

《中国企业家》:除了电影,你还参与了实景演出和舞台剧等项目,当然还有国家庆典,是纯粹出于艺术还是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张艺谋:其实我主要还是电影。印象系列和舞台剧偶尔为之。至于国家庆典显然是因为国家选中了我,今年60周年大庆的焰火晚会,也是领导点名。我不是专职搞这个的,我还是电影导演,电影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最热爱的工作。

印象系列已经有4台这样的节目,实际工作主要是另外两位导演做的,那是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实景演出,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形式。我偶尔去参与一下,出出主意、看一看,宏观上把握一下。至于歌剧,因为只有一个导演,让我去我就得去,像《秦始皇》,我去美国一个多月在那儿排练,躲不掉。

各种艺术形式中有相通的地方,选择我做奥运会总导演,可能也恰恰因为我涉足的领域较为广泛,奥运会开幕式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广场的实景表演,我们那几个实景项目很多招、很多想法、实践得来的经验,都是有用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只要不累、只要能顾得过来、只要不影响电影,参与点其他的东西没什么坏处。

关于《印象》,我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这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这个作品一切由市场决定的,它的市场性特点最典型,比电影还典型,一年365个晚上,开支很大,没人看就垮,你不要议论它。我看有些学者坐在家里写文章,好像大为愤愤不平,你何必呢?让市场、让老百姓去选择好了,它要一年只能演200场,或者150场,就得关门。没有人看也砸钱,那是活该。

我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这样,谁是权威?谁是专家?谁来做导航、谁来指导思想都没用。市场决定,我们今天要尊重市场规律,对于一个作品的评价,不要自己想当然,一些市场化作品更不需要权威在那里进行评点,看市场就好了。 

注:本文详见2009年第13期《中国企业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