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马雪征:主导TPG中国变革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5-12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蔡钰

标签:战略规划 职业经理人

马雪征:主导TPG中国变革

马雪征

3月份到访中国时,TPG创始合伙人Jim Coulter的行程中不同寻常的一项安排是向老友、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讨教政府公关、市场品牌宣传之道。

这是TPG另一位合伙人马雪征给他的提议。缘起是,掌管着全球600亿美元资产和250亿美元现金的美国投资集团TPG,虽然已经进入中国15年,但在市场上受到的认可度有时还不如一些新崛起的本土基金,这让Jim Coulter不但意外而且郁闷。眼下正是人民币基金成为市场主角的关键前夜,争得政府核准设立人民币基金、吸引全球投资人的眼球成为外资PE们的两件头等大事。

“大的基金考虑规模和成本,不太会去争夺市场化的项目,所以倾向于参与大企业并购、国企改制,而这些非市场性的项目又被有政治资源的基金们把持。这种情况下,没有政治资源的外资PE非常焦虑,所以能找地方政府、本地企业来实现落地的都纷纷落地,不能的可能就此边缘化。”枫谷投资的创始合伙人曾玉评价说。

与TPG比肩的外资机构们在这轮赛跑里已经获得绿灯。百仕通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在浦东设立了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并吸引了社保基金作为其中一个投资人。而凯雷除了与本土民营企业复星共同在上海投资管理一家人民币基金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另一支人民币基金也在运筹当中。而中国的监管机构们对TPG却不够熟悉,常常分不清TPG与新桥资本的区别或联系。

跟几家对手比对之后,TPG发现,凯雷、百仕通虽然在业务上跟自己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们都在上层路线上相当下功夫,也非常注意保持市场对自己的关注度。

柳传志对Coulter的建议是:向市场展露真实的TPG,如果需要,联想愿意开放当初TPG入股的案例。

这就是此刻马雪征坐在《中国企业家》对面的原因。2007年从联想集团CFO任上退休后,马雪征加盟TPG,成为其关注中国市场的合伙人。从1995年以新桥投资名义进入中国以来,这是TPG第一次主动就自己在中国的战略调整与运营接受媒体专访。

容光焕发、女性化又不失强势的女合伙人马雪征,是TPG在新形势下调整策略的一环。“我是整个变化策略的一部分。不然的话,它本可以更美国化,找一些更有投行气质、更有财务经验的人。”马雪征说话快速、反应敏捷。她推开助理递来的小镜子,毫不在意地当着记者的面补口红。

TPG正在尝试把自己变得像这位企业管理者出身的合伙人一样活生生,鲜明、立体。

转型里程碑

马雪征还没进入TPG时,就发现了TPG中国战略的变化。2005年,TPG原本是与联想一同竞购IBM个人电脑部门的竞争对手,当以1.5亿美元的差价败北后,TPG立刻找到联想提出股权合作。跟以往其它项目不同,当时主持这笔投资谈判的Jim Coulter定下的原则是,条款不论谈成怎样,TPG都要进入联想。

“我把这看成一种‘投资性的投资’,不管回报高低,一定要投。”回忆起当时坐在谈判桌对面感受到的对手的急迫,马雪征说,“这是在投资中国市场,TPG需要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随后,TPG领头的财团以3.5亿美元可转债与认股权证方式投资联想(换算后占股比例约10%),并获得董事会的3个席位。

在中国,TPG已经有过扬名立万的经典案例。合伙人单伟建曾经花三年时间,以新桥投资的名义拿下了深圳发展银行的相对控股权,使新桥成为第一家控股内地商业银行的外资机构。5年后的今天,新桥投资即将把所持有的深发展股权作价114亿元转售给平安集团,预计将获得4倍的回报(若以美元计,当年1.5亿美元的投资相当于获得现在16.7亿美元的收益,回报率高达10倍)。

新桥对深发展投资、改造、退出这一整套路线,应该算是TPG美国风格在中国的完美发挥。在深发展一案上,新桥动用TPG在全球金融界的运营资源,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方面全面改造深发展,并把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从入股之初的2%提高到了8%以上。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