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艋舺》传奇
字号:

类别: 营销与市场 时间: 2010-04-01 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杨儒

标签:全球营销

“意义是什么?我没听过意义,只听过义气。”

  “今天你不弄死他们,有一天你就会被他们弄死!”

  农历年以来,宝岛台湾刮起了一股《艋》旋风。在超过2.5亿台币(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票房催化下,一句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迅速成为台湾岛内的流行语。

  在导演钮承泽的《艋》中,1980年代,5个混迹黑帮的青少年,义结桃园组成“太子帮”。他们在古老巷弄中,整日逞凶斗狠,一场场腥风血雨的厮杀斗殴,加上高潮迭起的兄弟背叛故事,顿时掳获了大批影迷的心。

  “很多人看完,回想起17岁的自己。”钮承泽说,这部电影是一股社会情绪的抒解,“那个年代的纯真回忆中,交杂着无惧及单纯。”先前他与一位台湾片商老板洽谈公事,两人见面时总是顾及社会礼仪,谨守分寸地握手向对方寒暄示意。看完电影后,他们再见面则是用拳脚打招呼,甚至可以很自然地蹲在地上,边抽烟边谈事情。

  小天王周杰伦早在5年前就与钮承泽合作推动《艋》开拍。周杰伦原本设定要出任《艋》男主角,但其母亲叶惠美认为电影情节过于血腥而反对,周因此退出筹备团队。没想到,周杰伦自导自演的《刺陵》,最近在台湾上映后,票房只有《艋》的零头。两个男主角阮经天与赵又廷现在的走红程度,连两岸第一名模林志玲都自叹不如。

  如果说《海角七号》的成功更多是电影故事本身的偶然性成功,那么《艋》的超高票房和人气则暗示着台湾本土电影业的新未来:真正具备商业运作能力和票房实力的电影作品,开始凸显投资价值。

  如何赢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细看《艋》,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成功策略。

  2008年,《海角七号》一鸣惊人,创下台湾本土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的5.3亿台币(约合1.1亿元人民币)票房,不仅重新赢得了影迷的青睐,更创下高达5倍的投资报酬率。2010年,《艋》的大成功,则再次写下了一页获利奇迹。总计8000万元台币的拍片预算,半个月内就完全回本。

  事实上,四个关键数字,可以看出《艋》的策略奏效。

  首先,它创下台湾本土片史上首日卖座最高票房,单日1800万台币(350万元人民币)。其次,仅仅6天,全台票房即破1亿台币,破亿速度为台湾本土片史上之冠,华语片第三,仅次于《功夫》、《色·戒》。第三,它创下台湾本土片播放厅数最多纪录,超过160厅同步上映。最后,它是20年来,首部挤进春节贺岁档期的台湾本土片。

  《艋》制片人李烈认为,这是因为《艋》没有包袱,真正成功地打造了一部商业电影。“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原本只是想看而已,但到了走进戏院前,心里想的都是非看不可。”李烈对《环球企业家》说,就跟《阿凡达》3D版一样,看过《艋》的影迷,个个有口皆碑。

  这股蔓延开来的观影情绪,让《艋》比下《大侦探福尔摩斯》等一票好莱坞大片,成为台湾春节档期最卖座的电影。

  春节黄金档期的事先敲定,确实是卖座关键。以往台湾本土片,拍完了就随便找个档期上映,往往都是票房不佳就草草下片。但钮承泽决定以“高成本、高票房”,走上反向操作模式。

  一直以来,台湾戏院都不愿在春节播放本土片,因为杀青时间不确定、片子不够气派、票房不够漂亮。如果说美国好莱坞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大供货商,台湾本土片就像是一个供货不稳定、质量又不能保证的小工厂。

  为了突破20年来本土片卡不进春节贺岁强片的窘境,李烈在2009年2月,拜访美商华纳兄弟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石伟明。李烈当时问:“上春节档有什么关键?”石伟明回答“要让观众有‘哇!’的感觉。”

  “为了这句话,我们把《艋》的规格拉得很大。”李烈说。“我们算了算,3000万台币预算做不出‘哇’的感觉,至少要5000万。”之后预算又扩大到8000万。

  台湾本土片过去像手工业,导演先专注完成作品,再去谈档期、异业结盟营销、开发周边商品,就像大厨先埋头买菜、煮菜,再想客人、想餐厅。《艋》则先订下大餐厅,确认来客量,再开始买菜、煮菜。

  为了上春节档,李烈从上映日期倒推作业时间,精准计算发新闻、网站营销、活动营销等一步步流程,务必要冲出1.5亿台币的基本票房门坎。

  拍摄期间,李烈每天一张开眼,就是抓时间、抓成本,从拍摄花絮中看得到,她是永远板着脸。她解释说,因为剧组有一百多人,租借机器是论天计算,只要多拍一天,吃饭、租借费、底片费就要增加,并且交片的时间也会延迟。李坦言:“做为一个监制,我一定要比导演冷酷。”她与钮承泽的冲突,也确实每天都发生,全片可说是在吵架中完成。

  “我们俩的关系很紧张,我每天都在他后面,他背对着我,对演员和剧组喊:‘后面有两把刀子在盯着,快一点喔!你们快一点喔!’”李烈说,这是因为在各自的位置上,需要就事论事。

  《艋》投资者之一、能率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董俊毅观察说,李烈与钮承泽尝试着要将电影的元素“模块化”,他们不像大部分导演,为了艺术、理想而“无限上纲”。因为最终来说,有好的管理,能赚钱的,才是好电影。李烈说,不要忘记观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拍电影不该有太多包袱。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