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谷歌有个神秘的闲人部门
字号:

类别: 目标与创新 时间: 2013-04-16 来源:《商界评论》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创新
这个实验室的保密措施颇为极端,就像间谍小说里常见的秘密机构一样。它有两个办公室,一个是在公司总部,但只负责后勤,而真正的实验室位置则是保密的,就连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存在。

  案例:

  在硅谷一个秘密的地方,有一个秘密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的保密措施颇为极端,就像间谍小说里常见的秘密机构一样。它有两个办公室,一个是在公司总部,但只负责后勤,而真正的实验室位置则是保密的,就连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存在。

  那这个实验室都在做些什么呢?

  在这里,机器人随处乱跑,未来世界的景象尽在想象;这里的冰箱可以上网,以便在食物减少时从商店订货;餐盘可以将菜单发到社交网站上;机器人可以替你前往办公室,而你则可以穿着睡衣呆在家里;或许,你还可以乘坐电梯直奔太空。

  这些创意看起来都是如此脱离现实,而且可能要好几年才能看清楚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因此当听到这个实验室的存在,这家公司的股东和分析师们都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一家上市公司,一边面临着不少强大对手的挑战,另一边设立这样一个极度耗费资金,却从未创造利润的部门,他们能不担心么?

  从Google眼镜到无人驾驶汽车,最近一年多,Google X实验室里面神奇的实验项目再次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力。Google会怎样改变世界?显然人们几乎忘记了Google是一家对营收和市场竞争极度敏感,并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赢得竞争的公司。

  自从2011年4月拉里·佩奇重新担任CEO之后,Google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佩奇的Google不断地强化营收、整合旗下各种产品、凭Android吞噬全球移动市场,以及用Google+与Facebook竞争。而另一位创始人希尔盖·布林的Google(确切地说是Google X实验室)负责未来,并时不时对外释放一些惊喜,维系这家公司新、奇、酷的形象。

  这并不意味着分裂。事实上你几乎从来没看见过一家公司把实验室与核心业务,以及当前和未来的关系处理得这么得当——没人担心Google眼镜和无人驾驶汽车不会变成现实,它们离商用越来越近了;似乎也没有人担心Google眼镜和无人驾驶汽车会终结Google现在的一切,相反,它们都将得益于Google现在的Android、地图和数据收集等核心的产品和业务。

  其他公司的例子可能就不那么好看了,微信可能是腾讯的未来,但“微信吞噬QQ”的问题似乎已经是个大麻烦了,微软[微博]的实验室里倒是拥有最多的专利和最神奇的技术应用场景,但五年之后,你发现它们还躺在微软的研究院里。

  我们听说了太多因为庞大和垄断导致创新失灵的商业故事,也见过了太多创始人复位后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却还没见到一个同时克服了这两个怪圈的公司,以及两位领导者“一个负责垄断,一个负责创新”的组合,真有意思。

  Google X实验室“押注”的是一些长远项目,可能需花上多年时间我们才能知道哪些项目会带来新的商业竞争力,哪些会最终失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这种“烧钱”的做法,显然会引起部分Google股东及市场的担忧。

  但不可否认的是,GoogleX实验室承载了Google太多的“狂野之梦”:机器人、太空电梯、Google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在几年前,这些设计看上去还是人们对科技产品的幻想,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设想这些新产品什么时候将真正在生活中普及了。

  点评:

  X部门必须承受的代价

  ■文/许  正,GE中国区副总裁

  我们不用怀疑GoogleX实验室的市场价值,Google眼镜、无人驾驶汽车引起了全世界的热捧和关注,在不断超越,为未来投资的过程中,Google肯定也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在这一机制背后的原因和管理代价。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提到,成功的企业往往会有路径依赖,但延续成功的管理思路不会带来破坏性创新,反而会成为企业衰落的源泉。那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突破这样的困境呢?克里斯坦森同样列出了三个条件:小企业、边缘市场、非主流产品。

  在这个案例中,GoogleX实验室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设计。作为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它必须打破原有的公司架构,让自己成为一家小公司,在边缘市场去研究那些非主流产品,才有可能走出创新的困境。

  试想,如果仍然把这样一个创新机构放在佩奇的组织机构里,Google的市场地位决定了其必须要重视短期收益和绩效,X实验室的所有创新都要为现有业务服务,也不会有现在的创新项目了。

  所以Google的做法是将 X实验室完全独立出来,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来突破困境。在布林的领导下,Google X实验室看起来更像大公司的一个创新孵化器,没有短期的业绩考核、不受现有业务的影响、拥有允许犯错的氛围,以及重新拾回的创业者心态。两位领导者,“一个负责垄断,一个负责创新”,Google显然汲取了因庞大和垄断导致失败的教训。

  当然,Google X实验室不是没有压力。对负责垄断的佩奇来说,整个Google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和财务压力,尤其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有一两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必然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对负责创新的布林而言,拥有了足够的授权和资金支持,Google X实验室的创新项目则必须一直保持目前这种新、奇、酷的形象,才能维持大家对Google的定义,这对X实验室的持续创新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由于思维惯性,大多数公司的创新都是锁定在自己熟悉的区域,而Google X实验室的创新往往都是跨界创新。虽然挑战越大,成就也越大,但这种跨界创新,又需要大量的人才、知识综合储备和应用。Google的做法,是用IT技术来改造已有行业,Google眼镜、无人驾驶汽车都是这样的例子。

  当然这些创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也是个问题。Google眼镜、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创新概念不是只有Google才想到了,市场想要类似产品的人也很多,但问题是产品研发和市场怎么融合,技术怎么落地,怎么产生业绩。这才是Google必须解决的难题。

  Google X实验室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据说许多工程师更愿意去X实验室而不是待在Google传统业务部门。这样的内部竞争也不是坏事,这其实就是公司内部对自由市场的模拟,对未来的判断,人才愿意流向X实验室,反而能够让管理层认识到问题所在。

  对中国企业而言,商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Google的创新模式。中国企业不乏创新,可在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宏观环境下,好的创新和产品往往得不到保护,创新者也没有持续创新的动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什么都不能做。

  1.在企业内部培育创新文化,我们的企业对创新的包容度还需要加强,在知识性组织里,员工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但现在我们往往还是控制性的组织,许多时候仍在为创新而创新;

  2.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好创新,就必须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上,将创新机构隔出来,这个机构的领军人物、授权、预算、考核等都必须独立;

  3.新技术必须尽快市场化,纳入原组织的体系里进行市场测试。Google眼镜就是好例子,另外还有Gmail,虽然它不是Google X实验室的产品,但同样是在测试期间就获得了5000万用户;

  4.Google不缺钱投资于创新,但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还存在于生存的边缘,很难拿出大钱。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有效的投资应该是投资于创新而不是各种并购,或者去做技术升级、产品改良,而是投资于创新,允许失败。

  那些成功的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但创新困境往往就隐藏在成功的老路上,成功的背后一直潜伏着失败的危险。Google X实验室的背后,要付出各种各样的成本,更要承受巨大的试错风险,但这都是创新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