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文章页
「非权威」影响力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管理 时间: 2011-03-15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关键字:影响力 领导者素质

黄若一直在强调“责任”二字。每个人无论怎样定位,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有一份责任,要考虑的首先也应当是责任。他说:“好领导,员工说好,不算数,离开以后,人们还觉得那个老兄不错,这才算数。”

 「非权威」影响力

  “用权威解决问题早就过时了。”黄若认为处理冲突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其中,因此他常和儿子打作一团。

  大儿子阅读积极性高,小儿子对电脑感兴趣,于是,身为父亲的当当网首席运营官黄若派老大在当当网写书评,老二去中关村打工。12岁的小儿子开始学会每天坐地铁,因为“出租车费就要60元,打一天工才挣50元。”

  从不说教的黄若认为自己没有权力下达命令。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太多的挫折感,他不喜欢直接否定对方。这一点,黄若对员工同样执行。有权力,但不强调权威,黄若更多藉以这种影响力和领导力同孩子、员工有效沟通。“世界因为丰富多彩,才有那么多灿烂。”他说,或许是基于此,自己时常收到来自家庭和工作各方的惊喜。

  管理即疏导 咬文嚼字发邮件

  拥有超过20余载的商业、零售业从业经验,从易初莲花到万客隆、家世界,再到淘宝、当当网,每次变化的动向,黄若都会讲给儿子们听。满世界到处跑,每换到一个地方,黄若一定会带上家庭一起迁徙。

  随时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儿子,儿子也会随时把很多东西告诉黄若。“我今天输球了。”儿子常给黄若发这样的短信。对于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不太容易,黄若特别珍惜,哪怕对方带有一种情绪。

  事实上,黄若潜心专注沟通技巧,同样乐于倾听员工的想法。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正值情人节,中午,他给所有员工发了一个邮件,题为《真爱无价》。

  黄若在邮件中写到:今天是2月14日,每个人对2月14日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安排,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你们如果今天要早一点走的话,请自便,不要因为受工作时限的要求,耽误了一年一度的约会,这是我应该做的。至于你是愿意四点走、五点走,或者有些人认为最讨厌情人节那是你的事,有些人觉得情人节我就要跟什么样的人来过,那也是你的事。

  邮件中,黄若尽量避免“情人节”三个字,因为他知道,有人对情人节是反感的,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过情人节。黄若坦陈,自己确实经过了反复斟酌,用怎样的方式沟通令员工感到舒适。同为管理者和父亲,他认为根本的一点是,当处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位置时,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最准确的。

  管理者不是独裁者。他把管理更多意义上定义为:管理是一个疏导的工作。“好比一条河,河水在流淌,到这边有东西堵住了。作为管理者,要有方法去疏导,让水继续往前流。我们有不少的管理者有点自视过高,认为我之所以成为你的上司是因为我的能力比你强。其实不然。你成为上司,可能因你掌握的资信比别人多,仅此而已。”

  权威不是工具 我只追求80%的正确率

  黄若上初中时,曾很喜欢收集小人书。但妈妈当时说:你不要买。我跟你一样年龄时也买,过了两年全扔掉了。当年的记忆言犹在耳,如今成为父亲的黄若回忆:在当时的阶段对小人书有兴趣是必然的,不应该阻止。如果去阻止,孩子未必服气,甚至可能失去人生该阶段本应有的一种宝贵经历。

  所以,放弃权威放弃命令,作为管理者也如是。“并非一个人之是非,就是天下之是非。”他认为,一个领导者最容易有的是权威,但最不应该运用的也恰恰是权威。

  公司三月份要去厦门招商,也要去广东招商,开会讨论时员工争论得厉害,有人说不能在两地招商,有人说可以。黄若并不拍板下定论,他仅仅告诉员工,在两地同时招商会有什么结果,工作量大家能不能承受。如果没问题,那三月份就两边同时去运作。

  黄若认为,管理最难的是当下属来提问的时候,是要一个仲裁、方向或者方案,而作为管理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不可能说100%对。他永远在追求80%的正确率。他说,这样就是一个不错的管理者。

  放任和允许孩子和员工们有不同意见和做法,黄若的管理背离常规,不拘一格,其“甩手政策”的容纳度极高。

  大小儿子之间发生纠纷时,黄若甚至选择加入。如果两个小孩在打,他也参与进去打。冲突时,作为父亲的他难以判断谁对谁错,于是将双角争斗升级为三角争斗,这是他能想到的惟一方法。“比如我踩你一下,可能是无意的,你就揍我一下。这到底是谁对?”黄若笑谈,“这太正常,我加入也踩他一下。”

  “我希望这个高速公路上是双车道,两部车子都能跑,如果到最后只剩下一条道,只能走一部车,那我宁可做一个好父亲,也不愿意做一个好领导。”同天下父亲一样,黄若也希望做一个好父亲。但是否好,存在多重标准,在他的概念里,自己说了不算。

  采访过程中,黄若一直在强调“责任”二字。每个人无论怎样定位,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有一份责任,要考虑的首先也应当是责任。他说:好领导,员工说好,不算数,离开以后,人们还觉得那个老兄不错,这才算数。同样的,好爸爸,孩子说好,也不算数,他要跟同龄人相比之下,觉得跟父亲可能更能沟通,这才算数。黄若认为,人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做什么,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好。

  基于强烈的责任烙印,管理团队时,黄若坚持三个原则:其一,认真、高效,这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主线条;其二,容纳度极高,但眼里不能容沙子;其三,宏观把控能力要强。他日夜操持当当网运营的大盘子,不仅得焦虑当月销售业绩、季度销售业绩等,还需备战更久远后或许会出现的状况。

「非权威」影响力 

 

  试误有成本也有底线 买冒牌货教子辨真假

  做孩子的朋友,或者最多是一个导师,在黄若身上,找不到中国传统的所谓家长的概念。“我跟孩子是朋友关系,我最多说,我比你年长,有一些经历我知道,我有义务告诉你,但你没有义务接受。”

  让孩子自然成长,是黄若的育儿真经,允许犯错,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孩子在这个阶段必然会犯这个阶段的错误,也必然有这个阶段的幼稚。不能因为我是过来人就用权威去命令他。”黄若认为,阻止或命令反而是一种误导。

  已经有了一双科比篮球鞋的大儿子,最近又看中了一款新科比鞋,淘宝上有同款鞋卖220元钱,儿子心动了。黄若告诉儿子,那是假的。儿子说不是,上面写着100%是真的如何如何。黄若摆出道理,说这样,我告诉你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这双鞋正常情况下大概是1000元钱,从工厂出来卖家最低可以拿到4折,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要400元钱,低于此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儿子不相信,黄若只好说,OK,我们试一下你来买,再评判对不对。儿子买到新鞋以后,没穿多长时间胶就脱了,自己意识到了对错。

  在黄若看来,这200多花得值,儿子知道和记住怎么去判断真假了。他说:“若是一定要告诉孩子那鞋是假的,不让买,孩子到最后还是没有概念。花这200多元钱,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远远胜过任何其他一种方法。”

  小儿子五六岁时,黄若有一次花大精力、高价钱购得一对漂亮的古瓷瓶。他将花瓶摆在桌上,小儿子看到花瓶很好玩,就拿了一个玩具榔头把花瓶砸碎了。黄若泰然处之,认为“很正常”。他反思:该年龄段的孩子,没办法判断花瓶的价值,只认为这也是个新玩具。花瓶碎了,实际上不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大人赋予了花瓶高价,但作为孩子,不可能有类似价值观。家里有小孩,大人就不应把东西放在小孩可以碰到的地方。

  试误有成本,同时黄若认为也一定有着特定的底线,他判定的最基本点容不得触碰。曾经在某一西餐厅吃饭时,喝咖啡的小勺漂亮精美,引来大家赞叹。等回到家晚上八点多了,孩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勺,说爸爸你看,特有成就感那种。然后黄若就比较严肃,问:对吗?孩子低着头。黄若说,那如果不对,我们给还回去。“其实小孩子很聪明,他会明白这事不能做。不是说他做什么事情我基本上都认同的。”

  对于员工,黄若容不得的沙子自然不是指迟到、早退等,而是诸如收受商业贿赂等原则性问题。

  黄若相信,一个人成为父亲的时候,所表现的东西会更天然。他相信本色人生,他也明白,一些人作为商务上的管理者,戴上了面罩,也许是迫于环境所需。“做父亲没有这么多的顾忌了”,他秉承将这种本色在公司治理中运筹帷幄的理念。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