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从霍震寰接班霍英东看企业文化的传承性
字号:

类别: 激励与沟通 时间: 2010-01-19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标签:企业文化

 霍英东是著名企业家,其创业经历非常富有传奇性。而"创业难,守业更难",出身名门的霍震寰,与其父霍英东当初艰苦创业的历史使命不同。人称"小小霍"的霍震寰由于执掌霍英东集团,又成为新鲜热辣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而被传媒界和企业界称为霍氏的"接班人"。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惊闻霍英东先生与世长辞,霍震寰成为真正意义的霍英东企业的“掌门人”,仅以此文悼念一代商界巨子、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老先生。

         从霍英东和霍震寰的经历我们得出许多感悟!我们先来走进霍英东--------

         在香港的众多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很高,他拥有130亿港元的个人资产、位列香港十大巨富之一,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与霍英东异曲同工的还有董建华,董建华2005年年底被补增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的那次补增中,董建华是排名首位的3名补增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此之前的2003年换届的第十届全国政协组成人员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已经有第一副主席王忠禹、副主席廖晖、巴金、马万祺、霍英东、郝建秀、李兆焯等24位副主席。
        霍英东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省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意。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境已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艰辛.学生时代霍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班算是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1942年夏天,日本军队扩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在机场里做事的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1942年,霍英东母亲倾其所有,连金链也卖掉了,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这家杂货店由霍英东管理,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段生活,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炼,他从中获得经营管理的良好训练,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1945年战争结束,万物更新,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运输业自然急需发展。霍英东看准了这个时机,毅然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决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净赚22000元。这是他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赚的一笔大数。回忆这段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这确是很好的机遇,如果那时我有足够的资金,就可多赚几大笔了。后来霍英东东沙岛冒险,逐渐进入房地产行业。他承包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他也建造过水翼船。雄心勃勃的霍英东还把填海开港的事业向东南亚各国开拓,汶莱开港,槟城填海等工程也是他承包的。他开办的“有荣公司”连续在不少港口城市兴业,与国际上20多家公司竞争,往往稳操胜券。1970年代在霍英东的生活历程中,是个重大转折。他的经济事业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便把目光转向大陆。他从体育事业着手,支持内地尽早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使中国体育健儿能登上世界体坛,一显身手,藉此振奋民心,推动祖国体育事业发展。这与他从小爱好体育、特别是爱好足球运动有关。霍英东说:“孩童时,我便恋上了足球,在五光十色的梦幻中最令我心、醉神迷的,是那驰骋球场,受到万众欢呼拥戴的球星。”

        1987年2月7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将名誉博士学位授予霍英东。 霍英东在接受名誉博士学位之后,登上讲台作了题为《从白天鹅宾馆看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学术演讲。给霍氏带来无数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经历还有投资澳门赌场:1961年他同何鸿荣、叶汉及叶德利,取得澳门赌场经营权。此后的数十年中,霍氏的赌场投资收益多少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设立霍英东基金会,和转而投资大陆。改革开放之初,霍英东便率先投资祖国大陆,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中国温泉宾馆,从公路到桥梁,从体育基金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从暨南大学到英东游泳馆……,讫今为止,霍英东投资大陆已超过50亿元。而在众多内地投资中,以南沙的投入资金最为庞大,十多年总计26亿元人民币,霍氏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我们再来走进霍震寰---------

        出身名门的霍震寰,和许多商界第二代一样,少年时有海外求学的经历。 "我早年是在香港摩利臣山小学和圣贞德学校念书,后到英国完成中学课程。"霍震寰回忆起少年留学生活时,表示艰苦的留学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收获是,在海外求学过程中,名门家庭的出身没有让他成为"公子哥"式的人物;相反,却培养了他独立和吃苦的能力。"入学时,我英语不是很好,有语言障碍,交流不便,而且生活方面也是从头学起。但是通过学校的严格训练,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与人相处。"霍回忆,当时,他和普通家庭孩子一样,不仅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还要为高年班学生擦鞋子、铺床叠被子。而这些在离开香港去留学前根本无法想象。"我随和的个性,平等的观念和低调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英国念完中学的霍震寰,很顺利地考上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71年大学毕业后,他准备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遭到父亲的反对。"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爸读书并不多,但通过自己在商海的摸爬滚打,也挣了很多钱。"霍回忆道,当时,霍英东觉得儿子已经念完学士了,所学的东西也足够经商,往后需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因此,希望霍震寰回来帮助打理家族生意。然而,霍震寰自己并不想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经过努力,他继续了学业。 两年后,他学成回港,成了会计方面的专家。进入霍氏企业,父亲把他安排和自己一个办公室,手把手地教他做生意。"父亲和我们这一辈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是个工作狂,把工作当成最大的娱乐。"霍震寰说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勤奋,还学到了做人和做事都要讲公平。

         中国的家族企业多重视以人为本,制度欠缺。到公司之后,霍震寰很快就在财务方面建立了整套完善的制度,显现出管理方面的才华,父亲对他颇为欣赏。从此,他就协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包括房地产、建筑、船务运输、酒店等多个领域,并在家族生意上大展拳脚。如今,霍震寰已是霍英东集团董事兼总经理,成为霍氏的"家族财政部长"。

        白手起家的霍英东,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拥有了数百亿元的资产,和香港的郑裕彤、郑兆基等大富豪并驾齐驱。据之前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霍英东家族的企业主要有:有荣公司及兴业堂、董氏信托、信德船务、东方海外实业、信德集团等80多家参股和全资子公司。霍英东家族的财产至少高达25亿美元,位居于世界大富豪之列。 霍震寰接手霍英东集团董事兼总经理时说"集团不是上市公司,并不需要将财务数据公之于众,因此自己也没有做过这样的统计。"学财会出身的霍震寰在经营企业时,显得很保守,基本上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外界评价他是守业者。霍震寰自己表示外界的评价比较准确。霍震寰对自己的评价是性格内向,易与人合作,善于团结属下同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霍震寰说,"由于我爸比较保守,因此我经营时也很温和"。虽然学财务的他知道上市会对集团比较有利,但他执掌后并没有立即革新。"霍氏集团现在确实存在品牌提升的问题,也需要通过上市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借此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霍震寰坦承道。

          霍震寰表示,不久的将来,霍氏集团肯定会上市。"但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划表。" 自称性格内向的霍震寰坦言当年大学毕业时最想做的是大学老师,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因为家族的缘故才跨入商界,没有想到最终爱上了这一行,而且渐入佳境。

          香港和内地传媒界认为:从外表看霍震寰显得文质彬彬,外人很难想像他居然还是"武林高手"。霍震寰懂得不少武术拳理,自幼迷醉武学,十多岁已开始习武。虽然他醉心武学,但本身不是好勇斗狠之人。霍震寰说,自己习武主要是为传播中华武艺。

         企业文化有健康与病态或者优良与不良之分,但没有有与无之分。 我于  2006年06月30 日在博客文章《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家的文化自觉》(http://jinjiuhao.blog.sohu.com/5556067.html)一文中说过:“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得到认同和共享,那么这个企业的文化可能就是病态的了。”而霍英东的企业已经拥有53年的历史,堪称中国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我与2006年10月26日写过一篇《透视李嘉诚:企业文化管理的前提是什么?》,授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首发时被该网站以《企业文化管理的前提是什么?》为标题发表,即该网站去掉了“透视李嘉诚”几个字,随后被不少商业公司网站和个人擅自转载或抄袭,昨天我已经在我的搜狐、新浪、人民网、人力资源空间、博客中国等几大博客上发表《 金久皓著作权以及版权与免责声明》。我说过:李嘉诚的最大优点是他处处展现着一个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而今天我要说:霍英东的优点也是处处展现着一个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因为处处展现着一个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是霍英东、李嘉诚、马万祺等一些全球华人著名企业领袖的共同点。

         企业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如果一个老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可能离关门就不远了。而具有53年历史的霍英东家族企业正因为企业文化的健康性才有今天的辉煌,霍震寰接班霍英东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文化的继承性决定了这个企业还将继续辉煌下去。
2006-10-29

(后被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企业文化核心期刊〈〈企业文化〉〉杂志作为特稿在2007年1月转载发表)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