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周锦培: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遭遇四大尴尬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12-10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标签:危机管理

周锦培: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遭遇四大尴尬 

添加日期:2009-1-6  作者:周锦培 来源:香港帅龙风险管理网 


    在美国金融大海啸,引发欧美各国金融和经济动荡,消费需要大幅下滑,中国企业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企业出现大批歇业、停产、关闭甚至破产的关键时刻,中国中央政府和当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改善、扶持和挽救政策,给面临多重危机的制造型中小企业带来一线生机,但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刚刚才开始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世界五大玩具制造商之一的东莞大型的玩具厂合俊等工厂的倒闭已经在现实中显现,且在2009年有愈演愈烈、可能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的趋势。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如何能躲过眼前这场生死之劫,光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应对的,作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只有洞察当前经济形势的全局,把握好危机中的机会,充分借好外力、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化险为夷、大难不死。目前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遭遇如下四大尴尬。
 
尴尬之一:对是否能够管控危机的怀疑。谁是真正能够在当前危机面前力挽企业于狂澜的人呢?在企业的内部:是企业所有者、是最高管理者、还是企业中层人员或者全体员工?在企业外部:是当地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咨询培训机构或是某位官员、某位能人?这个问题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可以说作为直面危机的企业也好、当地政府也好、包括关注或与企业有利益的相关方,都无一不期待着有救世主尽快降临,可是他或她是谁呢?有的企业可能看到了危机中的机会、已经有了或找到了感觉,但是更多的企业却如座针毡、惶恐不安,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不知道是否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尴尬之二:企业经营必要性的怀疑。人常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更有甚者:“下一辈子宁可变猪也不再做人了”。前一句话说明人们早已经看到风险是从选择投资方向时就注定迟早会要面对的现实。后一句话则表达了人们在遭遇危机劫难、蒙受重大挫折时的无奈和极端消极的心态。2008年10月初世界五大玩具制造商之一的东莞大型的玩具厂合俊等工厂在多重危机事件的复合式围攻下猝然倒闭,目前严峻的现实表明: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负重难返,就是较大规模、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稍不留神也一样可能在劫难逃,企业投资者半生心血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哀毁骨立,哪种切肤之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实际案例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投资者对是否继续从事本行业经营、是否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经营的必要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投资动机也随之发生的重大的摇摆不定、或者干脆转移、或者观望、甚至就此终止。目前部分制造型中小企业处在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两难境地。
 
尴尬之三:OEM模式的基础。中国沿海制造业有很大部分是从事OEM贴牌的代工生产,这种贴牌代工生产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的生产车间而已,是在整个产业链中最获取收益最少的一个环节。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先生的6+1学说,中国目前多数制造业产业尚未建立起高效率的、集产品研发设计、货物仓储、物流运输、订定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由于缺乏高效率的资源整合,自然无法与国外跨国公司争夺高附加值的资源,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被迫在低端产业链上挣扎,在国际产业链转移到我国的初期,资源、成本、政策、竞争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尚可获部分收益,但是当遇到当今原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和汇率上升、政府退税与环保政策压力等风险因素、加上美国“次贷风波”引发金融海啸致使欧美需求疲软订单减少,直接导致大部分沿海企业开工不足、停产或半停产,这种复合风险因素的叠加直接引发并酿成较大面积企业生存危机。如果大部分沿海制造企业有高效产业链防线的保护,如果不是过渡单纯依赖OEM模式,比如象韩国三星集团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从一家国内公司转变成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从一个生产低廉产品的企业转变为一个生产超高价值(如数字转化产品)的科技公司,从为美日公司做OEM的生产型企业转化为一家以自我创新技术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相信很多企业不仅不会倒闭,还可能活得更好。
 
尴尬之四:对政府调控效果的怀疑。对政府调控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在政府在既往处理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并取得巨大成果这种事实的评价基础之上的,除98年亚洲地区金融风暴外,现实是中国自建国以来并没有遇到全球性金融风暴或经济危机应对处理经验,加上沿海部分当地政府在前期政策处理上也存在不足,使国内经营的部分民营和港台企业针对政府应对金融风暴形势下的利好调控持很大的怀疑态度。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基本上给出了2009年金融政策的大体思路。其中第二条第(六)款,这条政策是对中小企业真正利好。其实中小企业真正能够获得资金的地方还在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能够带来多大的规模支持,但是一方面中央政策落实到地方,到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配套实施细则需要一段时间,产生效果有待实践验证;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能及时得到实惠,例如,沿海某市出台亿元扶持中小企业实践操作中,存在僧多糊少、出现相当一部分“不会哭闹孩子没奶吃”现象,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政府调控持怀疑原因之一。还有部分台商企业饶过政策管道直接对政府采取“逼宫”,以大批企业同时撒离、撒资、搬迁对当地政府相要挟,迫使政府同意在5年内不再出台对台资企业不利的政策,政府一则要为部分政策出台失误买单,二则要为对其他类型企业的不作为损失政府形象和信誉,这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政府调控持怀疑原因之二。 
 
    如同在美国于1929-1933年卷入上世纪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使风险管理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笔者此处所谈到的中国部分企业所面临的尴尬目的是引起各相关方的关注,并倡议风险管理的理论界和风险管理实务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更多地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到风险应对的风险专业系统管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的风险与危机控制管理,从企业战略、文化、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财务到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的风险职能管理,进行多角度、广视野的立体型风险管理创新实践与理论探索。
 
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文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