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2008年度中国CIO1000调研报告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 时间: 2009-06-17 来源:信息方略

标签:首席信息官(CIO)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中国的CIO群体近年来快速地发展壮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CIO们开始在企业的战略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CIO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知识的快速更新、IT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安全性和IT治理的需求,以及当今动荡不安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些问题对企业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CIO们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缺乏对于自身群体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对于CIO群体的深入研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在对CIO群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许多专业研究机构每年也发布有关CIO群体的白皮书。但应当看到,一些调查报告在提供了新的资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迷惘的论述。正如我们在以往的报告中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国CIO群体,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科学和扎实的实证研究。对于CIO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的研究来说,方法得当、功底扎实的实证研究的是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证研究基础,要想建立起关于这个社会群体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而如果缺乏理论体系,对于一个社会群体的认识就会有许多偏差,并进一步阻碍这个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CIO群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到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源头上来。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目前这种状况呢?我们认为对社会群体的实证研究必须是系统的和科学的,应当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而一项研究要做得扎实,就需要有相应的投入,同时也需要摒弃商业利益的诱惑,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当研究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诠释CIO的角色的时候,CIO们真正的形象和声音可能已经在无形中遭到扭曲。这种状况既不利于CIO群体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甚至也不利于IT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不利于构建IT厂商与CIO群体之间的协作和共赢。

  为了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真实反映中国CIO的生存现状以及全面揭示其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提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建议,我们对23个个省级行政区的12个行业的1000家企业进行了“2008中国CIO1000调研”。

  本调研报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样本选择,并介绍了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以及CIO的个人背景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反映CIO们对所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描述和评价,以及他们对IT在企业运营和创新中作用的看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企业当前的IT治理结构的特点;第四部分着重于揭示CIO目前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并深入剖析其成因;第五部分描述CIO们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热门”技术话题的态度以及影响他们态度的相关因素。最后我们对本报告的各部分反映出来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概要的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1.1 调研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调查于2008年9月1日至9月30日通过发放及回收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从本杂志自有的数据库中选取了1000位企业高级IT主管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答卷150份,回收率为15%。以下所有内容均基于本调查采用的在行业、规模、地域、产权、影响力等多个维度上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样本。

  所有本调查的受访者均为其所在组织或部门的最高IT领导者。其中22%拥有CIO的职位头衔,54%为IT主管,其余占24%。74.5%的受访者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25.5%的受访者负责部门范围的信息系统。

  1.2参与调查企业背景情况

  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标准,我们将调查企业的员工人数按照300人以下、300至2000人,2000人以上划分为三个档次,并分别定义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统计结果表明,中型企业是此次调查的主要参与者,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3.8%;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则各占21.0%和25.2%。

  地区分布。参与调查的企业(机构)来自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位于首都北京的单位,占有效样本的27.3%;居第二、三位的广东省和江苏省(与辽宁省并列),分别占6%和5.3%。

  企业性质。参与调查的企业(机构)按照企业性质可划分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即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其中国有企业占参加调查企业总数的47.0%;公共部门次之,占22.1%;民营企业占14.1%,外资独资与合资企业分占7.4%和6.0%(图1)。

  上市情况。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23.3%为上市公司。上市地点以国内(含上海、深圳及香港)为多数,约占62%。

  行业分布。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中,26.2%属于制造业,金融证券业占17.2%,10.3%来自社会服务业(图2)。企业层级。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按企业所属层级基本分为三类,其中集团化企业的总公司占24.8%,而集团化企业的下属分公司占36.9%,剩余为独立企业,占38.3%。

  1.3 参与调查CIO个人背景情况

  年龄。参与调查的CIO约有41.6%处于36至45岁的年龄区间,构成了CIO的主要年龄层;其次是26至35岁,占37.6%;46岁以上与26岁以上的CIO分别占总人数的18.8%和2.0%。

  教育水平。参与调查的CIO的教育水平以本科学历为主,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9.7%;其次是硕士和MBA,分别为19.5%和8.7%;博士和大专学历各占5.4%和6.7%。

  学科背景。参与调查的CIO近八成来自理工科背景,占总人数的79.3%;商科背景占14.0%,人文社科背景占3.3%。

  CIO们的技术背景相当明显,这虽然符合CIO这个工作对技术的先天要求,但也可能成为制约CIO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阻碍。工作背景。参与调查的CIO多数都曾任职于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占到总人数的67.8%;

  行政管理和业务运营其次,分别占24.8%和24.2%;而曾经担任管理咨询顾问和财务岗位的比例相对较少,仅占10.1%和8.7%(图3)。

1.4 参与调查CIO工作基本情况

  职位头衔。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们目前仅有20%左右拥有正式的首席信息官(CIO)头衔,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职位头衔为IT主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CIO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作为信息技术方面的最高领导,CIO们能够直接进入企业高管层(即所谓“班子成员”)并参与高管决策的比例依然较低(图4)。

  在职时间和从事IT相关工作时间。多数参与调查的CIO都在现任岗位上就职长达5年以上,其中任职10年以上的占到30.0%,任职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也占到24.7%。此外,近八成的受访者在IT行业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反映出本调查的受访对象多为所在企业的资深员工。他们不仅熟悉本企业的运营,而且对IT行业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洞察,这也为本调查报告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的收入水平。参与调查的CIO中,2007年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占42.2%,10万-30万之间占44.2%,而30万以上的仅占13.6%。总体而言,与企业高管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相比,中国CIO们的薪酬待遇依然相对偏低(图5)。

  [第二部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CIO的评价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CIO的工作背景,本次调查要求CIO们提供所在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并请他们对所在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做出评价。此外,CIO们还被要求评价其所在企业的高管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并对他们的风险偏好做出评估。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信息化带来的收益主要集中在降低成本方面。与某些由IT厂商主导的CIO调查结果相左,IT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此外,本次调查还显示出多数企业的高管团队对IT可能带来的技术及财务风险普遍抱较为保守的态度,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CIO们在说服管理层采纳各类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时所面对的挑战。另外,企业高管团队普遍对信息系统的了解有限,CIO们如果想要从管理层获得更为广泛和坚定的支持,还有更多的沟通和启发性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2.1 企业信息化现状

  已实施的企业信息系统。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各类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例如下: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已实施了对资源相对要求较低的内部网项目;已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各占53.7%和42.3%;而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商务智能系统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22.8%和15.3%。由于本次调查样本中来自制造业和金融证券业的公司较多,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行业中的情况。结果显示制造业企业实施ERP的比例已经达到近八成,而金融证券业公司CRM的实施比例也达到六成,反映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得到了明显提高(图6)。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通过对实施ERP企业的规模和性质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ERP在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中的实施比例较高。从行业来看,批零贸易业、制造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实施比例相对较高。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CRM系统在合资企业中的实施比例最高。从行业来看, 其在软件业、 电信

  业和金融证券业的实施比例较高。其中, 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电信业企业均已实施CRM (图7) 。

  IT预算构成。我们调查了企业2008年IT预算中用在对现有系统的支持和维护以及新增IT项目的相对比例。整体来看,超过2/3(68.15%)的IT预算被投入到了维护现有信息系统的运作,而投向新项目的比例不足1/3。

  通过与企业规模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小型企业对新项目的投资最少(27%),大型企业多些(30%),中型企业投入最大(35%)。这可能有两个原因:1)小型企业受制于资源有限,无法在新项目上投入过多的资金;2)大型企业虽然资源雄厚,但由于多数已经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了显著投资(例如实施ERP),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资源以维持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转。相比而言,中型企业既有一定的资源也有进一步提升IT能力的空间(图8)。

  此外,与企业性质的交叉分析还显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在新项目的开支上最大(40%),合资企业次之(35%),而民营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则相对较低,分别为28%和27%。这样的结果不仅体现出公共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更加注重信息系统的实际贡献,对上马新系统抱相对谨慎的态度。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而得到改进的企业活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而得到最多改进的业务流程依次为会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这和中国企业的当前的信息化进程基本一致。我国企业在会计和劳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最为普遍,而IT在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上的作用正日趋显著。信息技术在物流活动和产品研发这两个领域的利用程度最低(图9)。

2.2 对现有信息系统和IT部门的评价

  IT带来的主要收益。当CIO们被问到在过去的一年中IT给企业带来的主要效益时,减少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以及增加客户满意度是被最多提及的回答(图10)。但对该问题的反馈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以样本最多的制造业和金融证券业为例,本次调查发现: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减少成本、促进创新和创造竞争优势是IT带来的最主要收益;而对于金融证券企业来说,最大的收益来自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增加客户满意度以及促进企业创新。这样的结果清楚地折射出信息技术采纳在不同行业里的目标差异(图11)。

  IT部门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本次调查还请CIO就IT部门在企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发表了看法。接近2/3的CIO认为,IT部门在企业中的角色是“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的业务目标”,而只有少数的受访者认为应由IT部门来主导其他业务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受企业性质、所处行业、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IT部门目前所扮演的仍然是“配角”(图12)。

  IT部门在企业创新中扮演的角色。在被问到IT部门在企业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多数参与调查的CIO认为其主要扮演系统实施和服务的角色。结合对上题回答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IT对企业创新的贡献依然非常有限。而行业分析则显示,除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IT目前尚无法引领创新(图13)。这样的结论与某些IT公司倡导的“创新由IT领航”的观点有明显不同。而软件行业内关于创新的结论能否被直接推而广之到其他行业,是CIO们需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加以检验的命题。

  IT在各类创新中的重要性。在被问到IT对于各类创新的重要性时,受访者普遍认为IT对于业务流程创新最具影响力(表5)。这可能与主流企业级信息系统(例如ERP)的实施所引发的大范围的企业流程再造有关。

  10到15年,IT部门的角色会改变

  黄嘉粤相信,10到15年后,IT部门目前的辅助角色将会得以改变。黄嘉粤是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电子信息部的经理,他和他的部门在这家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境况并不是最好的。和诸多企业的信息主管一样,他一直受困于IT不适应业务的变化这个问题,而这种状况在政策多变的医药行业,更加变本加厉些,“IT部门永远都是被骂的角色”,他表示。他认为问题的症结是,CIO和IT部门对企业的运作流程不熟悉。原因是,很多的操作在国外企业是无法跳过去的,在中国则不然,最后导致整个流程并非一个闭环,IT部门因此无法对这一系列流程进行管控。

  黄嘉粤同时表示,公司高层的任期过短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据悉,国企的高管任期大约3或4年,大多数的高管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的工作,这个问题并非仅存在于信息化领域。而信息化是一项需要从长计议的工作。

  不过,他认为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原因是,现在,信息化已经作为一项考核纳入到国有企业高管的考核中,从而逼着很多高管认真考虑信息化的建设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但是受制于数据来源的不同统一、信息化建设的滞后等这一系列问题,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此,包括BI等的一系列IT项目将会陆续开始。未来,CIO和IT部门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对于这个过程的演变,黄嘉粤表示,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

  “我听到南航的CIO胡臣杰说,他们一个立项,还不如别人(业务部门)卖一个轮子,以后是这样,他们做一套系统,别人就可以买一架飞机。”黄嘉粤最后笑言。对于未来,他非常乐观。

  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电子信息部经理黄嘉粤

  不仅仅是行业因素

  对于“企业利用IT来进行创新应充分考虑到行业因素”,柳骏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身为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他有多年的从业经历,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在某种情况下,企业的因素比行业因素重更大。他认为,软件行业、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IT是这些行业的核心业务,所以这些行业运用信息化的程度更高,创新也更可能发生在这些领域。但是,在其他行业,譬如传统的制造业,产供销是它的核心业务,IT不可能成为主角,在这种环境下,创新受制于企业的因素更大。

  他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例,此前,他曾经在一家生产智能压缩机的国有企业任职,这家企业无论从管理模式还是企业氛围,都很保守、封闭。原因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喜欢冒变革的风险,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整个企业更倾向于稳定地发展,IT部门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制约。此后,他到了另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任职,这家企业同样生产智能压缩机,但是这家企业崇尚创新、崇尚变革,原因是这家企业的CEO希望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倡导这样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企业氛围。IT部门也更积极寻求创新。

  虽然,柳骏的亲身经历并没有颠覆这个调查的结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行业因素,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企业因素,这个观点是无可非议的,尤其在“一把手”色彩浓厚的中国企业。企业的IT部门在利用IT来进行创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从而打开局面。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柳骏

  2.3 CIO对所在企业高管团队的评价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CIO工作的软环境并试图揭示这些因素对CIO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其他调研问题的影响,本次调查还请CIO根据个人感觉评价了其所在企业的高管团队在组织、技术和财务方面的风险偏好以及团队成员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结果如下。

  高管的风险偏好。对于高管风险偏好的评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高管对组织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态度。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对组织风险容忍度相对较高,对该类风险容忍度较高或很高的占到41.4%,而回答较低或很低的仅占20.7%。对技术风险的态度则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回答容忍度较高或很高的占到29%,而回答较低或很低的仅占31.9%。这反映多数企业对利用新技术方面比较保守,对采纳不熟悉的软硬件心存戒备。这反映出我国企业已经开始更加重视新技术可能引致的风险,对于IT使用的态度日趋成熟,不再轻易为IT厂商的销售宣传所影响。另外,企业高管对由于采纳信息系统而带来财务风险的容忍度表现出更加保守的倾向,对财务风险容忍度较高或很高的仅占21%(图14)。CIO们说服高管在IT项目上投资时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获得成功的最有力武器则是让人信服的ROI数据。

  企业高管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该部分的测量由三个方面组成,即高管对本企业现有系统、本企业可能采纳的系统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在对本企业现有系统的了解上,约有一半(47.3%)企业的高管对本企业的系统较为了解或非常了解。而在对本企业可能采用的系统上,回答较为了解或非常了解的高管仅占28.9%,而回答非常不了解或较为不了解的占32%。在对竞争对手的信息系统的了解上,回答较为了解或非常了解的高管进一步下降到24.1%,而回答非常不了解或较为不了解的则上升到45.2%。结果显示出多数企业高管对于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依然不高,尤其对竞争对手的了解不足表现出多数企业尚未将信息系统看做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图15)。

    中国CIO群体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影响力的稳定提升、IT与业务相融合效益的进一步显现、对IT市场层出不穷的新概念的免疫力明显加强,以及IT治理得到空前重视,都表明中国CIO群体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对于“多数企业高管对于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依然不高”这个结论,先声药业总裁办信息部经理封磊认为需要细究,“在某一种语境中,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脱离了就不是了。”

  他解释说,绝大多数的领导知道信息化的重要程度,也知道IT部门的重要性。但是具体怎么做,他们是没有感知的。所以从表面上看,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而对于“对竞争对手的了解不足表现出多数企业尚未将信息系统堪称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个结论,封磊表示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他以先声药业为例,先声药业的营销副总裁到各地参加会议时,听到别的企业谈到上了一套系统有什么效果。回到企业后,他就找到IT部门,希望了解“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这个系统?是不是我们企业的营销模式不一样,还是其他原因?”并鼓励IT部门到这些竞争企业参观,告诉他这些问题的答案。封磊认为,高管对竞争对手的信息化了解不足,可能与信息来源的渠道相对狭小有关,但是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有不少于3家医药企业的信息主管曾经向记者表示,他们希望了解到其他同行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由此也验证了医药行业的信息源来源不够充分的现状。这个结论显然如封磊所言,需要放在某一种语境中来理解。

  [第三部分]企业IT治理现状

  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型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至少有10年的历史,许多企业已经引进了ERP等基本信息系统,完成了企业基本业务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建设也有了基本的规模。现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IT治理是CIO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IT治理权威、MIT的彼得·维尔提出,IT治理是“用于鼓励在IT的使用中所希望的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力和责任担当的框架”。彼得·维尔等通过对美国企业IT治理情况的研究,提出了IT治理的五个关键决策:1)IT原则;2)IT架构;3)IT基础设施;4)商业应用需求;5)IT投资和优先权。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参考彼得·维尔的框架,对中国企业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研。

  3.1 IT重大项目的主要决策方式

  IT治理中的原型定义了谁制定IT活动中的关键决策,同时也可以看出组织中哪些级别和部门参与到其中。不同的治理原型意味着不同的组织级别的业务和IT负责人的组合。对于上述五种IT决策都有可能使用不同的治理原型。由于这次调查并非学术性研究,我们在问卷中仅仅是用IT重大项目决策来概括以上的这些活动,同时编制了被调查者容易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对应了彼得·维尔的原型中的业务君主制、IT君主制、联邦制、封建制、IT双寡头制和无政府制这样六种IT决策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说明,中国企业中40.2%是采用业务君主制进行决策的。与之形成对照的是IT君主制比较少,只有15.7%。体现了CIO的权力总体来看还很小。其次是IT双寡头制(17.6%)和联邦制(20.6%)。这一结论与彼得·维尔对于美国企业的调查结果在整体上是比较接近的。传统的方式往往是以投资的回报或者能否创造收益来进行决策的,因此较多的企业采用业务君主制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应当是合理的。管理者不会忘记用基本的财务方法来评价投资的合理性,例如企业经常采用资产回报率(ROA)来进行可行性分析。但是对很多IT项目来说,很难将其与ROA直接联系起来,所以预算的制定往往是按照运营费用来审批的。通常IS团队会在这些运营预算(费用)被压缩的情况下,被业务部门要求完成更多工作。

  针对企业类型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集团化企业大多采用业务君主制方式(占68%)。而在其他两种性质的企业中,四种主要的决策方式分布比较均匀。

3.2 企业的IT组织结构

  对于IT的组织结构形式,本次调查采用了四种形式:1)集中化(几乎所有IT职能都集中在IT部门中);2)分权化(几乎所有IT职能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3)联盟式(公司IT部门在CIO协调下,与各业务部门联合负责IT开发);4)其他。调查结果如图17。从结果来看,IT集中管理已经成为企业IT组织结构的主要方式,70%左右的企业都采用IT集中管理的策略。这一点说明了IT部门作为共享的服务部门的角色日益明显。

  但是,集中化的IT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完全集中式的IT管理很难快速准确地把握各职能部门的需求,随着IT运用的日益广泛,采用联盟式IT组织是当前发展的趋势,相对合理的方案是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取得平衡。当然这种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大型的集团化企业比较适用,对中小型企业来说,IT集中管理可能是更加合理的方案。

  根据企业类型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表7):80%的集团化企业中的IT组织结构都是集中管理的。在分公司和独立企业中,这一比率下降到59.5%和75.7%,而联盟式的组织结构的比例显著上升。

  3.3 企业的IT发展战略设定

  公司的IT发展战略的设定反映了IT对企业的战略影响。在IT部门的作用比较集中在部门一级的时候,一般由IT部门自行计划。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的分散化和IT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到各个部门,IT对企业的影响面不断扩大,由高管直接负责企业的IT战略规划的情况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的结果如图20所示。

  但是,在集团化企业或者分公司类型的企业中其IT战略规划也可能由企业的IT部门来决定,或者采用IT双寡头制来决定。这一点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可以验证。在分公司类型企业的战略规划中采用IT双寡头制的最多,占27%。其次是业务君主制(24.3%)和封建制(24.3%)。而在独立型企业中,IT部门自行规划的也占到了21.6%。

3.4 IT治理的标准化情况

  从IT治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的标准当属Cobit和ITIL。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这些标准在欧洲和北美逐渐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并被ISO组织采纳为国际标准。目前,在国外上市的企业普遍要依照萨班斯法来推进IT治理标准的实施,一些大型企业已经从引进Cobit和ITIL等标准入手,提高整个企业的IT治理水平。同时,应用在国外广泛应用的实施方法论来提升IT服务管理水平也是保证企业系统有效运营的关键手段,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ITIL已经在国外发展多年,但是这些标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没有实际引进。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没有实施IT治理国际标准的企业占到96.1%,说明目前已经实施了IT治理标准的企业仍然是相当少。但令人尚感欣慰的是,大多数企业CIO已经有实施的计划或意向(占61.8%),完全不了解IT治理的企业只有13.7%。调查结果显示:IT治理标准在中国企业中的实施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ITIL实施中的关键和难点。如何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和自身的需要来引进ITIL,是众多企业当前十分关心的问题。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已经实施了IT治理的组织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说明IT治理的实施还是一项需要相当资金投入的项目,在投资方面比较谨慎的民营企业和外企都没有涉足。

  一分为二看结论

  对于这个结论,天狮集团全球信息中心总监姜正林有她自己的一套见解。她对“已经实施了IT治理的组织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这个结论表示认可,“事实上,国有企业冗余的部门机构有时候甚至成为决策缓慢的原因。”她表示。不过对于“IT治理的实施还是一项需要相当资金投入的项目”这个观点并不认同。她说,“IT治理需要一个决策组织或机构,用以确保IT项目按照目标及时交付以及获得期望的收益,难道这也需要很大的投资吗?”

  她认为,民营企业没有涉足所谓的IT治理,很大原因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无法完全匹配IT治理所需要的管理层、组织结构、过程管控的要求,而目前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企业紧缩开支,民营企业大多追求利益最大化,完全可以在项目过程中考虑和解决的一些问题,非要用IT治理的系统来实现完全没有必要,这也是它们没有实施IT治理的其中一个因素。

  而撇去资金投入这个概念不谈,姜正林提出她的观点,“虽然IT治理的内容非常庞杂,但是事实上,你也可以将IT治理看做一个项目。”她说,当人们谈论ITIL时,他们认为是在谈论IT治理了,原因是ITIL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她进一步分析说,这时候你需要关注的是,这个项目本身有没有风险、是不是企业真的进行了IT治理就一定提高了企业的IT服务的效率。“并非每一家企业都适合现在做IT治理,就像热炒的SOA,在一家企业信息化没有形成规模前谁也不会考虑,IT治理也需要根据企业信息化规模和成熟度来选择实施的时机。”她最后提醒道。

  天狮集团全球信息中心总监姜正林

  3.5 企业对IT绩效的评估

  在被问到对于本企业IT部门的工作成效的评价时,受访的CIO总体而言,对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IT部门的工作表示较为满意(平均分3.64,最高5分)。通过与企业性质的交叉分析,显示合资企业的CIO对本部门的工作评价最高(下表),而与企业所在行业的交叉分析显示金融证券业的CIO最满意本部门的绩效。

  最后,CIO要想得到好评,必须让企业的决策者和业务部门了解信息和技术资产的价值,以及IT部门的工作绩效。IT投资的收益常常是用技术术语进行表述的,但是往往是通过定量的标准,IT的效益才能得到明确的认可。CIO选择的度量标准应当是明确的,具有客观的、可测量的指标,以及与那些目标相关联的数据。

  但是在实践中,IT部门的绩效指标仍然难以定量化。这一点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来。大多数的企业(58.8%)仍然无法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IT绩效评估,或者根本不进行评估。而且从分类表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根据经验和感觉进行IT绩效评估的组织均占第一位。值得欣慰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对IT绩效评估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采用定量化评估的组织达到了44%,在各类企业中名列前茅。政府的定量化评估情况也比较好,达到50.1%。

  [第四部分]CIO目前的地位、成因及影响

  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是分析CIO的地位现状,以及与CIO地位相关的成因和结果。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本次调查发现企业、CIO个人和企业高管三者的特点都会对CIO的地位产生影响,而CIO地位差异也会对IT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产生显著影响。此外,CIO已经充分认识到提高个人的能力对提高地位的重要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思考能力和与业务高管的沟通能力。

  4.1 CIO的地位现状

  CIO在企业中的地位是CIO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问卷中有两个内容能够反映这个现状,它们分别是“被调查者的职位与公司总裁(CEO)之间共有几个报告层别”和“被调查者如何参与企业战略决策”。从图24和图25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32.2%的被调查者直接向CEO报告工作,26.7%的被调查者作为高管团队的一员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这两个数据说明,中国企业的CIO的地位普遍还较低,只有1/3左右的被调查者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67.9%的被调查者的工作不是由CEO直接领导,他们还不属于最高管理层中的一员;在参与企业战略决策方面,73.3%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得企业的其他高管所拥有的发言权,仅仅能在技术方面提供一些咨询, 甚至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对上述的两个问题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直接向CEO报告工作的被调查者中,66%都能作为高管团队中的一员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而在另外两类被调查者中,提供技术咨询和几乎不参与的比例合计高达90%和96%。因此,本次调查最终选择被调查者与CEO之间的报告层数作为区分CIO地位的分类标准。

  按照上述的分类标准,本次调查对不同地位的被调查者日常工作的时间分配进行比较,并发现了较显著的差异(图26)。相对于其他类型的CIO,直接向CEO报告的被调查者花费更多的时间用在与企业的高管成员和外部业务伙伴或客户的沟通上,而在与IT员工/团队以及IT厂商/服务供应商的沟通方面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这个现象说明,地位高的CIO们需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思考IT的规划,所以他们对内需要与其他的业务高管经常进行交流,了解业务发展的最新状况和需求,对外则需要与外部业务伙伴或客户进行沟通,从中及时发现IT的用武之地或合作的机会。

4.2 CIO地位的影响因素

  CIO的地位与企业特点。为了分析地位不同的被调查者所任职的企业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对比了几种企业特点,其中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性质、企业层级和企业员工数量。在某些行业高地位CIO的比例远大于其他行业,如图26中所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较高地位CIO的比例达到62.5%;在企业性质方面,在民营企业中高地位CIO的比例远大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达到47.6%(如图27所示);在企业层级方面,在直接向CEO报告的CIO中,52.4%都来自独立企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地位较低的被调查者的情况(分别是30.1%和36.4%)。

  不同企业的CEO对于IT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认识,当CEO非常重视IT的作用时,CIO更有可能向CEO直接报告工作。在某些行业,IT的重要性得到更普遍地认同,因此相对有更多的CIO获得了较高的地位,例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另外,通过分析企业性质、企业层级和企业员工数量三者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它们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性,例如民营企业中有55%是独立企业,独立企业中有38.9%是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而独立企业的员工数量远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些现象说明,在相对独立或规模较小的企业中,CIO更有可能直接向CEO报告工作,并对CEO以及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CIO个人特点对其地位的影响。在本次调查的CIO个人特点中,差异最明显的特点是被调查者的职业背景。通过分析“担任当前职务之前曾任职的岗位”和“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的工作”都发现,高地位CIO比低地位CIO具有更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不是仅具有IT的工作经验。在地位高的CIO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曾从事过业务运营或财务管理等工作。在表12中,向CEO报告的被调查者中有32%曾从事业务运营的工作,而在另外两类被调查者中,这个比例分别是22%和18%;曾任职财务管理工作的比例分别是12.8%、6.6%和4.5%。这个现象说明,为了提高地位和发挥更大作用,CIO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增加业务实践的经验。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业的环境、战略和内部运营的特点,才能站在业务和战略的高度提出IT的规划,而这也是能向CEO直接报告工作的基础。这个发现与前文对CIO日常工作时间分配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地位高的CIO将更多时间花费在与企业高管和外部合作伙伴或客户的沟通上。

  高管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对CIO地位的影响。本次调查对比了不同类型企业的高管对信息系统了解程度的均值,也对比了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比例,从两种分析的结果都发现,地位高的企业组在均值和高分的比例上都超过了其他两类企业组。例如,在高管对现有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上,直接向CEO报告的类别中,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比例共计55%,其他两类分别是43%和45%;在高管对竞争对手的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上,三个类别的比例分别是29%、21%和21%。这个现象说明,地位高的CIO们所在的企业的高管对信息系统理解得更加全面和透彻,因此对IT也更加重视,这无疑增加了CIO提高地位的机会。当然,地位高的CIO也能够更顺畅地与高管团队进行沟通,这也增加了高管理解信息系统的机会。这些分析结果提醒CIO们,要不断创造机会提高CEO和其他高管对IT相关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其他可能的信息技术以及竞争对手使用的信息技术的理解,从中发现利用IT进行改善和创新的机会。

  高管的风险偏好对CIO的地位的影响。本次调查比较了风险偏好的均值和不同风险态度的比例。结果显示,不论从高分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是从均值的比较,地位高的CIO们所在的企业组的数据都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组的数据。例如,在愿意承担技术风险的程度上,地位高的企业组中有33%的企业选择了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另外两个类型的企业组的比例分别是28%和19%。当比较向CEO报告的企业组和隔一层报告的企业组之间的差异时,发现其在“完全同意”的比例上差异更大,技术风险的比例是19%和6%,财务风险的比例是14%和4%。这个现象说明,当高管更愿意承担IT带来的风险时,CIO更可能获得较高地位。高管对IT投资的积极态度为CIO提供了更多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同时,企业高管对CIO的信任也增加了高管对IT投资的信心。

  4.3 CIO地位对IT所发挥作用的影响

  CIO的地位对IT预算的影响。从表15可以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高地位CIO所在企业将IT预算更多地投入在新增的IT项目上。只有当IT应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IT才能支持企业的战略。高地位CIO能够和其他高管一起,将IT融入在企业规划中,从而保证IT紧随甚至引领企业的发展。

  CIO的地位对IT创新的影响。在高地位CIO所在企业中,IT人员参与企业创新(IT人员领导以及IT人员和业务主管共同领导)的比例是59%,远远大于其他两个类型的比例(26%和39%)。这说明高地位的CIO及其带领的IT团队在企业的创新中发挥了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从分析IT人员对企业创新的贡献程度上也可以验证前面的分析结果。高地位CIO所在的企业组中,43%的企业认为IT人员对企业创新贡献很大(80%到100%和60%到80%),而在另外两组中,这个比例分别是21%和17%。

4.4 对CIO的能力要求

  CIO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职位,合格的CIO需要具备全面和综合的能力。除了优秀的技术能力外,还需要掌握其他的知识和能力。IT规划要和企业战略规划保持一致,IT项目也要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特点和企业文化的特点。为了能够站在企业的全局考虑IT规划,CIO需要了解企业的环境、面临的竞争以及可能的战略选择,同时还要熟悉企业的业务特点、流程和文化等。除此之外,CIO的工作包含了大量的对内和对外的沟通,所以沟通和协调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当CIO能够和业务部门的人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后,他们才能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并共同努力克服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冲突和矛盾。从图29和图30可以看出,CIO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不论是完成本职工作还是进一步提高地位,加强自身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能力当中,CIO们对战略能力和沟通与协调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78.7%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期战略思考和规划”对本职工作最重要;79.3%的被调查者认为“战略思维能力”对提高地位最重要;紧随其后的能力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合作并对他们施加影响”和“与其他业务部门领导协调工作的能力”,它们的比例分别是59.4%和62%。

  [第五部分]CIO及其所在企业对IT投资的态度

  本次调查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中国企业对于IT投资的态度,其中既包括企业对IT投资的目标设定,也包括企业高管对于IT投资的一般态度以及CIO们对于各类信息技术课题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了解能够影响企业和CIO在IT投资决策上的主要人群和信息源。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对IT投资集中在有关企业内部的运营上,较少关注开拓市场、行业变革等外部的事项。此外,企业高管对IT投资的态度比较谨慎,很少采取率先尝试的态度。影响IT投资决策的因素集中在关注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上。尤其是对于IT厂商的宣传攻势,CIO们已普遍具有了冷静辨别的能力。在具体的技术课题方面,企业主要关注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日常运营的课题,而专业杂志和专业网站是CIO们了解这些技术课题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5.1 当前IT投资的主要目标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当前IT投资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司整体绩效”(47.7%)以及“削减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32.2%),而利用IT来“开拓新的市场”和“推进行业和市场变革”的相对较少。这说明当前中国企业IT投资的主要目标在于运营层面,而较少关注新市场、变革等战略层面的议题。

  企业性质对IT投资目标的影响。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1)国有企业在“提高公司整体绩效”以及“削减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两个目标方面具有相近的比例,但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说,“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占有较大的比例。(2)与民营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推进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市场变革”方面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3)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在推进行业和市场变革方面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在行业中起到相应的领导地位,这与国有企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数量比较多有关。

  按行业比较。由于样本量的原因,我们重点比较样本量最大的制造业和金融证券业。制造业在“削减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以及“提高公司整体绩效”这两个目标上的比例较为近似(分别为39.5%和36.8%)。但在金融证券业中,“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占据明显较高的比例(56.0%),并且“削减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和“推进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市场变革”占据相同的比例。由此可见,“降低成本”在金融证券业中的重要性明显低于制造业。

  按企业规模比较。从表20中可以看到,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推进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市场变革”这一IT投资目标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提高公司整体绩效”这一IT投资目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说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在IT投资时更加关注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战略方面的考虑,而小企业更关注公司本身内部的绩效问题。

  5.2 高管对于信息技术投资的一般态度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的高管不会采取“尽量避免对新信息技术的投资”,但也不会去“率先尝试,争取获得行业中的先动优势”。多数企业的高管对新技术采取了跟随的态度(表21)。这样的一种结论对于IT厂商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但这表明了高管在做决策时不会盲目跟进,而是要根据技术的实际效果来决定是否对某一IT技术进行投资。

  按企业性质比较。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管对IT投资的态度主要是“密切观察领先企业行动效果,然后决定是否跟随”(所占比例分别为38.8%和52.4%),而外资独资企业主要是“等到该技术被行业普遍采纳时再采取行动”(54.5%)(图31)。外资独资企业在采用IT技术方面抱如此谨慎的态度让人颇感意外。

  按行业比较。如图32所示,主要采用“率先尝试,争取获得行业中的先动优势”态度的行业有建筑房地产业(50.0%)、批零贸易业(42.9%)、电力、煤气、水供应业(66.7%)、政府部门(45.5%)。这些行业一般来说资金较为充足,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率先尝试。主要采用“密切观察领先企业行动效果,然后决定是否跟随”态度的行业有制造业(40.5%)、交通运输仓储业(62.5%)、金融证券业(5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0.0%)、媒体(50.0%)业等。值得一提的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反而不会采取率先尝试IT的态度。主要采用“等到该技术被行业普遍采纳时再采取行动”态度的行业有社会服务业(53.3%),电信业(75.0%)。

  按企业规模比较。在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均是“密切观察领先企业行动效果,然后决定是否跟随”,而在大型企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率先尝试,争取获得行业中的先动优势”(图33)。

  按高管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比较。本部分的结果显示,公司高管对现有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在IT投资方面的态度越积极(图34)。

  按高管的风险偏好比较。图35表现了高管的财务风险偏好与其对IT投资态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公司高管的风险偏好明显影响到IT投资决策。对于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的高管,一般在IT投资方面的态度更为积极。

5.3 在决定购买任何IT产品或服务时, 最能影响CIO决策的人群

  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决定购买IT产品或服务时,最能影响决策的前三位来源分别是:(1)本公司IT部门的同事;(2)受影响的业务部门高管或同事;(3)其他企业的IT同行。除了“其他”之外,最不能影响决策的是“厂商销售人员”。这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CIO们的采购决策已经日趋成熟和理智。他们会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来进行IT采购,而不会轻易受到IT厂商广告宣传的影响。

  5.4 对各项技术课题的重视程度

  我们选择了22个今年以来在IT商业杂志上经常出现的技术课题,并让CIO按照重要程度打分。统计结果如表22所示。重要程度排在前五位的技术课题分别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应用系统(ERP、CRM等)的建设和使用、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累计方法、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可以看出CIO最关心的仍然是会影响企业IT运营的各种技术,而对于一些应用系统如企业绩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商业智能等,关心的程度也比较高。对于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关系的SOA、IT治理等新课题,关心的程度显然比想像的要低。与一些与企业IT运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课题,如人工智能、绿色计算等,CIO给出的重要程度较低。

5.5 影响CIO所关心的技术课题的信息来源

  图37是对CIO所关心的技术课题的信息来源的分析。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表明,CIO对技术课题的主要的三个信息来源依次为专业杂志、互联网上的专业网站、IT厂商举办的活动或广告。这说明尽管互联网已经十分普及,但IT专业杂志仍然在传播信息技术的知识方面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站在传播IT技术方面的重要性正在提高,它们为企业的CIO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对专业杂志形成了竞争态势。另外,IT厂商举办的活动仍然是CIO获得前沿技术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由于知识更新加速,传统的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第六部分]结论

  此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是十分丰富的,通过本报告深入的分析对于CIO群体以及有关人士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它对于我国CIO的生存环境以及工作现状等进行了较为可靠而详细的描述,另一方面,对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企业IT治理的特点、CIO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CIO的地位和所关心的问题等也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下面的一些结论实际上在报告的各部分中均已提及,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在此将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结果再次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随着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CIO在企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实施ERP的比例已经达到近八成,而金融证券业公司CRM的实施比例达到六成,说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得到了明显提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普遍设置了CIO职务。同时,CIO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影响也在增加,企业高级管理者的信息化知识和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超过半数的CIO认为企业的高管对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经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而且越来越多的IT决策是由企业的CEO等直接做出的。

  其次,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大部分CIO属于IT主管,而作为高层团队成员的CIO仅占很小的比例。我国CIO群体的典型特征为:年龄从36至45岁之间的男性,出身为理工科背景,在担任CIO工作之前一般从事IT相关工作。另外,大多数CIO在现任岗位上工作已长达5年以上,其中约1/3在当前岗位已经任职10年以上。从CIO的地位来看,我国的CIO虽然大多数能够参与到企业的IT决策中,但作为技术咨询的比例却非常高,一般来说,由业务部门来进行IT最终决策的占60%以上,而直接由CIO来进行决策的仅占15.7%。尽管有1/3左右的CIO可以直接向CEO报告,但能够直接进入到企业高管层的比例依然较低。

  第三,对于CIO来说,信息技术获得的效益是他们关心的重要事项。采用信息技术所获得的收益是多种类型的,减少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以及增加客户满意度是采用新技术的主要收益。CIO必须要在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和获得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大多数CIO认为,采用新技术和进行创新等虽然重要,但他们同时也对新技术的风险有相当的认识。对于技术风险容忍的群体所占比例较低。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的业务目标”。除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CIO们将IT人员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于系统实施和服务的角色。而在企业创新中,业务流程创新也是受到关注度最高的类型,而服务创新则列在第二位。

  第四,为了做好CIO的工作,IT治理是CIO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的IT决策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和企业的特征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其总体分布与国外的调查结论是类似的。受访CIO就总体而言,对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IT部门的工作表示较为满意。但是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CIO依然是依据直观的感觉而不是具体的数据来评价IT部门的工作。而且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实施IT治理国际标准,所以实际上IT工作距离规范化、流程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大多数企业的CIO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已经有实施的计划或已经有实施意向。

  第五,IT投资也是CIO有关的重要工作,在中国主要由企业高管来决策,但是CIO必须要做好预算和提出有力的观点。企业高管对IT投资的态度比较谨慎,较少采取率先尝试的态度。同时中国企业通常将大部分IT预算投入到现有项目,投资目标集中在有关企业内部的运营上,在会计和劳资方面的IT应用最为普遍,在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上的应用正逐渐强化。可以看出,公司高管对信息系统的知识以及对风险偏好程度,对于CIO在IT投资方面的态度有紧密的关系。如果高管更愿意承担IT带来的风险,就能为CIO提供更多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企业高管对CIO的信任也增加了对IT投资的信心。

  最后,CIO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此方面,IT专业杂志仍然在传播信息技术的知识方面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同时,网站在传播IT技术方面的重要性正在提高。举办的活动仍然是CIO获得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IT厂商销售人员却很难直接影响CIO的IT决策。一方面,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CIO们普遍认为自己具有相当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决策机制和流程有效地防止了“拍脑袋”决策。虽然我们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进行分析,仍然还有一些信息有待更详细地分析和解读。限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先将这份报告呈现给读者。希望本次调查的数据能够对我国CIO群体的发展和壮大展现出它的价值,为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发挥出它的作用。

  “ROI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这个命题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应用管理部副总经理谢伟直言不讳。

  谢伟认为,ROI的指标值得怀疑,且不说这些指标是否全面、是否客观,光是这些指标的来源的问题都值得深究,因为每一个指标都需要打分,同时这些指标的权重谁来下、以及每个行业的权重的区别。“当一个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去分析它的ROI,这个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他甚至担忧,当我们把ROI作为说服高管的法码时,最后往往成为束缚我们自己的东西。”

  “问题不在于ROI,而在于CIO能不能取得CEO、CFO的信任。”谢伟说。他告诉记者,他最近在看一本有关IT商业价值的书,这本书出自国外一位IT咨询顾问。这位顾问早年是CIO,后来从事IT咨询的工作,并得以充分与CEO、CFO、CIO交流。在这其间,他发现,30年前的CIO的状况与现在几乎没什么两样。譬如IT项目经常没有办法交付、总是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系统不稳定等。

  这位顾问于是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原来很多项目并不是出于商业价值来进行的,很多时候,当CIO希望立项时,他们甚至会偕同供应商一起寻找有利于他的数据和证据说服高管层。所以ROI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

  谢伟对此表示,“定性的东西谁也说不清楚,语言很苍白,数字呢,ROI呢?”他最后提出,“我们需要回归本质,关注商业价值,而商业价值不一定是直接产生的,当IT与业务融合时,IT就能产生价值。”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