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邱俊邦:一路向上游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09-05-31 来源:创业邦杂志

标签:团队 投资 创业

四十多年来在硅谷一路发展,邱俊邦两次创业成功,又成为帮助别人成功的天使投资人。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则是一部华人不断突破“天花板”的艰辛历史。早期在硅谷创业的华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一旦把产品做出,因缺乏资金或者未规划好股权结构,甚至在上市时,会突然失去主导权。

邱俊邦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局面,他和朋友创立IDT时,第一次引入外部投资,创始团队的股权就减少到30%,投资人占了70%。有感于此,在后来做天使投资人的过程中,邱俊邦也常帮助创业者寻求VC融资,并尽量为他们争取利益。

从日本到美国创业

高中时,邱俊邦就对电机很感兴趣,那时候日本电机业比较发达,由于父亲在那边经商,他在高二时去了日本念书,后来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毕业后,邱俊邦觉得在日本没有发展空间,“日本人太保护自己,外国人要往上走很难”。于是,他决定去美国念书,“相对比较开放,可以自己创业”。
1967年,邱俊邦仅仅带着200美元到美国留学,研究方向也转向半导体领域。由于没有多少钱,便选择了学费便宜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暑假里,他在餐厅里打了三个月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小时挣不到一块钱,“挣够了一年的学费”。

进了学校以后,邱俊邦发现很幸运,“全美当时只有两个学校有半导体工厂,这所学校是其中之一,另外一所是斯坦福。”他的指导教授隆尼(James Lonney)与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编者注:英特尔和AMD的创始人都曾在该公司工作过)有深厚关系,对方就提供了一些设备在学校建起了工厂。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邱俊邦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毕业以后,邱俊邦并没有进入半导体行业,而去了洛杉矶做磁器录音,后来又开发过信用卡系统。

1970年后,为了学习美国的技术,日本从美国的半导体公司挖了一些人才在硅谷设立了Cal-TexSemiconductor公司。该公司技术负责人是邱俊邦的同学,邀请他加入。1971 年,邱俊邦设计出了第一个单晶片计算芯片,后来还带领团队设计出了最早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内存),日本半导体公司后来以此取得了赶超美国的优势。

邱俊邦于1976年进入惠普,帮助他们建立半导体工厂,那时“个人计算机(PC)”这个名词尚未出现。工作之余和来自台湾与香港的同事聊天时,他们觉得“惠普比较保守,想自己搞个公司”。1980年,包括邱俊邦在内几个比较“勇敢”的人一起成立了IDT。

缺少资金的他们去找VC融资,但那时华人地位很低,“美国人认为华人就是做事情的,自己开不了公司”。幸运的是,邱俊邦等人碰到一位在硅谷很有名气的房地产商,恰好想要进入科技行业,“就投了一些钱”。

邱俊邦他们当时跟投资人承诺,一年要做出来产品,否则就减少股份,“本来我们股份就很少了,所以很拼命的做。”引入投资时,IDT创始团队一共只占30%的股份,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利的股权安排,但当时只能无奈接受。结果产品提前两个月出来,性能也十分优越,“是当时美国少有的可以跟日本抗衡的产品”,并获得了美国军方的订单。投资人看到发展前景,就又投了一笔钱建立工厂。IDT于1984年上市,投资人的回报超过40倍。

几年后,邱俊邦想自己再重新做一家公司,“技术没有问题,但缺乏营销和销售经验”,所以他跟CEO提出,要去开发几乎一片空白的亚洲市场,并保证一年内可以给公司带来10%的销售额。依靠在日本的关系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邱俊邦很快攻克了日本市场,美国同行都十分惊讶,因为此前还没有哪一家美国半导体公司能做到。邱俊邦认为,很多美国的销售人员去日本都缺乏谦虚和耐心,“你要跟对方长久做生意,就要尊重对方。”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

  • 解决个性冲突的5种瓶颈

    如果出现个性冲突,就可能会影响工作,其他冲突也会随之产生——这就会降低...

  • 何为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也许被过分夸大了,但它的确能够降低成本并使集成更易...

  • 更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