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文章页
更多关注“夹心层”“边缘带”代表委员为两类人群改善生活开“处方”

类别:时间: 2009-01-16

  他们的生活多少有些尴尬——住房,“排不上队”;生活,漂浮在标准线之上;保障,游离在政策之外。“夹心层”、“边缘带”是他们的代名词。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应该让阳光早日渗透进城市中的这两类群体。

  住房“夹心层”:不属于廉租房保障范围、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人群

  标签:包括长久没有购房能力的人群和暂时没有购房能力的人群。后者主要包括职场新人,青年教师、青年医务工作者、年轻公务员,还有引进人才等等,这部分人学历较高、资产较少、工作期限较短、积累和经济力量较薄弱,错过房改,不能享受福利分房,不少人只能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还急于结婚成家……

  处方:发展“经济租赁房”

  民革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提出,经济适用房是帮助住房“夹心层”摆脱困境的手段,但为了扩大经济适用房的受惠面,政府还可以考虑发展“经济租赁房”,只租不售。相较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的适用标准可适当调高,放宽对象范围,以此填补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断层。

  公共性租赁和市场性租赁互为补充,国外已有实践经验。民革上海市委建议,着手建立房屋公共性租赁制度,推出大型公共租赁服务实体,并制定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

  民革市委还认为,政府部门应有适当的政策措施鼓励“低成本小房”的建设与供应。“低成本小房”一般以40-60平方米为宜,针对工作时间不长、经济积累薄弱的单身年轻人的需求,甚至可推出一些3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型”住房。

  对于非高薪行业的急需人才,政府可主导推出部分微利商品房,即“三限房”(限房价、限面积、限销售),采取“半买半租”、“分步购买”或者租赁等方式予以推进,由员工单位、开发商和政府三方合作开发此类住房。

  收入“夹心层”:收入少,但略高于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

  标签:因为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也无法享受低保带来的诸如医疗补助、教育救助等附带政策,他们的生活状况有可能比吃低保的人群更加困难。

  处方:准低保待遇

  市人大代表陈强努在书面意见中提到,上海有一批在岗的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略高于低保线,成了“低保边缘人”。他建议为这些收入“夹心层”提供“准低保待遇”,即向他们不定期提供补助或在节假日发放慰问金。在他们家庭成员因遭受突发事件等造成经济支出过大、生活暂时困难时,应准许其申请享受医疗、住房、教育等相关救助待遇。

  保障“边缘带”:徘徊在保障机制之外的非正规就业人员

  标签:非正规就业人员因属灵活就业,不在最低收入保障范围之内。同时,这部分人员往往无法享受国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等福利待遇。同样享受不了的还有社会保险待遇,常需自己缴纳。

  处方:为非正规就业人员纳保

  陈柳宏等委员联名建议:维护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就业人员同享上海市最低收入保障待遇,把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最低限额作为底线,为非正规就业人员纳保。

  旧改“边缘带”:城市“补丁”住户

  标签:居住在市中心分散的棚户简屋,由于所在地块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动迁成本相对较高,开发商问津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处方:利用新技术,开发“点缀”楼

  朱建国委员在提案中建议:站在群众角度算账,切实把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放在旧区改造首位。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允许提高容积率,给予开发商平衡成本赢利的空间,提高他们改造分散小地块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近年来香港等城市采用的新技术,在稠密建筑中做到环保、通风、环境美化并济,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精品楼盘,变“补丁”为“点缀”。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