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文章页
钢市观察:2008年中国钢材市场断想及启示

类别:制造时间: 2008-12-31

标签:有色金属 新闻

  2008年,即将走过。这一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不平常的年份,很多“行情”甚至让人很难用常态分析模式去作透彻解释。

  毋庸置疑,中国钢铁业笃定跳不出国内外宏观经济综合背景范围之外而独立运作。虽然我们曾对形势有所估计或预测,但仍未充分预计到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之来势如此迅猛及对我国实体经济之影响的程度。

  我们认为,不应该把2008年后期中国经济乃至钢铁产业所遇到的“低迷”景象,完全归咎于世界金融危机。客观说,其既有“经济全球化”之外部必然联系,也有“我国经济结构”之内部积累矛盾,更是一种国内外综合“叠加因素”诱发的最终显现结果。缘此背景下折射于中国钢铁生产和钢材流通领域的某些现象,值得思量。

  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热点甚多,我们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热点,皆即时作过某些交流和探讨。值此年终之际,我们仅概括回顾围绕我国钢铁业所呈现出的一些鲜见特征,旨在鉴往知来……

  其一:“市场运行呈大反差”。2008年,在中国钢铁生产及钢材流通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面为偶然而实质为必然的“大反差”现象--

  2008年3月7日,天津港63.5% 印度粗粉现汇湿吨价格曾经一举突破1370元/吨;而至11月7日,该品种矿天津港的价格骤然跌至570元/吨。

  2008年上半年,中国钢材市场价格曾一度飙升至世界高位;全球CRU指数亦曾一度突破300点,为1994年4月份全球钢材平均价格的3倍;而至9月下旬以来,与2008年进口铁矿石长协价格签订时相比,中国钢材价格即刻平均下降了300美元/吨;至10月初,欧洲钢市平均价格也下降了200美元/吨,北美市场下跌超过100美元/吨。

  2008年8月份,中国钢材出口量曾一度创出了768万吨的纪录;而至11月份,当月钢材对外出口量却骤然降到2006年5月后的历史最低点,仅为295万吨。

  2008年6月份,中国日均钢产量曾达到年产5.7亿吨的水平,创了历史最高水平;而至11月上旬,日均钢产量却一度骤跌为年产3亿吨的水平。

  2008年初中国钢厂进口高价的原料,年底却只能买出低价的钢材,“高价料”对应“低价材”;进口长协矿和现货矿价格严重倒挂,11月份印度现货矿与长协矿的差价最高达到70.3美元/吨;同时呈现出了长材和板材价格的严重倒挂,热轧板比线材及螺纹钢价格还低。

  同时,在2008年末还出现了另一种特殊迹象:大型钢铁企业反而比中小型钢铁企业困难(在市场沉寂或大企业减产之后,待市场刚刚稍露“缝隙”之际,众多小钢厂旋即“掉头”复产)。

  此处,仅再列一项或许和我国钢铁消费有关联的宏观“反差”现象:中国目前阶段是“高投资”对应“低消费”,中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其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约不足40%;中国的消费增长滞后于GDP增长……

  【启示:2008年,围绕钢铁业所呈现出的“大反差”现象,再度提示我们:或无人真正有能力操控具有几亿吨产能的中国钢铁生产、钢材消费、钢市价格,最终仍决定于届时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下的实际消费状态;或无人真正可以绝对准确预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钢材市场阶段性的异常动态供求变数,最终仍取决于国内外当期综合因素的影响程度--面对目前历史阶段下成长的中国钢材市场,仅仅依据传统常态下的“数据模型”分析预测后市,其结果不仅使“出乎意料”成为2008年的某种常态,而且往往愈加“令人费解”】

  其二:“信息对称存在缺失”。2008年,面对云谲波诡的国内外市场,围绕钢铁行业的众多热点问题,出现了很多鲜见的钢市预测明显悖论、实事完全相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有关河北钢铁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事,当期媒体即报道出几个不同的挂牌日期。

  在媒体作为热点新闻报道“钢材出口连续两个月刷新历史记录,再度‘挑战’政府部门对出口退税取消政策的决心”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却决定取消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

  针对媒体报道沙钢等5家钢企接受淡水河谷部分矿种涨价的消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其上述相关报道完全是虚假的。

  针对媒体报道“第一巨头宝钢将裁员减薪可能引发大量失业问题”,宝钢随即明确称:“没有裁员减薪和生产岗位缩减”。

  针对媒体报道“由于钢材滞销致产品积压,鞍钢很可能关闭旗下7个高炉的3个,以实现减产,且不排除下调部份职工工资的可能”,之后鞍钢正式明确对外称“没有这个事情,鞍钢到现在也没有关闭过高炉。同时,鞍钢也没有降低工人工资的打算”。

  针对媒体有关“中国最大钢铁基地(河北)300家钢厂濒临倒闭”的消息,近日又有消息称“唐山钢铁产能恢复七成以上,价格趋向稳定”。

  针对媒体有关“目前全球钢铁价格已降至1994年的水平,因此淡水河谷、力拓等国际矿业巨头的铁矿石合约价格也应降至1994年水平,相当于降价82%。”的报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在随后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予以否认。

  针对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中钢因巨额亏损,已关闭与力拓合资企业Channar。此举有可能将威胁到西澳大利亚州整个Midwest铁矿石地区的开发”一事,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随即独家向新浪财经发去声明予以否认。

  针对近期出现的中国钢铁业回暖复苏的舆论报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称“与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严重脱节”……

  【启示:2008年,围绕我国钢铁产业热点而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现象,再度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作为何种类型的社会机构、组织、人士,皆应该自觉保持一种对公众负责任的公信力,即使是市场传闻,亦应充分自觉秉行以客观实事为依据的基本信息传播宗旨,并说明其传闻的来龙去脉等“支撑要素”,而不应仅仅依据传闻即作出某种“主观逻辑推理”式结论--信息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客观,舆论的意义在于引导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

  其三:“行业协调能力较弱”。2008年,围绕铁矿石国际公开价格谈判及钢材价格暴跌等行业突出热点,再次折射出了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在遇到某些重大突发矛盾及多利益主体背景下的协调能力尚显较弱--

  对于我国享有进口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的钢铁生产企业,其对进口铁矿石曾经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流向处置方式”,我们尚没有更多理由和具体依据去说三道四。但是,也许曾经“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之议论,或非空穴来风,这种并不绝对公开但实际或是众所知晓的情况,也给了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以更多把柄。同时,面对曾经的铁矿石资源供需矛盾,我国钢铁行业内部在对外寻求资源开发合作方面,或存在一些不需回避的“各自为政”现象。

  面对2008年8月份以来我国钢材市场的突变,有关行业组织曾适时向钢铁企业号召并提出了要自觉遵循“三项原则”,即:产品定价低于制造成本坚决不生产;没有合同不生产,控制企业合理库存;不给钱不发货,讲诚信,不形成新的三角债。毫无疑问,这“三项原则”是在今年10月下旬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出现特定“低迷”背景下提出的,其“市场理论”原则是正确的。如今,随着时间而回顾已经走过的客观实际,这“三项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并未完全获得我们曾经期望的“步调一致”的“减产保价”之理想效果。

  【启示:2008年,围绕钢铁行业遇到的市场供求骤变矛盾而呈现的“行业协调能力较弱”现象,再度提示我们:在当前我国钢铁生产和钢材流通企业等多利益主体相互钳制的现状下,钢铁生产商及流通商届时依据市场供需变化而遵照“一般性市场规律”所作出的资源采购方式、产品生产总量控制、产品的“囤积”或“抛甩”等举措--或是不可能完全具备某种组织或团体的刚性干预及协调内涵,其最终结果仍毫无疑问取决于届时的市场终端需求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取向】

  就我国经济及钢铁产业发展现历史阶段看,上述一些深层次矛盾或在2009年及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不可能完全获解。但是,我们从2008年中国钢铁生产及钢材市场所遇到的几度鲜见重大“热点”的诱因来看,除去全球金融危机之“外因”,或包括上述“内因”范畴;除了实际市场需求影响外,一些失准信息的干扰亦不可漠视。

  缘此,即使我们此刻尚无法完全准确预测2009年度钢铁后市之微观具体动态价格,但也许我们会从2008年度的“市场大反差”、“信息不对称”、“行业协调力弱”三方面现象中悟出一些有益于判断市场的启示,即:要了解基本国情,要了解行业现状,要了解企业差异,要了解市场心态。另要牢牢把握一个关键,即:我国钢铁产业仅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局部,而某些局部矛盾并非全局主要矛盾--否则,任何单纯意义上的经济分析预测模式,皆难以解惑中国现阶段的钢市;否则,任何单纯意义上的依据“就市论市”分析模式之结论的入市操作,或仍不排除会经常感到行情之意外,不是吗?

  面对2009钢市,以时间去验证……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