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编草鞋
剃头店
中国有句名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又有“敲锣卖糖,各干一行”的说法。在广东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岭南地区的“老行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一些保留了过去“老行当”物品和场景的旅游景点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广州花都假日半岛的故乡里文化村里,一些“老行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如电影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勾起人们许多温馨的回忆。
理发店的时光
在一栋古色古香的楼里,一块匾上面写着:老行当,同在屋檐下。跨进门,便有一张上世纪70年代理发店里的理发椅赫然在目,所有的理发用具一应俱全。在天花板上,装了几片布帘,其中用一根绳子可以控制布帘摆动,可以扇出凉爽的风。据说当年有钱人在大热天理发时,喜欢雇个小孩拉动绳子,带动布帘的左右摆动,消暑纳凉。理发又叫“剃头”。剃头匠们的“店”,一般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剃头店或向阳背风的地方等处搭个棚子。剃头的工具一般是一把剃头刀,还有刮脸刀、刷子、拢子、耳挖勺等。旧时的剃头店内人声鼎沸,说笑连珠,剃头者在座椅上半躺,白大褂一披,任由剃头师傅拨弄。剃头师傅先是一卷一卷地剃发,再是一刀一刀地修发;接下来的是剃面,热烘烘的毛巾连擦几遍,再抹上泡沫轻轻地刮,老师傅的手艺,实在令人怀旧。
草编的艺术
在另一个房间的墙壁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草鞋,这是草编。草编是岭南地区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玉米皮、麦秸秆为原料,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其中以草鞋最具代表性。草鞋,是农家人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每当稻谷收割季节,农户便将稻草扛回家堆码于房前屋后晾干,以备农闲时编织草鞋。农家人上山劳动或外出赶集走亲戚,脚穿草鞋走路轻松愉快,并可防滑防冻,保护双脚不遭受意外损伤。此外,还有各式篮子,除了编织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和用品以外,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还将普普通通的麦秸花草在一双双巧手的编制下,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老少平安的茶馆
一个同样古色古香的老茶馆门口,高高挂着大红灯笼。走进茶馆,一股茶香弥漫四周,墙上是一块“茶是故乡浓”的牌匾,几张简陋的桌椅,摆在木制的阁楼上,茶壶一字排开,均是现代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茶叶被草编袋装着,挂在墙上,墙上还有“老少平安茶”的字样。老少平安是一种吉祥的意头,充满着文化与生活的情趣,喝茶是广东人的习惯,而许多生意也是在茶馆里谈成的。现在,人们去酒楼里喝茶,每天上午,所有的酒楼都是热闹非凡,人们谈天说地,但却少了几分传统的韵味。
铁匠铺里的民谣
铁匠是乡村的八大匠人之一,铁匠铺里的匠人身板好,手艺巧,干活的姿态也好看,乒乒乓乓一阵,一件件好看的铁件便打成了,放在冷水里一浸,坚硬无比。有句俗话说,干过铁匠点过焊,再好的活儿不想干。以前的很多农具都是出自铁匠铺里。歌谣曰:叮叮当,叮叮当,打铁的匠人拉风箱,通红的铁块锤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铧子一晌打6张,马掌子一晌打一箱,火药枪一晌造一双;小锤点,大锤夯,扑哧一个火星子,烧了小妮的花衣裳。游客来了,不但可以领略打铁的全过程,还可以小试身手,亲自打上一回。
民俗绝活糖画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至爱。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师傅在河边设档,现做现卖,充满着现代糖画艺术的特色。制作糖画的师傅,将炼制后的红糖(或白糖)置于铜瓢内加热溶化,然后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尤其是那翻云滚雾的金龙和展翅欲飞的彩凤,更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