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运营与创业>文章页
万得城梦断上海滩 郭台铭零售帝国碎碎念
字号:

类别: 产品与品牌管理 时间: 2013-04-19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品牌战略
清明节这天,上海雨后天阴,淮海路上人影寂寥,过路者行色匆匆,甚至来不及仔细打量一下路旁锦江国际中心上那个巨大的即将彻底消失的Logo“万得城”。



然而,面对如此“低”技术含量的打法,为什么百思买和万得城会相继败北?首先,对百思买、万得城的买断模式,供应商并不欢迎。其回款周期长达三个月甚至更久,并且有强势退货条款,退货货品往往包装亦损毁严重。供应商怨声载道。

万得城在百思买退出时,已对整体买断模式作了改变,引入分权管理,每店都可看作独立公司,店长有5%-10%的股权,自己确定每个店的产品组合和数量(类似商超领域的家乐福)。这一做法是万得城在门店缺少规模效应的前提下的变通之举。百思买也曾受困于此,其时在华不过9家店。

独立授权看似增加了采购的灵活性,但实践中导致了对买断模式的“反向操作”,最终自相矛盾。由于店长对销售的追求,盲目进货,使得万得城一些店铺实际存货量很大,不得不不断发起促销。同时,没有规模支撑的单店模式使得采购数量更低,价格谈判能力更差,促销更得不到厂商的支持,不断发起的促销反复挑战厂商的价格体系,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采购关系理不顺,万得城失去了价格利器,单靠服务无法撬动消费者,家电卖场与家具领域的宜家不同,宜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其订单是很多企业的生命线,拥有供应链的绝对话语权。但在中国家电领域,生产商已经竞合完毕,万得城面对的是数十位“大玩家”。这些玩家们甚至可以和上千家门店的苏宁、国美叫板,根本不会把万得城放在眼里。

最终万得城不得不通过换帅来修复与供应商的关系。万得城中国的第一任CEO汤旺涛于2011年7月去职,接替的则是母公司负责采购的副总裁浦绍博。彼时,万得城中国运营不到8个月,门店才开了第三家。

在选址方面,除了淮海路首家门店,万得城的其他所有门店均设在闵行七宝、浦东三林、宝山大场、嘉定曹安公路、青浦徐泾等城乡结合部。与百思买在徐家汇、中山公园等核心商圈布局的打法迥异。

不过,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没有取得效果,原因很简单——价格不给力。万得城的服务并没有让消费者觉得不可替代,但它的价格随时可以被苏宁、国美取代,被天猫、京东和亚马逊取代。万得城放低身段来到郊区,但从客户的承受力来看,它恰恰来到了一片沼泽,在这里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对服务更不在意,对卖场的品牌更无视。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反复重演。除了百思买(Bestbuy),翠丰集团(Kingfisher Plc)和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都高估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高估了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高估了服务在消费决定中的权重,但低估了中国本土零售商和线上商城的强劲实力,三个高估与一重低估,万得城不得不败走申城。

2011年,浦绍博空降中国时,曾放出豪言,要在2015年前,在中国开设100多家万得城门店,现在这句话已经没有人再愿意提起。

而作为另一方股东,富士康将生产与销售打通的又一次努力,现在划上了句号。早在2010年,郭台铭为进军零售业布下5路大军:在一线城市布局与麦德龙合作的电器城万得城;主攻专业IT卖场的赛博数码广场;力图覆盖三线乃至“六线”城镇的万马奔腾电器超市;借助大型商场超市扩张的敢创数码;B2C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现在,除了万得城已经撤出中国外,另外四股力量都在苟延残喘,郭台铭的零售帝国梦或许需要醒一醒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