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运营与创业>文章页
万得城梦断上海滩 郭台铭零售帝国碎碎念
字号:

类别: 产品与品牌管理 时间: 2013-04-19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品牌战略
清明节这天,上海雨后天阴,淮海路上人影寂寥,过路者行色匆匆,甚至来不及仔细打量一下路旁锦江国际中心上那个巨大的即将彻底消失的Logo“万得城”。

清明节这天,上海雨后天阴,淮海路上人影寂寥,过路者行色匆匆,甚至来不及仔细打量一下路旁锦江国际中心上那个巨大的即将彻底消失的Logo“万得城”。

今年2月27日,由于面临国内大型消费电子卖场的激烈竞争,富士康与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Metro AG)联合宣布,在华合资企业“万得城中国”关闭在华7家门店,万得城全面退出中国。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的7家万得城门店在2012年前9个月仅实现销售收入1亿欧元,但全年预计亏损4000万欧元。而为上述门店的投入,已经达到2亿欧元。

万得城中国总裁兼CEO浦绍博(Frank Bussalb)彼时表示,关闭门店的决定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做出的。而4月7日,《中国企业家》采访了与此次万得城退出中国事件接近的人士,该人士表示,公司再次回到中国市场没有时间表,“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再回中国”。

“这的风水肯定不好,原先是伊势丹百货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后来开不下去了,南京西路的伊势丹是第二家,就开得好好的。它这个大门朝西,对着成都南路,是个散财位。”这段老上海们关于风水的话,肯定是万得城后台老板之一郭台铭不愿意听到的,作为笃信风水的台湾企业家,竟然在大陆的零售业尝试折在了风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或许他宁可相信其他各种靠谱说法,比如主流观点是,它陷入了百思买式怪圈,太不接地气。

参与赌博的人总是笃定自己可以成为幸运者,事实上,为了适应中国市场,万得城已经在百思买身上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但结局仍旧相同。

万得城是Media-Saturn-Holding GmbH(麦德龙为其母公司)旗下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新品牌,其母公司创立于1979年,全球有超过45000名员工,分布在14个国家的580家门店。一直是欧洲最大的电器连锁商,它的一站式服务与百思买一道,成为欧美电器零售领域大卖场业态的代名词。

2010年11月,万得城中国以上海为切入点开始了在华的扩张业务。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作三方:分别由麦德龙、德国亿万富豪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25%股权。

万得城中国因三方股东被认为是衔玉而生,富士康的成本管理能力、大陆的广阔人脉;麦德龙在大卖场方面积累的深厚经验;以及克勒哈尔雄厚的资金。三者结合让万得城中国z自信有底气摆脱百思买的阴影。

万得城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开设在淮海中路537号,2010年11月17日正式营业;2011年2月26日,第二家门店开在了上海浦东新区成山路,当时因为开张促销,创下了上海滩一项纪录,用1小时时间将一周的特价商品全部卖完。

但同年2月,另一件事情值得万得城加倍小心,便是百思买宣布退出中国。彼时万得城宣布接过百思买的售后与延保工作。“全球第二”在中国市场正式接过了“全球第一”的衣钵。

万得城无法背离百思买的商业模式。百思买进入中国,几乎一成不变的因循了在欧美发达市场惯用的打法。错开与苏宁、国美的正面交锋,而取高端定位:产品价格高、提倡体验式消费,窗明几净的店面布置让百思买成为家电卖场中的宜家。

除了“面子”外,更重要的是“里子”。百思买与万得城均对供应商采取“买断模式”。即供应商只提供商品,对新开店租金、店内上货位置、促销等一概不管。这和国内家电卖场模式完全相反。一位家电连锁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中国的电器大卖场实际是包租公模式,拿到一个门店就进行分割,每个区域什么价格定好,找电器厂家来谈,让他们进驻收取租金。“说白了,就是场地在我们这里过一下手,技术含量很低。”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