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疯狂科学家中俄科技大挪移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0-04-23 来源:《创业家》 作者:张凯峰

标签:创业

两个中科院的“疯狂科学家”,试图通过民间而非官方的渠道,自行建立产业园,将俄罗斯的科技在中国市场孵化,他们的冒险能成功吗? 

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合同终于在元旦之前签了,对吕志辉来说,这是一个宏大梦想的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2010年将是极为“难熬”的一年。

吕是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所(大化所)的研究员,也是大化所属下新兴能源控股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他又多了一个头衔: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董事长。在他身旁,还有一群中科院的科学家。

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发掘、验证创新的技术(主要来自我们北方那个横跨欧亚的邻国),其产品是拥有这些技术的初创型公司,目标消费群是那些渴求商业成功的VC或成熟企业。显然,这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高科技公司孵化器,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大规模地产业化,尤其考虑到操盘手们一年前还只是中科院一群以科研为主的科学家,我们当然有理由为它的未来感到担心。

不过现在,他们至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先看一下合同的主要条款:山东省滕州市将免费提供1000亩土地,建设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1万平方米的工程中心,并提供一系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吕志辉则将引入绿色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今年7月,厂房即可建完,项目就将开始逐步进入园区,一期总投入约为2亿~3亿元。如果一切顺利,“3年内将有几个公司的规模可达数亿”,吴亮指出。吴是将俄罗斯科学院的技术引进国内的关键人物,在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化基地中,他会扮演总经理的角色。

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通行模式,主要面向欧美、日本,俄罗斯并不是主要来源。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的科研体制与中国一脉相承,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的科研院所之中。虽然研究成果积累丰厚,但与市场脱节明显,往往未经产业化验证,并且两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主要是官方渠道,而非民间和市场化。但吴亮与俄罗斯科学院打交道超过10年,与俄方建立了难能可贵的信任,这对技术的引进至关重要。

更让人吃惊的是,吕志辉和吴亮的梦想从开始酝酿到启动,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梦开始的地方

梦想的开始源于“联想之星”CEO特训班,这个由联想投资主导的特训班希望将中科院的科学家培养成创业家(见本刊2009年第12期特别策划《柳传志的新门徒》),吕志辉与吴亮都是“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第一期学员。

2009年7月,吴亮从大连出发去参加“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毕业答辩,他虽然属于中科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但家在大连。当天北京暴雨,首都机场关闭,于是他决定改坐火车去北京,吕志辉正好也坐当晚的火车去北京,两人搭伴。在火车上聊天时,吕志辉偶尔提到大连市政府有意在长兴岛上给大化所1000亩地,但不知道怎么用,吴亮问为什么不以新兴能源公司为主,建一个科技产业园。吕志辉坦承新兴能源一家公司的力量太单薄了,无法支撑一个产业园。为什么不整合“联想之星”学员们一起做产业园呢?吴亮突然萌发了这个想法,但当时他没有提。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吴亮的背景。1998年,他曾是大连高新技术中俄产业基地总经理,这个中俄产业基地并不成功,2007年,他辞掉公职,加入大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这个投资公司在嘉兴投资成立中俄技术转化中心,吴亮也南下嘉兴,担任总经理。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在俄罗斯科学院中有良好的人脉。到2009年,他终于获得一大批颇具潜力的项目,比如超级离心震动式粉碎机、饲料活化剂、生物能源等。

答辩完成后,吕志辉开始仔细考虑整合“联想之星”学员一起做产业园的可行性,而吴亮正在进行的中俄技术转化则是最重要的项目资源。“集合起来比单打独斗好,这群人都是一群梦想家,手里有很多资源,能接触到这么好的技术,不做点事太浪费了。”吕志辉说。

吕志辉的想法是自己从头开始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园,而不再用大化所的资源,这样才能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设计架构。此后,吕、吴两人几乎每天都电话沟通,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打到手机没电,吕甚至特意在家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根据讨论的内容,吴亮写了一个方案,到9月,两个人已经下决心要做这件事。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