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周宁钢铁侠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09-12-31 来源:《创业家》杂志

标签:创业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在上海每年的钢贸市场交易额中,高达80%的份额掌握在从周宁县走出来的创业者手中。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时,连周宁商圈的带头大哥周华瑞都十分震惊。

周宁在哪里?如果你不仔细看,一定很难在地图上发现福建东北部这个小小的县城。在这个全县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里,有逾6万人在上海及周边做钢材贸易。据周宁人的测算,平均每10户人家中,一定有一家做钢贸生意。

20年前这里因为贫困而远近闻名,多丘陵、少耕地,为了谋生周宁人基本上都是常年在外靠苦力为生。但是现在6万人从这里出发,他们在大上海建立了40余家大型钢材市场,控制着80%的上海钢贸交易额。这个小小的县城也早已今非昔比,除了到处可见的上海媳妇,到处能听到的上海话之外,这里也会像上海一样车水马龙并常常堵车。在这里流传着“打工不过三年”的说法,因为过去十年,从这里出发,周宁人在上海批量造出了数千个公司老板。

在面对《创业家》采访时,周宁人常常会不自觉地重复着那句话,世界钢材看中国,中国钢材看华东,华东钢材看周宁。

我们一定要建市场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在周华瑞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聚集着三十多个人。已经连续三天了,每天晚上这些人都会激烈地争论。这些人是周华瑞的朋友,在商量建市场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强烈反对。白炽灯滋滋拉拉地嗡响着,屋子里充斥着呛人的烟味,地板由于年久失修有人一跺脚就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声。别人说话的声音在周华瑞的脑子里已经不能清楚地提炼出信息符号。他许久不做声……突然,站起来,声音不大却十分有力:“我决定了!”众人愕然。

1996年,周华瑞已经到上海第十个年头了。其时,已经有一批周宁人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周宁人在上海的杨高路上形成了建材一条街,街边遍布着一两百家钢贸企业,很多人仍沉浸在“搬砖头”带来的喜悦里。所谓钢贸就是从上游生产企业拿到货以后卖给下游建筑企业,从中赚取差价,所以当时钢贸企业被形象地称为“搬砖头”。周华瑞意识到,这样的繁华下面有暗潮汹涌。

当时钢贸企业基本采用的是“票据式”交易,做钢材生意的人都是租一间沿街的小店面,放一点现货,接到金额较大的业务时则要到厂家或批发商的仓库去提货。这种方式拖延了交货的时间,而且信用存在很大风险。关键是,这样的做法永远只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难有规模效益。

如果能建一幢楼做店面,再将散落在各个街道的店面集中起来,然后在大楼附近租个场地用作仓库,统一物流统一配送统一服务,不仅能给各个商家节约成本还能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效率。“前店后库”的想法开始在周华瑞的脑中周密计划着。

作为周宁商圈的带头大哥,周华瑞现在有各种的职务和荣誉。他看多了,也看淡了。不过,有一个身份让他一直很得意,那就是“证婚人”。周宁人在上海有6万余人,每年喜结连理的不在少数。这些年轻人常常以邀请到周华瑞做证婚人为荣,对周宁人来说,周华瑞是这个商圈标志性的“大哥级”人物。看到越来越多的周宁人在上海成家立业,过上富足生活,周华瑞心里高兴。因为,这些年轻人不用像他当年那样赤手空拳打天下,也不用背负着改变家族命运的沉重责任,这些责任往往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不过,作为周宁人钢贸生意的带头大哥,周华瑞不曾料到,他认为多赢的这个计划却遭到全体乡亲的反对:“你存了现货,你负责配送,我们还做生意吗?客户不全都被你抢去了?”

周华瑞也在迟疑,但是反复盘算“前店后库”的种种好处,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从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出来以后,他又回到了初到上海时的状态,把所有的钱投在建钢市上,“殊死一搏,大不了回家,反正原来也一无所有”。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