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谁是谁的鼓声?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9-11 来源:V-MARKETING成功营销

标签:运营管理

——三本企业家杂志观察札记

《东方企业家》之摇曳
  《东方企业家》因为转到“现代传播”旗下,而迅速有了摇曳的身段,进入格局。不出所料的是,《东方企业家》极其自觉地利用了现代传播一贯讲究的视觉管理能力,使得杂志在视觉品质上立即跳脱出来。譬如,《东方企业家》改版后的第一期封面和同期出刊的《环球企业家》的封面人物恰好都是李嘉诚,《东方企业家》的封面设计太明显地超越了后者,更让人充满阅读期待。
  以现在的情形看来,短时间并不能期待能从《东方企业家》看到比《环球企业家》甚至一张国内商业周报关于印度塔塔家族或者中国的任正非之企业家精神或经营之道更为扎实的报道和提供新知的研究,因为深度研究和扎实的采访在《东方企业家》还都没有足够的团队去执行。第一期的李嘉诚专访如果是个例外那也正是许知远本人恰恰对李嘉诚具备了深度研究和扎实采访的独特机会。倒是《东方企业家》现在的团队所普遍具备的人文视野和深重情怀,可能会给我们提供多一点诞生某种企业家更为广阔的商业背景。譬如,同一集团下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情况的路径,香港《号外》和参与《东方企业家》营运的台湾远见传媒以及明年现代传播可能还要继续拓展的杂志领域都会提供更多这种可能。但仅有这些,还都无法满足一本叫做《XX企业家》的持续良好经营。在邵忠的大经营观下,人才的平台化运营,最需要的是分寸。稍有不慎,就会让这些可爱的有理想的年轻人陷入过度写作的危险境地,而另一面却是开放性不够的读者印象。这当然是危险的。

《环球企业家》之探索
  《环球企业家》其实近一两年在内容上的探索是非常积极的。选题都相对较新。问题是团队的整体采访和写作能力都明显不如另一本定位于CEO和CIO的《IT经理人世界》,甚至也不如《中国企业家》。在视觉上,《环球企业家》实际上是最早的觉悟者,但目前在已有意识的《中国企业家》和显然更胜一筹的《东方企业家》面前,它已无优势可言。《环球企业家》近一年多的进步还表现在经营运筹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和总经理陈婷有关。一年前,陈婷手里拿着财务报表在她工作的写字楼下的茶馆里曾对我说:“现在看报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从外围看,《环球企业家》至少在发行上需要向现代传播学习。想让谁看到,就一定会出现在谁容易看到的地方,这种自觉和能力,《东方企业家》的大东家现代传播确实是有口皆碑。关键是,这种准确的发行容易制造杂志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家》之调整
  《中国企业家》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经营和理解是另两本杂志所无法企及的。这是时间和刘东华、牛文文的情怀及勤奋带来的回报。
  《中国企业家》改为半月刊了,其运作程序虽然如牛文文所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无论封面选题还是大选题的写作,都已极少再能给人期待。《拯救德隆》、《地产骇客》式的角度、深度甚至因为企业家资源的优势可能带来的“独家”能力越来越少。倒是牛文文作为主编,每期的卷首语都值得一看,都是具独立思考的好文章,譬如那篇在纷纷扰扰的富士康事件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评论就是当时少见的引人思考的文字。
  事实上,当下的《中国企业家》业已进入一个发展的平台期,是要格外警惕的时候了。好在我们已可以通过内部版式的全新调整看出了这种自觉的端倪,虽然我们很难说这种调整的水准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家》杂志明白了对“会议”的寄托要适可而止,并着手打造一个领先媒体的更广泛的公众形象,也开始寻求如“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这样的基于自身资源的新探索或者突破,但毕竟,作为媒体的杂志本身才是这一切的根本。相信《中国企业家》的刘东华、牛文文不会不清楚这种常识,只是精力的投入和分配有其客观上的难度。
  现代传播的老板邵忠先生曾经用“奋进的鼓声”来形容他钦佩的两位杂志界人物前行的脚步,当然,这两位是在时尚界熟知的吴泓和施养德先生。不知道,在一个新的格局里,谁又是谁的鼓声?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