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经历两次IT萧条期的职业经理人反思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 时间: 2009-07-20 来源:《英才》杂志

标签:人才 职业经理人 高尔夫 培训

高尔夫球是不少高管的业余爱好,也成为重要的谈生意的方式。武田却更喜欢打网球,一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接触到上中下各个阶层。在打球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讯息,这常让武田受益匪浅。
  
为了帮助其他的日本员工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武田打通关系,在中国的国营及民营企业里找到一些空缺。他希望这些日本员工不要一来就去富士通中国,而是深入到中国本地的企业去体验,先干个一两年再说。结果,顶多干几个月,这些日本员工就跑来诉苦,这样的计划通常不了了之。

最难解决的问题

让中国区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日本总部对话,这个过程就花费了数年时间。
  
刚来中国的时候,武田春仁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尴尬:人们常常会以为这是一家生产胶卷的公司,有时连自己工厂的工人都不知道富士通是干什么的。
  
武田的直接下属只有三个人,下面虽然有一万多名员工,却像"一盘散沙",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分公司的总经理互相都不认识。而由于实行事业部制的垂直管理,富士通在华有多少分公司、多少员工,这些确切的数字没有人能说清楚。明确每个阶段自己的主要任务,武田觉得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能力。武田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时日本总部有一种优势心理,从日本随便派一名普通员工来到中国,就能做课长、部长,没有一个本土的中国人做到部长的职位。
  
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永恒的命题,它也是武田春仁眼中最难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几乎拿所有的日本人为敌。"武田说,观念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让中国区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日本总部对话,这个过程就花费了数年时间,不过这也正是武田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
  
为了提拔本土的人才,他用了各种办法。有时,会采用明升暗降的策略,将日本籍的部长们升为副总经理,空出部长职位让给下面的中国人。慢慢的,富士通从一开始在华的所有部长是清一色的日本人,到现在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华人。说完,武田露出有些得意的表情。
  
更多地启用中国本土的人才,往中国区总裁方面上发展,这一直是武田的心愿。
  
十年中,武田有过数次尝试,却全部以失败告终。几年前,富士通曾经请过一位华人出任上海公司的总裁,负责销售,他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引入不少外部的销售人员,最终因为对日本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不适应,怅然离开。
  
要找一个人能融入中国圈子的不难,要找一个能融入富士通公司文化的也不难,但要同时兼备这两种能力,可选择性就小得多。
  
在武田看来,日本企业的文化不习惯于间接管理,通常事无巨细。再加上,到日本留学的中国人要远少于去欧美的。这些都使得日本企业要实现本土化难度更大。
  
为了更多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武田经常会去大学与学生们探讨日本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他常常会以身说法,谈到自己的故事。
  
当年在台湾读完高中后,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留学,并且大部分同学都去了欧美,武田则选择了日本。参加工作后不久,一些在美国公司工作的同学快速地被提升,而他在富士通升迁缓慢。
  
多年后,高中同学们再相聚,武田发现最终大家的综合成果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过程各有差异。"很可惜,日本企业的这种做法并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武田有些无奈。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