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企业主>文章页
地产“老大哥”刘晓光:生活像打仗一样
字号:

类别: 管理时尚 时间: 2012-10-08 来源:新浪财经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NGO
地产界都说,刘晓光是唯一能让“大炮”任志强收声的人,他被认为是圈内的“老大哥”。8年前,他“威逼利诱”任志强、王石等近百位企业家,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个旨在治理绿化北京沙尘暴主要风沙来源阿拉善沙漠的生态协会,是少有的由企业家群体自己成立的环保NGO组织。

“微博里哪两个企业家最有意思?”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相信3亿微博用户中相当大部分会回答两个名字:任志强、潘石屹。

他们在微博里插科打诨,“打情骂俏”,带动企业圈的大佬们相互勾兑,惹来普通网友的围观、并以被“任大炮”和“小潘潘”回复为傲。与此同时,中国地产界另一个重要人物却在微博上偷偷潜水,注视着两位“小弟”的激情表演。

地产界都说,刘晓光是唯一能让“大炮”任志强收声的人,他被认为是圈内的“老大哥”。

8年前,他“威逼利诱”任志强、王石等近百位企业家,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个旨在治理绿化北京沙尘暴主要风沙来源阿拉善沙漠的生态协会,是少有的由企业家群体自己成立的环保NGO组织。

17年前,他接手发不出工资的首创集团,从170个儿孙企业的嗷嗷待哺,到如今的千亿资产、7家上市公司,刘晓光把一个烂摊子做成了香饽饽。

这个在厚厚的眼镜后眯着两眼,说话永远慢声细气的男人,体内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但能量的释放,却能把握住恰当的火候——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能做的事情。

地产界的老大哥

尽管要大四岁,但在刘晓光面前,任志强像一个顽皮的小弟。

一个常被提起的段子是,2004年博鳌地产年会上,任志强正欲摆开架势开始“放炮”,刘晓光委婉提醒,“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任一下变得和缓,甚至有些委屈地嘟囔道,“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刘晓光用“正派、仗义”二词形容任志强。但在微博诞生之前,由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任的公众形象却是“黑心开发商”的代言人。刘晓光让他收声,是在保护这位顽皮的小弟。

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有几十年。最早的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任志强在华远集团的前身——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建设部经理,而刘晓光则担任着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副处长。华远作为西城区一个全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各种项目需要经过刘晓光所在单位的审批。

2011年,中国金融博物馆的一次读书会上,任志强“揭发”说,当时他找刘晓光审批,被要求“外面等着”,走廊上一等就是四个小时,中午吃饭时才被想起来。不过,这一来二去的审批,两人开始相互熟悉,进而成了哥儿们,一晃就快30年。

后来,当被问起为何任志强会对自己这么“听话”时,刘晓光笑言,一是任志强当年被自己“审批”惯了,二是自己成为了任志强的股东:首创是华远地产的大股东之一。

让任志强久等的刘晓光并不清闲。这种需要长时间等待的审批,是计划经济刚刚开始向市场转轨的时代产物: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市场,一边是没能下放到企业的权力。

刘晓光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有一回他忙到半夜两点才下班,发现门口等着一个人,问他叫什么,他说我叫潘石屹。还说,手里的项目再不批,朱(镕基)总理就要搞宏观调控,项目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你这项目投资需要10亿,你有10亿吗?潘石屹回答:你批了我就有了。最后,刘晓光签了字。因为天黑路看不清,兴奋过头的潘石屹差点还绊了一跤。

在北京计委的工作中,刘晓光不断地见人,批项目,甚至和企业家们一样,跑到香港为去政府的基金融资。这一过程中,他与众多在市场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家们成为朋友。

1995年,刘晓光调出政府,来到了首创集团,与常打交道的任志强、潘石屹等成了同行。他很快地融入了京城企业家圈子,与陈东升等“92派”企业家成为了朋友,并通过首创的产业地产模式,将自己影响力辐射至华南,甚至王石也称他为“地产元帅,学习的榜样”。刘晓光逐渐在京城商圈和地产界树立了“老大哥”的形象。

2003年某天,刘晓光跪倒在阿拉善沙漠当中,叹息人类对大自然的毁灭,突发奇想:自己要组织企业家来治理这片沙漠。他给一个个朋友打电话,“任志强你得来。”“王石你得来。”“不来以后别的事情免谈。”一年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会员还有陈东升、郭广昌、潘石屹等等。

协会没有变成公益秀。每个会员每年只需交10万元,这对动辄千万元慈善捐款的企业家们实在是个小数目。但每次全体会议,这些亿万富豪们却能为了几万块钱的账目争吵不已,每次会长、理事长的竞选,都要严肃地相互“拆台”。

与这些“92派”为代表的体制外企业家的交往,也曾促使刘晓光闪现过“再进一步”走出体制的想法,但最终,他留了下来。

刘晓光清醒地知道潘石屹们的优势在哪儿,也清醒地知道国企在资源上的优势无可比拟。他曾致力于对首创集团进行所有制改革,但最终的结果,只能令他断言:柳传志和联想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个人赚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国企领导人)的舞台也很大。”他说。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