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领导力>文章页
互联网力量撬动教育金矿:国外模式难复制
字号:

类别: 目标与创新 时间: 2012-09-12 来源:互联网周刊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创新
在国外,互联网碰撞教育已经产生巨大金矿,投资者听到了变革的呼声,胸怀远大的创业者也听到了变革的呼声。但是,当互联网碰撞中国的应试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而国外的很多模式也很难复制。

为此,TheMinervaProject将和传统的大学教育一样,采用4年学制,且全部在互联网上完成。学生们第1年将在自己所在国家或所住地完成基本的核心课程学习,这样所有的学生无论语言背景都具备了相同的学术基础。随后从第2年开始直到毕业,学生们要到一个新的国家至少是一个新的城市去学习,,至少掌握2门外语才能顺利毕业。

最重要的是,TheMinervaProject将学术能力作为筛选学生的唯一标准。它希望自己的申请人筛选过程和传统的大学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会考虑亲属、运动员、国家、宗教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唯一筛选的标准就是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而在教师方面,TheMinervaProject甚至打算创建一个教师领域的诺贝尔奖“TheMinervaPrize”,用于奖励当前最顶尖的大学教授帮助其创建课程。课程创建好后,TheMinervaProject则会聘用博士毕业生来为学生们讲授这些课程。最后在毕业后,TheMinervaProject也不会像传统的大学一样把毕业生们仅仅当作校友资源(潜在的捐助者),他们还会积极帮助毕业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及各种资助金和机会。

这就是TheMinervaProject的庞大野心。如果说以往的互联网教育还只停留在课外辅导或者培训上,那么TheMinervaProject这样的项目的真正崛起将创造与现实大学平起平坐的局势。

当然,以上这些多是模式上的差异,具体到实现上,各种新鲜技术的应用和体验都十分不错。此外在其他技能型和中低年龄层次的突破上,可汗学院以及Lynda都十分优秀。除了这些,海外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们还创造了许多其他新模式,并渐次站稳脚跟开始扩张地盘。

技术撬动政策的可能?

不过,在教育资源极度垄断、教育理念陈旧迂腐的中国,这些模式恐怕都难以走得通。事实上,国内的在线教育问题很多,包括怎样应用最新科技、解决优秀师资缺乏、课程创新等,统一的权威平台等。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依靠互联网的技术力量,撬开应试教育和资源垄断的桎梏,为国内更广大更迫切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用户提供真正的在线教育?

我们知道,许多大学也都在开展在线教育。从1999年国内开展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共有69所高校被授权开设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校独立招生、授予文凭和学位,一些网校还将精品网络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等免费向社会开放。

不过,第一代在线教育公司以及知名大学的网校,只是做到了教材的电子化,很少能够应用灵活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进行真正创新。具体的,国内目前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一些主要形式包括: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放在互联网上供学校或学生选取;或通过门户网站的形式,将教育资讯、学习资源和各种教材放在网站上;再者像上海市在推广的“电子书包”,学生可从学校服务器下载电子课件、辅导材料和作业等。

我们可以看看苹果公司走的终端突破的进军曲线。

凭借iPad的流行,苹果依靠iTunesU也切入了在线教育领域——这些年来,苹果从1000多所大学收集了超过50万份视频和音频教学文件,总计下载量达到了7亿次。不过教师公开发布课程仍然还需要得到苹果的认证。但是,其近期发布的升级版iTunesUApp已经允许任何教师在上面发布教学内容。

苹果这次新版的功能主要针对在教室使用iPad进行教学的K-12教师,允许他们建立多达12份的私人课程。在每份课程里,教室都能指导学生使用各种主要由苹果驱动的媒介课程如iBooks、教科书、App、视频、Pages以及Keynote文件。新的iTunesU还提供了新的工具,允许学生在视频上做笔记。

而与其他专注于提供内容的在线教育不太一样,苹果不仅有来自全球的教师为其提供教学内容,还拥有iPad这个终端设备。因此它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既能充当传统教育里的课堂“教学工具”,也将人们的行为习惯逐渐向在线教育培养。

而当前,随着Web2.0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兴的、更具个性和效率的模式也逐渐显现出来,纷纷取得小范围突破。

最容易吸引用户的还是重编教材,并资源取胜富的平台,包括可汗学院也属于这一类。事实上,有些网站的视频是自主制作的,如剪切电影片段放在课程中,或者借鉴国外课程时间短、内容精简的方式;美国网站TED-Ed甚至允许学生对视频做自主编辑、删减,再推荐给自己的同学。而另一部分网站用搜罗的办法,如CourseHero就是将YouTube上的教育视频整合起来。此外,实用的工具类应用、丰富社交属性、“契约式”DIY学习甚至“拜师”式学习、“傻瓜式教学”等方式都在国外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国内方面也有许多较为出色的实践者。

另一方面,考虑到其实在美国,在线科技的主要途径仍然还是免费或收费视频,而这些加上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工具基本上能够完成,这样看来也许太过先进的技术工具并不是很必要。而如果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开发课程内容、引进教学资源、扩大开放性等方面,且结合当下互联网的公开课平台以及其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互联网体验,增强学习成果的认可程度,并真正用互联网惯行的服务思维来进行推广运营,也许是另一种“技术性”突破。

至于国内用户有没有这么大的需求,仅仅提供有限的大学课堂视频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十足火爆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