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领导力>职业规划>文章页
80后海归的困惑:从被仰视到被奚落 求职不如本科时
字号:

时间: 2011-07-13 来源:凤凰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网上一度流行一个描述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段子——《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去年,赵楠毕业回国了,看看大学同学,3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居然有人都已经是单位中层了。

  网上一度流行一个描述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段子——《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

  澳洲求学归来的杭州人赵楠(化名),辞掉了干了几个月的银行卡推销员工作,在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宅男”后,痛定思痛地编写了一段《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

  当我们没留学的时候,留学生回国是人才;

  当我们去留学的时候,国外“教育产业化”了;

  当我们从国外大学毕业,国外闹金融危机了;

  当我们成为“海归”的时候,国人说,还真以为从国外回来,就是人才啦……

  是海归含金量在急速下滑,还是现今“海归”应该被重新定义了?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新一轮回国浪潮。那时的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

  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楠直言不讳地说,他从来不对人说自己是“海归”,也从来不提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在杭州某个银行做了几个月的信用卡推销员之后,他辞职了。

  [故事一]

  “英语差生”走上留洋路

  回国后托遍关系,暂时解决饭碗危机

  赵楠当初到澳洲去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他英语很差。

  1983年生的赵楠,原来在杭州某大学念传媒专业,大多数课程都能及格,唯独英语,拼了4年竟连三级都过不了,结果毕业没有学位证书。

  2005年,父亲就命令他到澳洲去留学。

  出国前,他还特意去留学机构参加英语突击班,但效果并不理想。“也只能说澳大利亚那边学校确实比较容易申请,我考得很差,居然也申请到学校了。”赵楠说,那所学校大概只能算“三流”。

  有一次,他在餐馆吃饭想喝牛奶,竟想不起“MILK(牛奶)”一词。

  在澳洲学了一年的传媒后,他抽空回了次国,发现他学习的知识和国内现状根本不接轨,就业单位也对他的理论不感兴趣。一年半后,他赶紧转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前后3年时间,花了四五十万元,赵楠最大的收获就是游遍澳洲。

  去年,赵楠毕业回国了,看看大学同学,3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居然有人都已经是单位中层了。

  而他不得已当起了某银行的信用卡推销员。没过多久,他自己就觉得落差太大了。

  他还是靠着父母的老情面,要去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落脚。

  他并不乐意被人当作海归,甚至把此作为一种奚落,女朋友也不想找,“事业爱情都是低谷。”他说。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赵楠相关文章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