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中信:抢位人民币跨境结算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1-03-25 来源:《经理人》

关键字:商业模式

由于境外人民币市场仅有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且人民币衍生产品较少,资本交易能力较弱,企业的境外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并不高,不少银行一开始将开展人民币结算视为积极配合国家政策。

  张丽君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扩大人民币市场的容量和交易产品的种类,但这些不是银行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她在去年参加了《欧洲货币》杂志的一个研讨会,主题是人民币何时成为地区性或全球性的货币,让银行界和企业界人士投票,大家认为这个进程需要3〜5年,甚至5〜10年。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专栏)却相当乐观,她接触的许多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产品的兴趣十分浓厚,在她看来,内地企业的融资愿望十分强烈,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衍生产品,也将促成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繁荣。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去年内地金融机构赴港发债,均获得多倍超额认购率。2010年11月份,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固定利率债券,总认购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超额近16倍。同月,财政部在港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50亿元人民币国债的投标结果揭晓,总申购金额将近500亿元,约为发行额的10倍。

  仅到11月初,香港2010年80亿元人民币兑换配额已经用完,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增长迅猛。

  而且,中国政府急于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决心,雷声大,雨点更大。今年1月,央行宣布开通香港的人民币直投业务,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企业得到另一条投资增值的渠道。港交所也在积极筹备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品类,包括以人民币发行IPO和以人民币计价的ETF等。

  《经理人》获悉,截至去年12月初,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出口企业数目从365家增加到67359家,渣打银行的一份报告称,新加坡元和澳元有望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启动对人民币的交易。

  弹性服务模式

  如果繁荣提前到来,竞争也将紧随其后。

  有的同行仅仅将人民币结算当作国际业务的一条产品线来销售,但张丽君坚持认为,大家的产品最后都会趋于雷同,但服务可以量身订做。在北京正式推出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之前,中信总行营业部贸易金融部的员工经常来往穿梭于企业中开推广会,有时一名员工一天内就拜访了两三家企业。工作有两项:听取客户的需求,推介中信的产品和服务,为配合政策制定,张丽君还常常将这些需求汇总反馈给监管部门。推广阶段要达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如果以后客户要做人民币结算,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中信。”

  像中信一样肯花力气、下本钱的并不多。为了实现新业务与客户无缝对接,张丽君带领团队前期做了大量的铺垫,比如将系统和大额清算系统对接,这是最为繁重的工作,不计时间的苦干,中信总行营业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一批上线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系统)及相关配套系统的银行之一,还有人员培训、市场推广等。

  正式开始做时,张丽君坦言为了卡位不计成本。第一批业务就是活广告,努力之下首批人民币结算业务名单上许多知名大企业赫然在目,有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汇至中信银行国际香港分行的932万元服务贸易进口付汇;中化集团下属中化塑料有限公司汇至香港的387万元和29万元采购货款,五矿集团下属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汇至澳门的1076万元采购货款等。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客户拿什么样的单子,都能满足时间的需求;拿多少单子,我们都能干出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客户需求,中信的弹性服务模式强调的是及时响应,总行营业部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宫京峰说,这也是中信“专业、快捷、灵活”的3S服务理念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较典型的是五矿那笔业务,当时五矿从澳洲进口铜,中信就为其搭建好澳洲代理行的关系,签协议后,出于自身原因,五矿方面觉得人民币可能在澳洲无法使用,于是用澳门的分公司来做这笔业务。宫京峰和同事们此前的工作等于白费,需要重新搭建澳门的关系,为了抢时间,最后让客户在中银澳门开户,通过中行的清算系统来做。

  弹性的服务模式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说白了,服务背后首先是团队,中信整个国际业务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首屈一指,总行营业部85%的国际业务从业人员具备国际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其次是营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张丽君是总行营业部有名的“营销专家”,一位下属悄悄告诉记者,她保持着很多纪录,是很多客户经理的偶像。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