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更重过程
《创业邦》:最近,公司另一位创始人林海从首席运营官升为总裁,您作为董事长兼CEO,工作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晓松:创始人要把空间腾出来,让团队承担更多,他们才能成长,公司才能做大。我经常对团队成员说,我的职责如果是“Nothing”就最好了,当我介入具体的工作时,就说明你没做好。当然“Nothing”并不意味着我就退休了,公司里必须有人去思考更长远的东西,如果每天面对的都是下个季度的业绩报表,这对公司发展不利。现在我还没达到这种状态,忙碌的时候依然很多,其实CEO不能太忙碌,需要有一点空间去思考。
《创业邦》:您和林海合作10年了,合伙人如何能保持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呢?
刘晓松:透明地交换意见很重要。我跟他在一起或通电话的时间,比家人还多,彼此不把问题说得直白、透彻,就不快活。我在公司提倡开放的文化,如果同事之间讲话还得拐弯抹角,别人理解你的意图会很费劲,就不会愉快。
A8的团队中一直有中西方管理人员的搭配,西方的管理者对问题的阐述很直白,这种文化体现在每次交谈、每次开会、每个细节中,会传递给其他人。所以,创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处给员工看的,如果他们之间互相信任、尊重、不回避问题,员工也会这样做。
《创业邦》:那如果要做重大决策时,是通过投票解决还是您一个人拍板?
刘晓松:两种情况都会有,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投票解决。当然,我们会有很开放的讨论过程,我的一个特长就是能鼓励大家把话说完,对会议上的杂音很敏感,哪怕只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即便被淹没了,我也要给他表达的机会。
《创业邦》:但其实您心里早已经有了决定?
刘晓松:我以前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心里有了决定还一天到晚开会讨论。那时我一直坚持做PIM(个人信息管理)业务,最后发现是错误的,这给我上了一课。后来再做决定时,我会更多顾及消费者的声音,顾及业务前端的声音,要把自己清空来聆听,这种决策过程很重要。一个团队的决策机制全靠投票解决有问题,全靠一把手说了算也有问题。我通常会把自己做决定的思路和过程讲给大家听,如果有人把我的过程PK掉了,我再继续思考;如果大部分人不反对,这个决定就通过了。
创新要“以终为始”
《创业邦》:近年来您一直在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会提供哪些支持?
刘晓松:我们设立了“N小龙计划”,鼓励员工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音乐领域创业,哪怕只是一个想法,都可以支持他,这跟我做天使投资差不多,一样是看人、看想法、看市场、看资源。只要项目合适,就可以分离出来,配合着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辅导员工创业,可以给他们一部分期权。
《创业邦》:对于内部员工的创业想法,如何进行评估呢?
刘晓松:我们有一个规则,员工连续两个季度考评在“A”以上,就有资格提交创业计划。做天使投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对人的了解,但这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所以我对员工说,你们要是有独立创业的想法,也不用避着我,我知道后会告诉你是否具备相关条件,还缺什么资源,我自己或公司都可以出钱支持你。如果你得到过我的投资,后续融资也会容易很多。
因为A8的人力资源考评很细致,我通过这些考评记录,就能了解到每个人的优缺点,哪里有进步,哪里还有瓶颈,该给他配备什么资源。我做出投资的前提,首先是他的人品、能力没问题,而且方向也不会有太多问题,这样创业的成功率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