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中国资本主义的未来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10-04-08 来源:INSEAD Knowledge 智库网

标签:改革 Insead

中国的经济兴起是一个重大的成功故事,也受到举世瞩目,因为它是一场重大的实验,两位INSEAD教授说。

在他们的新著《中国资本主义的未来》(The Future Of Chinese Capitalism)中,INSEAD 欧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佐敦.雷丁(Gordon Redding)和INSEAD亚洲商业及比较管理学教授迈克尔.维特(Michael Witt)指出,中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的实验,以寻求最佳发展模式。

“中国当前并无适用于全国发展的宏图。中国政府明白它仍在摸索着发展路向”,雷丁说。

“整个改革进程是一场大实验,当中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地方分权情况”,维特补充说,“改革是‘自下而上’地进行,不同的地方政府尝试着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新兴经济的发展在规模、速度和范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两位教授指出某些经济发展模式可供借镜。雷丁和维特纵观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经济模式,并一致认为韩国模式在四者当中与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资本主义模式最为相近。


“韩国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大商社(Chaebol)。这些韩国大企业集团虽然事实上已不再是由家族拥有,但仍由家族控制”, 维特说。这本书中提供的例证表明:这种模式相当接近中国经验,并且可能是四种模式中中国最容易复制的一种。

雷丁也指出:“我们看到,中韩模式最接近,但却不是完全吻合,中国国家之大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韩国比中国容易管理,并且韩国在民主建设方面也比中国快得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雷丁在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中说道。

两位作者认为,如果中国孤立发展,它的人均收入达到一万五千至一万八千美元左右时,很可能就会停滞不前。但中国并非闭关锁国,中国经济从属于全球贸易体系,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不同的机会。

他们指出,当前中国最大问题在于企业如何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雷丁认为:“这个过程将相当缓慢。很明显,中国太倚赖外来创新动力。”
他发现在高科技术产业,80%的中国出口产品来自外资公司,“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倚赖的是外来的知识和技术”。

但两位作者相信,中国不用在高科技方面领先,也可以成功发展。 维特举例说,德日两国在出口中端技术产品方面,如数控机床和运输设备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他认为,尽管发展此类产业的门槛也颇高,但中国仍可尝试沿用德日模式。

中国也不需要用西方的民主模式来取胜,他们指出。

“中国已经打破所有陈规,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决策分权”,雷丁说。

他们认为这一点体现在省市当局在发电站、基础设施和其他发展项目的相关决策中,也体现在被赋予更大权限去处理个人与开发商之间的产权纠纷上。

“很多基层民主还没有被认可”,雷丁说。

在中国的规章制度日益发展之际,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提升制度的公信力,为外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雷丁和维特在接受INSEAD智库网的访问中总结说。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