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财富观察 > 专题

BNET Feature Package

The Great American Business Model

实行实名制的利与弊

标签:实名制 来源:BNET商业英才网 作者:夏县明

2010年春运,我国在广州等城市试点了火车票实名制。日前,工信部宣布从2010年4月起,我国将逐步实施手机、网络实名制。实名制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2010年春运,我国在广州等城市试点了火车票实名制。现在看来,预期已基本达到。明年可能向其他城市推广。日前,工信部宣布在2010年4月份,我国将逐步实施手机、网络实名制。

那么叫实名制呢?又怎么在手机和网络上实施实名制呢?

所谓实名制,是指在办理手续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并填写真实姓名的一种制度。

手机实名制

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办理申请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用户)手机入网手续时,对用户的相关身份证件进行审查。申请者为个人用户的,应当出示有关个人身份证件;申请人为单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当登记其名称、地址和联系人等事项。另外,在办理完入网手续后,移动通信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电话业务收费单据。在为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代收信息费时,应同时向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的名称、代码和代收金额,并注明“代收费”字样。

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主要包括:一是《规定》正式实施后,对所有新的手机用户实行实名登记,二是对2.6亿未登记和登记信息不全的用户进行补登记。

网络实名制

是指在发帖或撰文时,除了要求真实姓名、身份证号之外,还要求手机、电话、地址等真实信息,将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地址一次性检核。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博客实名制只是“有限”的后台实名,个人的真实名字并不一定要和网名一起在博客网页上出现,而只是在后台系统里进行管理。即当一个用户要到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帐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而不是真实姓名。网民如果没有做危害公众利益、违法国家法律的事,真实姓名属于隐私。而一旦触犯了法律,隐私将不能在成为隐私,会受到监管。

实名制的利与弊

首先,实行实名制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并打击犯罪;并可以大大降低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目前,大多数手机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目前短信息服务投诉是电信服务投诉中最多的业务,投诉的主要内容是垃圾短信和服务提供者不规范经营。实行手机实名制,旨在遏制违法短信、诈骗短信、色情短信等垃圾短信,规范经营,减少通过手机短信进行违规、违法行为。同样,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遏制黄色网站或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伤害,可以减少网络犯罪,使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保证各个使用环节能够辨别用户身份,使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使用者与最终用户能够获得真实的身份验证,从而达到有效划分信息内容权责的目标。

另外,实名制可以加快彼此身份确认,节省交流时间。如国内的一些SNS及婚介交友网站,如果使用实名制,可以让网友快速地建立信任,提高征友的效率。

最后,实施实名制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如果公民形成了实名制的习惯,就会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言行,这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利于提高其信用。

实施手机实名制对运营商缺乏动力。且不论电信运营商要召回庞大的近3亿用户进行身份登记,这本身就增加了其工作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有运营商人士透露,无需实名登记本身是预付费卡优势之一,一旦取消了该特点,相当一部分用户很可能就会放弃使用预付费卡,影响运营商的销售。同时,实名制能否获得遍布全国的大小代理商、充值卡销售点,他们是否认真执行也是疑问。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我国实施的是实名制,并非是真名制。目前,假身份证横行,难以控制。如硬性规定身份登记,电话卡代销商难以验证身份证的真假,始终难以预防相关手机犯罪。   

还有人认为,实名制会给人们的隐私带来侵害。网络实名制在给破案带来便利和有效遏制诽谤、诈骗的同时,也可能会使诽谤、诈骗的危害更加严重,甚至由于混淆视听而干扰破案线索。事实上,从几宗“王帅案”来看,哪宗非实名制的案件不是都给公安部门侦破了吗?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匿名发表网络文章都能被侦破,实名发表怎么会制造冤假错案呢?这是因为,网络实名制就是要求用户在网络注册用户名时一定要填写身份证号码。而在没有他方有效鉴别的情况下,个人登陆信息与事实是否相符,在目前很难保证。如果人们随便填写个身份证号码及姓名就上网,那么,这种所谓的“实名制”与没有实名制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会以假身份上网,说些造谣中伤的话,干些违法乱纪的事。例如,某人正在某局域网或某网吧上网,刚好有人就在同一条宽带网、同一时段假借其身份在网络发布不良信息,或者是利用其身份“实名”注册到网络上侮辱、中伤他人,到时,受害人一定认为是被冒名者干的,这岂不成了冤假错案?等纪检部门、公安部门把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还被冒名者一个清白后,对其本人及家人、单位的名声损害,对其个人的精神和身体损伤,短时间内恐怕都无法弥补。

考虑到以上假设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实行网络实名制并不能完全遏制互联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还会给某些案件的侦破带来干扰与蒙蔽。看来,在实施“网络真名制”几无可能的今天,网络实名制也并非万全之策。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相应地监管和处罚制度。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