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海信的学费
字号:

类别: 产品与品牌 时间: 2010-01-19 来源:《环球企业家》

标签:品牌战略 战略管理

林澜穿着时髦的拉尔夫劳伦衬衫、黑色瘦腿裤和古奇新款金属环扣全皮压花牛皮鞋,劲头十足,但是千万别让这样的绅士外表迷惑了你。这位主管海外业务的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可是个彻头彻尾的“破坏分子”,如果参加过海信每年两次的全体中层干部大会,你就会明白林的破坏力有多强,他的提问会让所有与海外业务相关的人如坐针毡。“我不希望扮演好好先生,重要的是要彻底解决问题。”林对《环球企业家》说。

2009年末的一天,在即将开始例行的环球差旅之前,林滔滔不绝地向本刊谈论起产品定价、国际化和商业模式。2009年前三季度,海信电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49亿元,接近2008年全年的营收,净利润大增121.3%,其海外销售收入已经5个月实现同比30%多的快速增长,自主品牌出口超过30%。

这一成绩在海信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核心秘诀是什么?“很简单,一个一个地区地赶,一个洲一个洲地赶。我们可不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而是要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林总结说。

但亮丽数字下的真实现实情形,还并不能让林澜感到满意。在他看来,时至今日,海信在国际市场上还称不上咄咄逼人。自从2005年海信发动大规模的海外市场抢滩登陆战役以来(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阅《1000亿元野心》一文),在局部战场上有得亦有失。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海信已站稳脚跟。但当初雄心勃勃跨入的欧洲大陆,却呈现退缩之态:2004年6月投入运营的匈牙利工厂已于2009年早些时候关闭;其在2年前设于荷兰的欧洲研发中心至今仍只承担着产品测试的功能,难言真正的R&D;在2009年9月的欧洲最大消费电子盛会IFA展上,此前数年均有参与的海信亦缺席。而在北美市场,海信的自主品牌出口还未达到一定规模。

值得赞许的是,海信以令人意外的坦诚面对这些国际化初体验的真实烦恼。部分问题可能在于,这家习惯于征战国内市场的家电制造商尽管从2007年开始强力推进建立起面向全球竞争的内部共识,但实际执行能力的提升尚待考验。在最近的一次全体高层会议上,某产品部门的一位经理面对林澜的质问,惊慌失措地辩解称,好的产品应该优先满足国内市场,以此为该部门在供应海外产品方面表现不佳开脱。林显然不止一次地受累于产品部门与海外营销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当,“(他们)没有大局观。”林愤怒地说。他会不断对工作细节提出疑问,指名道姓地向每一个业务相关者开炮。坐在他旁边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此早已习以为常。“骂的好。听不到炮声我反而不习惯了。”散会后,周笑着对林说。

“几年前,我们要求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必须在全球市场做比较,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上必须向国际顶级品牌看齐。”周厚健告诉《环球企业家》,“2009年起,我们更是明确要求资源保障要优先海外市场。”

对海信而言,这些国际化的暂时失利亦不失为难得的“挫折教育”,有助于重新校验和修订其国际化的最初路线图。2006年时,海信曾高调宣布,要在2010年让全球营收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40%来自海外;电视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冰箱产品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空调则力争全球第四。但现在,无论如何,海信的这一国际化目标看来是要延后了。

欧洲退缩

2004年6月3日,在匈牙利伟创力(Flextronics)公司的高新工业园区举行了隆重的海信匈牙利工厂开工剪彩仪式,匈牙利国家财政部部长、伟创力欧洲区总裁和专程前来的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均出席活动。按计划,该合资工厂将主要生产等离子、液晶等高端数字电视,年产能达到100万台,辐射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合作协议,伟创力提供现代化的生产厂房和员工,海信提供技术、质量、品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海信此举是希望绕过欧盟高达14%的进口关税,这迫使竞争者必须考虑当地设厂。但海信很快发现,一旦涉及在欧洲当地生产,整个业务流程就变得非常复杂。最要命的液晶面板的价格波动,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决定是否盈利最核心的关键。举例而言,北美业务从订单到发货需要40余天,而欧洲业务则长达70多天,面板价格在这么长的周期内难免会波动。雪上加霜的是,欧洲各国的零售渠道由于竞争激烈,常常会提出只有20天交货周期的临时订单,这意味着要么提前预判某一时间段的订单量,要么放弃这类临时订单。风险最大的则是液晶面板的价格弹性——面板刚装到船上,价格就可能开始急剧下跌。“这注定你必须忍受亏一个半月或两个月的钱。”林澜说。但如果面板价格暴涨,品牌溢价能力又不强,渠道商也可能强迫降价撕毁订单。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