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黄杰夫:碳交易呼唤金融创新让政策“跑起来”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09-12-02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

 

已经传到了我们的半场,接下来就是要很好的与政府部门去沟通,做好市场机制,敢于金融创新,让政策真正跑起来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11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次公布的碳强度指标,能否促进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碳强度指标能否成为一种资源,由供需双方自由交易?本刊记者采访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

“不管叫不叫碳交易,它的规则都是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和贸易,现在CAP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要看我们这些做交易所的人,能不能把市场机制建起来,让它可以TRADE。”黄杰夫表示。

黄杰夫认为,虽然此次碳强度还只是一个相对指标,但印度的经验表明,相对指标的交易是可行的,据估计到2015年前,印度碳总量控制指标的交易将形成一个150亿美元的交易市场。

黄杰夫提出交易所要吸取十一五的前车之鉴,我国十一五期间其实就有能效提高20%的总量控制指标,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权也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但总量控制指标和排放权都没有做成交易。

为什么在中国能效指标没有交易起来?黄认为,除了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指标分配体系也是非市场化的。十一五期间的能效指标和二氧化硫、COD减排指标都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作为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采取的仍然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而不是市场化的手段直接分配到企业。减排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不是企业,减排手法是行政命令而无法产生市场交易的需求。

“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Now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黄杰夫说,“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没有交易所,没有市场手段,现在我们有十几家。球已经传到了我们的半场,接下来就是要很好的与政府部门去沟通,做好市场机制,敢于金融创新,让政策真正跑起来。” 

“我们对中国以市场化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充满乐观。”黄杰夫透露,在国务院还没有推出具体的碳强度指标之前,天津气候交易所就已经联合30多家企业一起在设计企业自主减排的交易规则。这些企业既包括中石油、天津钢铁等国企,也包括摩托罗拉、拜耳、松下等外企。而下一步天津气候交易所还要在指标计算、监查、认证,交易法律机制、税收制度安排等基础建设上做更多探索。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