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安斯泰来规模至上:日本药企怎样全球化?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9-23 来源:《英才》杂志

标签:战略管理 压力

台湾人卓永清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日本第二大制药企业——安斯泰来中国区总经理兼董事长时,很吃惊:“本来我再过两年零两个月就满60岁,该退休了。”

在2009年4月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前夕,安斯泰来宣布了这一任命,并决定未来5年内向中国市场输入至少5个新药品种。

事实上,这个人事安排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安斯泰来对中国市场的决心:要知道,在严谨保守的日本公司里,大多数国家和区域总经理的位置上坐的都是日本人,卓是当前在华日资制药企业中唯一的非日籍总经理。

卓永清把制药企业分为三类:跨国巨型制药企业,如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等;在某些专业领域领先的中型药企,安斯泰来就属于这一类;还有就是专门做OTC的企业。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安斯泰来给自己的定位是——全球专业治疗领域领导者。如此定位来自竞争的压力。研发成本的增加,迫使一些制药企业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某个细分的专业领域,而非大众普药。“在众多制药巨鳄的包围下,像我们这样的中型医药企业,必须更加依赖创新,专注特殊领域,才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前车之鉴

日本医药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很多故事,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当下发展极为相似。

32年前加入台湾藤泽药品(安斯泰来由藤泽和山之内合并而成)前,卓永清的工作是帮别人管理工厂。恰好当时卓永清父亲的公司在代理藤泽的产品,卓永清很自然地结识了当时台湾藤泽的总经理。他问卓永清有没有兴趣到藤泽试试看,“虽然我本身并非医药专业出身,但还是决定先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是30多年。

这些年来,卓永清做过药品注册、医药代表、企划经理,也做过OTC销售、拍过电视广告、代理过其他跨国药企在台湾的市场推广,他还曾代表台湾的制药工业协会与官方谈判,推动台湾地区药事法规的修订和全民健康保险规划。对比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医保制度,卓永清感慨:“让我来看,现在内地医疗体制的发展,大致相当于台湾地区15年前的程度。”

尽管落后了15年,内地的医药市场依然对医药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原本只有几千人用的药,在中国内地市场将会被几十万人使用,这对公司的业绩成长很重要。”卓永清强调。

日本小野药品工业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日本政府强制降低医疗费用和竞争加剧等因素,日本制药企业正面临着持续、苛刻的商业气候。而在欧美市场,制药巨头的频繁并购也给日本药企带来很大压力。

对于急于寻找新出路的日本制药企业来说,中国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吸引力就更大了。有数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药品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2%,中国2013年前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保有量为680亿-780亿美元。

卓永清在藤泽工作的30多年,见证了日本医药产业崛起的全过程。在他看来,那段历史中的很多故事,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当下发展极为相似。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规定欧美制药企业的产品必须通过本土企业进行销售。仅此一项政策,就为日本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而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是黄金年代,基本上什么药都能卖得出去。”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英才》记者说。黄金年代过后,迫于加入WTO的要求,日本经济逐步开放,医药行业的规制被打破,欧美制药企业得以直接进入日本市场。有数据显示:在日本,从 1996-2005年,欧美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上升了3.4%和5.2%,而本土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8.6%。

日本本土药企的“好日子”过完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