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谁收谁:收购方被反收购的案例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8-04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并购 收购

商界如人生,总是充满着啼笑皆非的戏剧结局。

一开始,收购方踌躇满志,闪亮出场,但故事的结局却反转为被被收购方收购。这个过程跌宕起伏,保时捷收购大众最终却被大众收购的案例,是绝佳的欢喜冤家剧本。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催化剂,但就本质而言并不是反收购,而是收购方在大举扩张时,选错战略或者时机,给企业自身经营带来风险,而原来的被收购方作为拯救者的角色出场则多少具有了偶然性。

尽管如此,这样的收购在以后的商业争夺中仍然会有发生。触发的因素可能是类似经济危机这样的强外力或者来自内部极大的破坏力,使企业突然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

并购对于每个企业都不是个容易的命题。收购方、被收购方角色的互换,整合、协同永远是一个难题。

收购方被反收购的案例

中意电器VS伊莱克斯:蓄势反并购

伊莱克斯和中意股份最早的渊源开始于1996年,刚刚进入中国的伊莱克斯与中意电器合资生产冰箱。2003年国内家电市场发展迅猛,伊莱克斯想更大规模的介入中国市场,于是收购中意股份在长沙的工厂。收购后伊莱克斯在战略、产品、人事以及营销各方面屡屡失误,陷入经营困境,收购后伊莱克斯长沙工厂累计投入不下10亿元,但每年亏损却上亿元。

在2003年伊莱克斯收购完成时,部分前中意员工出走,注册成立华良中意集团。由于伊莱克斯的收购不包括“中意”品牌,所以华良中意拥有“中意”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华良中意以“中意”品牌生产经营洗衣机、冰箱等白电业务,到2008年销售额超6亿。而伊莱克斯在华却一直没有形成正确的经营策略,效益不佳,经济危机情况下,伊莱克斯为求自保在华战线大幅收缩,工厂相继关闭。2009年6月,作为民企身份的华良中意终于收购伊莱克斯在中国的这最后一家白电工厂——即原来中意股份的工厂,实现了戏剧性的“反并购”。

已经充分竞争的家电行业大佬云集,华良中意作为后来者生存并不容易,而且由于“中意”品牌影响力尚不足够,产品大多以中低端为主,华良中意此次收购中包括大量技术人员,收购之后华良中意将有机会推出中高端产品,对于这家企业而言这将产生质的飞跃。

但对于规模迅速扩大的华良中意来说,收购后的运营和人才都将面临挑战。

大众VS保时捷:豪门兄弟恩怨

保时捷和大众收购案,是一场现实版的豪门恩怨——现任保时捷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和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耶希是一对表兄弟。所有的豪门恩怨中不会缺少兄弟情仇、家族矛盾、高层内斗。这个汽车王国也不例外。

保时捷对大众觊觎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收购谋划,从2005年10月开始,保时捷一直增持大众的股份,2009年1月保时捷突然公开宣布增持大众股份至51%,并计划增加到75%。为了筹措足够资金保时捷四处举债,为收购大众51%的股份耗资高达230亿欧元。但无论如何,保时捷离成功也仅仅一步之遥。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保时捷原本万无一失的布局被彻底打破。公司主营业务大幅滑坡,银行开始收紧贷款。保时捷欠下债权银行近100亿欧元债务,如果没有补救,保时捷将破产,形势急转直下。2009年7月,大众出资大约112.8亿美元约合80亿欧元收购保时捷旗下的跑车业务。保时捷将成为大众旗下的第10个品牌。

事实上,对于保时捷和大众来说,从产品、品牌、家族关系等各方面来说,不论哪一方主导并购都被认为合并的新公司将有更好的前景。

双方合并后不会有任何文化差异,而在后台资源以及零部件采购等方面,将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汽车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新公司将是欧洲最有实力的汽车公司。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