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民间借贷者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7-21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危机管理

      “要拿出一笔钱放着不贷,以应不时之需。”民间借贷者也懂得现金为王                                     

 “我准备缓一缓了。”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商务酒吧里,蒋先生(化名)对《中国企业家》说道。蒋是温州民间的高利贷放贷人。这天他正做着一笔生意。“你看,我今天就调动了2800万元。”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那一条接一条的短信,都是来自银行的通知,几点几分存入某某元。单笔存款从200万元到750万元不等。这可能是他近期少有的生意了。 

时刻盯着钱什么时候到账,这让他觉得很累,想休息了。比累更可怕的是不安感。“江龙集团出问题了。还是个上市公司呢。”他跟记者分享着种种出问题的大企业新闻。 

蒋在温州做高利贷已经很多年,客户也通常是规模上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那一个个突然倒闭的大企业传闻让他有些害怕。生怕哪天就落在自己头上。“这些倒掉的企业,不能说是高利贷害了他们。”蒋有些愤愤不平。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报道倒下的大企业时,总不忘对高利贷抨击一番。“问题在于银行不给他们贷款了。”蒋分辩道。向蒋借款的企业,有一半以上都是借新还旧。银行借款快到期了,企业没有钱还,就向高利贷借大笔钱周转,还给银行后,又向银行借新更多的钱,然后将钱还给放贷者。银行不贷款了,就意味着这个生意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节断裂了。银行,则在怪蒋这类资金提供者,隐瞒了自己客户的资金链和经营困境问题。这个银行“断贷”潮中,蒋算幸运的。他只是受了很多惊怕,头一天,“心脏病还差点吓出来”,不过总算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 

蒋的很多同行,有些已经受牵连而倒闭了。他放贷是以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的。他的很多同行是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据蒋说,很多假担保公司都关门了,还有很多在打官司。蒋的手头也有场官司,起诉一个借款不还的客户。略去滚雪球的巨额放贷利息,对蒋来说,这笔损失在百万元以内,可以接受。这是一个不熟悉的客户,谨慎的他当时只贷出了60万元。 

生意只是放缓,做还是要做的。一笔上千万元的放贷,借给对方三到五天,蒋通常能赚个数万元不等。这是被成为毒品般暴利的行当。“只做关系很熟,很信任得过的老客户。”蒋说道。应对经济危机的另一举措则是:“要拿出一笔钱放着不贷,以应不时之需。”第三大举措是,除了对老客户不得已的“救命”外,减少借新还旧的业务,多做些帮大集团申请注册新公司,代缴注册资金的一条龙业务,尽量让资金安全收回,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这类业务,蒋过去做得比较少,因为“琐事比较多”。第四大调整是,“尽量动用自有资金。做比较小的单子。”过去,蒋做大单子多,往往一个电话,一天之内,就调来上千万资金。“一个借条都没有。就凭一个电话。”做这行凭的就是信用。蒋不想因为某些客户的不讲信用,而影响自己的信用。“不然,就等于断了生路。” 

这是放贷行业的现金为王法则吧。 

信用担保公司也同样在“过冬”。郭志超不是放贷人,他是温州市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分享了自己的过冬心态,当断则断。对那些由自己担保的,出了资金链问题的企业,“能救的就救,不能救的就不要去救。”这有点像股市,该止亏抛售的就一定要舍得,别希冀“翻本”。郭担保的客户,都是创业1-3年的小企业为多,“这些发展期的企业,要扶3-5年就起来了,扶不起来的就倒下了。”这类企业还有一个特点,“一般不借款额都不大,一年最多也就几百万。”通常是郭志超做担保,帮这些企业去银行借钱。企业还不了,银行就得找担保公司了。同放高利贷者不同,信用担保公司更依赖的是企业的还债能力,而不是银行向企业继续放贷与否。企业抵押给郭的通常是固定资产。 

“我们很强调全过程、全人员的风险意识”,郭说道。他现在主要为知根知底的老客户担保,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新客户是慎之又慎。在挑选企业时,郭对宏观环境,对企业所在的行业情况,企业的产品、原材料、销售、利润等了解得更加深入。有空闲的时候,郭也会去担保的公司那瞧瞧,跟企业主聊聊天,问问他们有哪些难题,能出主意的出点主意,能帮上忙的就帮忙。在做担保公司之前,郭曾经做过一家编织厂,也做过文化产业,多少有些做企业的经验,也经历过几次经济周期。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起一点点作用。彼此拥抱着取暖,共度难关。 

现在还没有任何官方的数据统计显示民间借贷规模收缩了多少。可以判断的是,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最惨的是那些没有信贷记录,或记录不良,又偏偏这次遭遇现金流问题的企业。在这个环境下,对民间借贷者来说,安全甚于赚钱。 

 

      “要拿出一笔钱放着不贷,以应不时之需。”民间借贷者也懂得现金为王                                     

 “我准备缓一缓了。”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商务酒吧里,蒋先生(化名)对《中国企业家》说道。蒋是温州民间的高利贷放贷人。这天他正做着一笔生意。“你看,我今天就调动了2800万元。”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那一条接一条的短信,都是来自银行的通知,几点几分存入某某元。单笔存款从200万元到750万元不等。这可能是他近期少有的生意了。 

时刻盯着钱什么时候到账,这让他觉得很累,想休息了。比累更可怕的是不安感。“江龙集团出问题了。还是个上市公司呢。”他跟记者分享着种种出问题的大企业新闻。 

蒋在温州做高利贷已经很多年,客户也通常是规模上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那一个个突然倒闭的大企业传闻让他有些害怕。生怕哪天就落在自己头上。“这些倒掉的企业,不能说是高利贷害了他们。”蒋有些愤愤不平。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报道倒下的大企业时,总不忘对高利贷抨击一番。“问题在于银行不给他们贷款了。”蒋分辩道。向蒋借款的企业,有一半以上都是借新还旧。银行借款快到期了,企业没有钱还,就向高利贷借大笔钱周转,还给银行后,又向银行借新更多的钱,然后将钱还给放贷者。银行不贷款了,就意味着这个生意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节断裂了。银行,则在怪蒋这类资金提供者,隐瞒了自己客户的资金链和经营困境问题。这个银行“断贷”潮中,蒋算幸运的。他只是受了很多惊怕,头一天,“心脏病还差点吓出来”,不过总算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 

蒋的很多同行,有些已经受牵连而倒闭了。他放贷是以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的。他的很多同行是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据蒋说,很多假担保公司都关门了,还有很多在打官司。蒋的手头也有场官司,起诉一个借款不还的客户。略去滚雪球的巨额放贷利息,对蒋来说,这笔损失在百万元以内,可以接受。这是一个不熟悉的客户,谨慎的他当时只贷出了60万元。 

生意只是放缓,做还是要做的。一笔上千万元的放贷,借给对方三到五天,蒋通常能赚个数万元不等。这是被成为毒品般暴利的行当。“只做关系很熟,很信任得过的老客户。”蒋说道。应对经济危机的另一举措则是:“要拿出一笔钱放着不贷,以应不时之需。”第三大举措是,除了对老客户不得已的“救命”外,减少借新还旧的业务,多做些帮大集团申请注册新公司,代缴注册资金的一条龙业务,尽量让资金安全收回,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这类业务,蒋过去做得比较少,因为“琐事比较多”。第四大调整是,“尽量动用自有资金。做比较小的单子。”过去,蒋做大单子多,往往一个电话,一天之内,就调来上千万资金。“一个借条都没有。就凭一个电话。”做这行凭的就是信用。蒋不想因为某些客户的不讲信用,而影响自己的信用。“不然,就等于断了生路。” 

这是放贷行业的现金为王法则吧。 

信用担保公司也同样在“过冬”。郭志超不是放贷人,他是温州市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分享了自己的过冬心态,当断则断。对那些由自己担保的,出了资金链问题的企业,“能救的就救,不能救的就不要去救。”这有点像股市,该止亏抛售的就一定要舍得,别希冀“翻本”。郭担保的客户,都是创业1-3年的小企业为多,“这些发展期的企业,要扶3-5年就起来了,扶不起来的就倒下了。”这类企业还有一个特点,“一般不借款额都不大,一年最多也就几百万。”通常是郭志超做担保,帮这些企业去银行借钱。企业还不了,银行就得找担保公司了。同放高利贷者不同,信用担保公司更依赖的是企业的还债能力,而不是银行向企业继续放贷与否。企业抵押给郭的通常是固定资产。 

“我们很强调全过程、全人员的风险意识”,郭说道。他现在主要为知根知底的老客户担保,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新客户是慎之又慎。在挑选企业时,郭对宏观环境,对企业所在的行业情况,企业的产品、原材料、销售、利润等了解得更加深入。有空闲的时候,郭也会去担保的公司那瞧瞧,跟企业主聊聊天,问问他们有哪些难题,能出主意的出点主意,能帮上忙的就帮忙。在做担保公司之前,郭曾经做过一家编织厂,也做过文化产业,多少有些做企业的经验,也经历过几次经济周期。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起一点点作用。彼此拥抱着取暖,共度难关。 

现在还没有任何官方的数据统计显示民间借贷规模收缩了多少。可以判断的是,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最惨的是那些没有信贷记录,或记录不良,又偏偏这次遭遇现金流问题的企业。在这个环境下,对民间借贷者来说,安全甚于赚钱。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