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运营与创业>文章页
寇延丁:做NGO要跳过几个“坑”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13-04-28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NGO
寇延丁是民间公益的一线行动者,她自1993年起关注残障人问题,并于2004年注册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残障美术家推广机构。

寇延丁是民间公益的一线行动者,她自1993年起关注残障人问题,并于2004年注册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残障美术家推广机构。此外,她坚持记录民间公益的生态现状,先后出版《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可操作的民主》,后者记录了安徽阜阳的南塘村实践《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过程。在最新出版的《行动改变生存》中,作者将她亲历、见证的中国NGO生态的形成做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讲述了二十五个真实的故事,包括非京籍家长对教育平权的争取、深圳西部居民环保维权行动,呼吁每个人积极行动、推动改变。

《行动改变生存》

作者:寇延丁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

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国,正式登记注册的NGO有46万之多,从事NGO的人很多。相比而言,新一代NGO志愿者有哪些特点?

寇延丁:目前在国内从事NGO工作的大概有两代人,我称为N一代和N二代,现处于代际传承阶段。N一代大约是50后、60后,他们面对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都要差一些。因为对于做NGO的人来说,如果你想清楚了,愿意把自己的事业、未来和这件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但马上要面临朋友、家人的社会认同。而N二代,尤其是80后、90后,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包括同代人的圈子以及垂直的上一代的人的认同。对于新一代的参与者,他们进入这个领域之前就通过网络有了相对全面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去掉了慷慨悲情,使公益事业更生活化了,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更多地结合起来。其次是新一代没有恐惧,我这代人是有恐惧的,包括饥饿恐惧、政治恐惧,恐惧会影响你做选择。

民间公益人士当下面临哪些普遍困惑?

寇延丁:做NGO的人面临几个“坑”,包括现实的、精神的,“第一大坑”就是“道德坑”。过去常常会把公益人士想象成英雄好汉、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公益人也一样,公益是一个理想、一个愿望,也是一个生计。做NGO的人需要祛除自我感觉和公众感觉中的悲情想象,做到普通人做普通事。其次是做事的技巧的“坑”,包括过分的依赖政府资源和过强的斗争心态。

你在书中写到NGO作为“一个生态的形成”,这个生态的形成是什么时候?

寇延丁:我是在2009年的时候开始感觉到有这个生态。对NGO生态的需求,民间早就有,但从上往下看,是从2008年四川地震开始的。公众已不再像1998年洪灾的时候,满足捐助这种唯一的方式,数百公益组织和百万志愿者到了现场,接下来是后续和长期的支持。地震后不久就出现了慈善丑闻,公众对已有的渠道开始不信任,于是非公募基金会发展了很多,“生态”就渐渐开始有了。同时,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的积累使得最上端的资金有了需求,企业开始主动找基金会做慈善事业,而公益链最末端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残障人的需求一直是有的。对NGO生态来说,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有心,二是可以做“白痴”公益,任何一个人如果有心,想做公益就能做,这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态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