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封面秀>文章页
做理财不能不看的财经书
字号:

类别: 管理缩略词 时间: 2013-02-16 来源:《钱经》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理财是一种依赖脑力的高级劳动,考验的是个人的市场认知和对信息的判断,这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不仅包括各类财经类杂志、报纸,也包括阅读大量的理财图书。

  理财是一种依赖脑力的高级劳动,考验的是个人的市场认知和对信息的判断,这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不仅包括各类财经类杂志、报纸,也包括阅读大量的理财图书。

  市面上财经图书成山成海,但好书却并不算太多,如何找到好书,《钱经》为此专访了多位财经名家以及出版专业人士。他们有多年的阅读以及写作的经验,也都推荐了自己认为很好的图书。同时他们的观点不尽一致,甚至有完全相左的地方。本文把他们的观点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不同的视野。

  投资理财中的捷径,就躲藏在这一本又一本经典的财经好书中。

  好的财经图书在哪?

  中国的理财者数以亿计,值得一读的财经好书有多少?

  有人说很多,书店里面的财经书专柜,一排排的五颜六色,分门别类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新书涌入书店;也有人说很少,理财专家刘彦斌[微博]就说,自己书架上留下的书,几经清理越来越少。

  北京东北四环的一栋高层写字楼里,在一间办公室,每周都会有热烈的讨论,每年都有上千种的图书选题、书稿在这里向由总编辑、发行主管、营销中心主管等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虽然每个申报的图书选题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但通过率却很低。有了严格的把关,才能保证通过的图书的质量。这里是中信出版社,也是很多财经图书读者都颇为钟爱的一家出版社。

  做财经图书的不仅有中信出版社,光在北京就有上百家出版社和上千家图书公司,类似的选题申报几乎每天都会在北京的各处写字楼里上演。每年数以千计的财经书稿经过专业编辑的加工,变成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图书,然后通过书店、网站,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不仅玩具、电视机在中国生产过剩,就连图书这种精神消费的产品,也同样出现品种和数量的“喷发”。

  图书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在过去10年,已经转化为书海战术,毕竟并不是每一家出版机构都有严格的筛选机制,也不是图书专业人士每一次都能准确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畅销(诸如《货币战争》《水煮三国》之类的畅销书都是误打误撞的结果),所以大多数的出版机构都会把出版图书的数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导致几年下来,图书品种极具膨胀。每每走进书店,图书多得让人挑花了眼。

  从事财经图书出版的业内人士十分清楚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有业内人士感言,市场上在售的财经图书,超过70%的比例,内容缺乏原创,甚至互相抄袭,更有图书靠着“厚”和“便宜”杀出一条血路;每当一本图书畅销后,就会有好多个模仿其封面和书名的图书出现。同质化严重,内容质量经不起推敲,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图书被淹没在书海中,最终被化作纸浆。

  对于理财者而言,读到一本劣质的图书,浪费的不仅有时间,还有可能走上一段弯路。

  面对大量的财经图书,摆在读者面前的选择问题,越来越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经书?

  去书店选书难,更难的是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

  中信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助理朱良洲在谈到如何选择一本财经图书时认为,更重要的是读者明白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不断变化。

  其实不仅是个人的需求在变化,国内整个理财群体的总体需求这些年也在悄然地变化。

  2001年,一本《富爸爸穷爸爸》让许多国人开始直面“穷”与“富”的话题。虽然多数人都想富有,但如何变得富有却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理念型图书,尤其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图书,在其中可谓起到引导方向、挖掘动机的作用。

  随后,巴菲特、彼得·林奇的一系列图书先后被引入国内,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国人心目中传播;中国相当一部分价值投资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受巴菲特的理念并发扬光大;但巴菲特的方法并没有让投资人在A股马上赚到钱,A股从2001年到2005年结束都没有什么起色。这期间,《博大的博弈》《股票作手回忆录》等一系列介绍国外金融市场兴衰与投资者成败的图书,开始大受欢迎。

  2005年是国内投资理财图书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上证指数一度达到1000点之下。

  王颖,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一位资深图书编辑,2005-2006年间她发现,华章2000年左右出版的一些投资经典老书,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通向财务成功之路》在沉寂多年之后突然间销量飙升。此时的A股市场也正在酝酿一场大级别牛市。于是,华章公司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国外经典投资图书的版权,包括《专业投机原理》《战胜华尔街》《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并推出了一套投资经典丛书。随着近几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全民理财意识的不断提升,这套图书不仅在专业读者群中口碑非常好,也极大地影响了普通投资者,现在这套书已出版了四十余本。

  但随着2008年以来的大熊市,很多关于股市投资的图书销量大受影响。不少牛市中被吹捧成“股神”的民间专家也在熊市成了“落汤鸡”。

  2008年,最火爆的一本财经图书叫《货币战争》,国内的理财者发现原来财富还可以这样就被“偷走”,金融市场原来如此有力量。一系列介绍西方金融历史和发展的图书,又成了投资者的枕边书。

  10余年之间,有一本书始终盘踞在各类图书排行榜的顶端,这就是2001年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的国内出版人汤小明透露,这本书以及相关的系列书10年来的总销量已经超过500万册,这还仅是正版的销量,盗版的销售估计是正版的数倍。

  可见不管财经图书口味怎么样变,中国人想富的梦想没有变。但处于不同阶段,又需要不同的读物。当下的你,是处于哪个阶段呢?

  财经图书的“经典”难题

  经过出版人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可供我们阅读的财经图书已经很多,但是相对于中国理财的庞大群体和不同需求,优质经典书的数量还是偏少。

  这不仅是读者的感受,也是财经图书出版业内人士的感觉——好书不容易做,好作者更是难找。

  财经图书可以分为两大类——外版书和本版书,也就是外国人写的书和中国人写的书。从图书质量上来看,外版财经图书的质量总体要好于本版,外国作者在写作的严谨性、创意与理念上,要优于国内。这些年,从2001年的《富爸爸穷爸爸》到2010年的《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都是外版图书。在外版图书市场上,国内的几家财大气粗出版社的竞争可谓是刀光剑影。但随着许多经典图书已经被引进,如今的外版图书未必就是畅销和经典的保证。

  “由国外出版社推荐的外版财经图书中,只有30%左右比较适合中国投资理财者的需求和口味。”从事了近十年外版图书的王颖表示,“特别好的图书又会面临其他出版社的价格竞争,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主动跟踪国外图书的作者以及版权。”但这其间的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本版的图书,受限于国内的优质作者还是太少。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还是太短,一些“股神”“名家”,来场小风小雨,便露出了原形。而且即使有人有了丰富的经验,也未必愿意写。

  “香港股神”、畅销书作者曹仁超在接受《钱经》采访时就指出:“本人所写的书主要是本人过去40年实践经验。愿意把个人经验写成书者却很少,道理很简单,能够在金融市场生存超过40年的人已拥有不少财富,写书所花的精神同时间同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本土财经图书作者的浮躁,更多体现在股市技术类的图书上。股市的K线技术是一种源自日本蜡烛图的方法,对于散户来说很实用。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股市中的大忽悠如“带头大哥”,就把K线变成一种金丹妙药,只要按照他的技术和指标,就很容易赚到钱。这类图书在股市走牛的时候往往也销售火爆,而且几乎能占到所有理财图书60%以上的份额,吸引一批又一批想走近路赚钱的投资者飞蛾扑火。

  十年来大浪淘沙,淘出来的K线经典书少之又少,有两套书算是“经典”了下来。一套是《股市操练大全》系列,很多中国股民都是看这套书成长起来的,堪称股市技术入门的基础书。还有一套来自范江京,他前后写的近10本股票技术类图书,均能进入理财图书畅销榜,这在整个理财图书市场中,可谓是独一无二。范江京是北京大学科班出生,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又非靠炒股过生活,写书更多是为了兴趣而非赚钱,这也使得他的股票技术书更注重逻辑思辨、理财股市,而非抬高自己,忽悠读者。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图书公司组织的草台班子,几个大学生或者专业写手,一个月就能写好几本股票技术图书,然后包装个吸引人的书名和目录。这其间也不乏忽悠成功者,但往往过几年便很难再觅到踪迹。

  财路与幸福有多远

  读不同的财经图书可以获得不同的好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汇来总结,那就是可以提高财商。这也是汤小明近几年来一直致力在做的事业,除了图书出版人的身份,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财商教育创始人。他的财商培训班每期都吸引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前往参加。在培训班上,他所教授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如何做加法——赚钱、增加财富,还有如何做减法。

  几年前,汤小明出版了一本国学方面的畅销书《空谷幽兰》,作者是一位美国出生在台湾生活很多年的奇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走访终南山隐士的故事。汤小明从中感受到了做“减法”的力量。赚钱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从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与幸福。同样是为了这个目的,做“减法”一样可以做到。

  《空谷幽兰》的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群:隐居在终南山上,物质生活极端贫乏同时内心十分富有,幸福与金钱并无正比例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比尔·波特如今已经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他的经历也值得关注财富与幸福的人细细品味。虽是富二代但家道中落,波特大半辈子没有做过什么正经工作,甚至靠领美国政府的救济金过日子。他在缺钱的时候,会想各种方法赚钱,甚至给首富王永庆写信希望获得赞助,给电台卖创意获取报酬,但同时,他并不痴迷于赚钱,对物质生活也没有高要求,如此已经潇洒度过大半生。

  不可能每个人都如波特一样看破财富。在汤小明看来,每个人心中的账户都包括货币账户和心理账户,平常所说的财富更多是增加货币账户,但心理账户同样需要增加,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中国人近些年大量学习西方致富之道时,其实已经在透支自己的心理账户。中国人传统的理财观念是量入为出、勤俭治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西方金融强调的更多是杠杆、花明天的钱、借别人的钱。在获取财富的贪婪诱使下,许多人即使富有了也并没有感到踏实的幸福感,这一点也是绝大多数教人致富的财经书所无能为力的。

  其实,已经有一些财经图书在关注人性、贪婪与幸福的关系。在《钱经》本轮采访中,很多位受访者都谈到了一本书——《股票作手回忆录》,这是一部有关证券投机商“杰西·利弗莫尔”的传记。

  杰西·利弗莫尔,生于美国农村,小学毕业就能炒股,从5美元开始直至身价超过1亿,是华尔街历史上无人能及的传奇。后来历代的“股神”,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都受其影响。

  这本股市投资图书与众多股票投资类之所以不同在于:利弗莫尔在晚年写下这本书,那时候他已经无所顾忌,所以他毫无保留地将一生的投资心得全部袒露出来。书中有大量记载主人公投资心理、投资失败的文字,与其说主人公是在想尽法子赚钱,倒不如说他是在与心理的恶魔作斗争;与其说在思考赚钱的方法,倒不如说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

  当你在苦读财经图书努力致富的时候,别忘了,你原本出发的方向是幸福。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