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情感节目兜售婚外情等离奇故事 女性是主力消费群
字号:

时间: 2012-11-15 来源:《商界评论》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如同在韩剧中,财阀家族、不伦之恋、身世之迷等被评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情境下,赎卖感情、出卖婚姻、消费爱情同样是三张王牌,而性、背叛、暴力则是最吸引眼球的要素。

  如同在韩剧中,财阀家族、不伦之恋、身世之迷等被评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情境下,赎卖感情、出卖婚姻、消费爱情同样是三张王牌,而性、背叛、暴力则是最吸引眼球的要素。

  女性是主力消费群

  某日,女人发现未婚夫每个月给前女友寄3000块钱。暴怒之下,带着自己的追求者,逼迫未婚夫在前女友和自己中二选一,不然就要跟着追求者走。这未婚夫解释,前女友因为跟他分手得了抑郁症,没工作,所以一直照顾她。这时候,前女友也来了,劝他们和好。结果这未婚夫还挺拧,留下了准备结婚的新房钥匙走了。前女友留下了未婚夫每月给她打钱的卡也走了,那个追求者说我知道你利用我可我就是爱你,留下戒指也走了。这是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某一期的剧情。

  37年前,一个叫何孝先的人生病去世了,留下了妻子邓芝南和儿子何华。37年后,他们家来了一个陌生男人,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男人竟声称自己就是那个已经死去了37年的何孝先。各种匪夷所思,各种吊诡桥段,各种照片、身份对比,儿子始终不信,但妻子却深信不疑。悬疑小说也莫过于此。到最后真相大白,这个“何孝先”原来是个流浪汉,偶然遇到了邓芝南,并有了感情,两人为了生活在一起,就编出了这一出死而复生的大戏。这是贵州卫视《人生》某一期的剧情。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电视上上演,从《金牌调解》、《幸福魔方》、《人间》、《人生》、《8090》等情感分析类节目,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交友类节目,复杂的人生,匪夷所思的情感观,像幻灯片似地在观众眼前匆匆闪过。

  有人怀疑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其情节之曲折、叙述之流畅、表演之老到,非详加编排不能为;有人怒斥这些节目的庸俗、媚俗、恶俗,婚外情、不伦恋、畸形恋等离奇故事,怎么离奇怎么来;更有人呼吁把它们全都取缔了、封杀了,因为这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被停播的节目也数不胜数,不过前仆后继者,从未灭绝。

  其实,完全不必大动肝火,真实性多少也不必纠结,因为即便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你都不一定做到100%真实还原,何苦要求电视节目呢?电视节目可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生活等于生活。用波兹曼的话说,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就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在电视的呈现形态下,逐渐形成一个娱乐至死的情境。

  既然是娱乐至死,电视台就是一个娱乐台,提供娱乐内容,电视的主流消费群体就成了被娱乐的对象,因此需要抚摸到他们的兴趣点。

  每周六晚,小杨都会守着电视机,等着看一档情感类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奔三的都市女白领,小杨有些生活阅历了,但是依然会随着电视节目中的悲欢离合而情绪波动。

  同时,隔壁退休在家的张大妈也会锁定在这些家长里短、情感分析的节目上,一边感叹故事的荒诞不经、世风日下,一边打发无聊的时间。

  当然,电视机面前还会有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面孔,从农村到城市,从人到中年的都市家庭主妇到新步入社会的年轻女性……情感节目的消费群体锁定在中等阶层以及低收入群体,其中又以已婚女性为主。

  事实上,随着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在目前全球范围内女性经济已经占据了主导作用:女性每年购买的消费品占全年18.4万亿美元总消费的64%;美国女性已经掌握了美国一半的财富;未来五年中,女性也将在全球创造约5万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因此,电视台围绕着女性来做文章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更何况,在中国,遥控器几乎都是掌握在女主人的手上。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女人想要更多:如何占领全球迅速增长的最大市场》一书中做了一个调查,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在女性看来,最能让她们高兴的东西依次是宠物、性和食物;女性最想要的东西是多点时间(钱和爱情排在第二、第三位);当被问道:“你的丈夫或伴侣做什么最令你们开心”时,她们的答案是:和我约会、做家务、听我抱怨而不是试图解决我的问题。

  但归结为一个观点,还是只有一句话“在女人的世界里,只有两个字最重要:爱情”。所以情感节目近几年遍地开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经济的力量使然。

  它们在贩卖什么

  我们说,最懂中国的有这么几类人,一是政府官员,混迹于官场这一只有善于和人打交道才能生存的地方,不把中国上下五千年这些事搞清楚,还真做不来;二是商人,做生意其实就是琢磨用户需求,琢磨中国人的本性,琢磨中国市场的特点,琢磨悄然之间发生的变化;再有就是各个电视台的编剧们,他们深谙中国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深谙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更懂得他们的喜好和特点。所以尽管中国的电视节目整体质量不高,但每一个基本上都能准确切入中国人的普通生活。

  回到情感节目这个话题上来,从形形色色的情感节目提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几个显性元素:性、嫉妒、暴力、背叛与牺牲等。在俗世、在巷井,甚至在各家的客厅,这些恰恰是最吸引眼球的,最富有谈资的。

  而情感节目的编剧们,也把情感节目的选题划分为四类:悲情型、奇情型、畸情型、娱情型。其中尤以畸情型的选题最为电视台所看重,非常态的当事人,非常态的情感经历,观众自然对他们及他们所经历的事感兴趣。

  实际上,在大众消费观里,不存在道德瑕疵的节目内容,正像不会报废的产品一样,都是没有消费价值的。

  那么,观看这类节目,观众究竟在消费什么?答案是,多样的价值观。

  《2011~2012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中显示,65%的观众认为能通过婚恋节目了解一些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显然,对他人婚恋观的关注已经成为此类节目的焦点所在。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往好处说,你我可以通过节目内容扩大自己的视野,从别人的讲述中体会到一些自己也许没有机会去体验的感受,认识到人生的不同面向,得到对自己有教益的观点,其中可能也会有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心灵”的效果。当然,你我更多的可能还是满足窥私癖以及一种小市民的庸常趣味,热衷一些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谈论人生的阴暗和丑恶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隐私的一部分,却有极为大众的消费群体。而看到节目中,主持人或嘉宾紧追不舍地让受访者说出原本属于个人的生活隐私、难以启齿的私密情感,然后被当做公共的话题来加以评判,电视观众似乎能获得审判者的角色优越感。

  当然,所有节目的指向都是广告收入。有据可查的数据是,2006年情感节目的广告收入就超过40亿元,近些年,随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人间》等各种情感节目的热播,广告价位也水涨船高,仅仅一个《非诚勿扰》的冠名费每年就要1亿元。这个蛋糕显然足够诱人到编造故事、招募演员来弄虚作假。

  但归根结底,这样的节目,不管真实与否,都清晰而真实地呈现了你我都有可能发生的极端情感状态,阴暗也罢,离奇也罢,低俗也罢,它们之所以存在,是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观众的联想和自我共鸣,当然也可以通过这种节目来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压力。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