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一个别人记忆中的人
字号:

时间: 2012-07-10 来源:《新营销》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人们总是希望市场持续不断的增长,但是经济规律和市场周期一再告诉我们,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和顾客,要想驾驭市场就需要拥有市场智慧。

  和两个师弟师妹聊天,突然一个师弟问我,采访过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中最佩服的是谁。我一下子愣住了。财经记者做了五年多,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就在这一刻,那些个身影、头像突然没了阵势。想起刚做记者时,总是容易被一些新鲜的商业模式、冷静的商业头脑打动。

  而此刻,从业五年多后,一个“别人记忆中的人”浮现了出来。那是采访吴晓波(微博)讲过的一个人。记得是个叫做“廖厂长”的人。

  那时候吴晓波还在复旦(微博)新闻系读书,系里的一个考察项目急需资金,于是登报求助。接着某天收到一份来自湖南娄底的快件。当地一家企业的厂长来信说愿意出资7000元赞助这次考察。1989年的7000元还是挺大的一笔钱。

  南行路上,考察项目组特意去拜访这位好心的厂长。在一间堆满物料的工厂简陋而灰暗的办公室里,他们见到了这位姓廖的厂长。厂子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私营小厂,每年的利润大概也就几万多元。

  整个过程廖厂长都说不出什么,只说等考察报告写出来,希望能寄一份给他。他还透露当时正在积极筹钱,想年底时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就像吴晓波说的,在以后的生涯中,他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厂长、经理乃至“中国首富”,他们有的领导着上万人的大企业,有的日进斗金化钱如水……说到风光和有成就,这位廖厂长似乎都要差很大的一截。但不知为什么却常常怀念这位小厂的厂长。

  此刻,我想到的也是这个只是听说从未谋面的人。并在那份记忆中,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温暖。

  很多场景慢慢浮现出来。理想是劲牌食堂里的大包,理想是教堂一样的平安大学,理想是招行行长马蔚华和众人聊天时的盘腿一坐,理想是可口可乐博物馆中的第一瓶可乐,理想是“那些人”的会心微笑和一声叹息……

  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我愿意相信,以后的某天,当再被问起这个问题,我仍然留存着这个答案。一切的模式、一切的财富、一切优秀的面孔在岁月的长河里终将褪色、消逝。

  而理想,也只有理想,永存。

  市场智慧来自分权决策

  ■文/本刊记者李颖

  人们总是希望市场持续不断的增长,但是经济规律和市场周期一再告诉我们,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和顾客,要想驾驭市场就需要拥有市场智慧。在近期采访中,受访者无意间都会流露出一个观点,所谓“市场智慧”往往是来自分权决策的结果。

  在2011年致股东信中,美国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信心满满地表示,房地产市场将在下一个年度回暖。而今年,巴菲特在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年度信件中承认,自己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预测“大错特错”。

  可见,商业人士也像其他人一样,是容易做出错误的预测。中国消费者变化得非常快,类别复杂,要想搞懂不是易事。如果企业对市场实行集中决策,那就要求集中监控,这样容易造成企业发育不良的命运。市场集中决策的另一个更大的成本是它会阻碍创新。过于集权的体系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它不能动员所有的局部信息。来源于直接操作者的创新思想绝不会比中央决策者想出的少,而中央权威通常不能很好地开发这种想象力的力量。事实上,在基层的市场营销人员对于该如何改进系统往往有好的见解,但在一个中央集权体系里,基层营销工作者们知道,他们想出的好方法会被采纳和实施的几率不大,因此他们懒得去绞尽脑汁去想办法,以免自寻烦恼。可如果不寻求基层营销工作者的智慧,决策者们往往会陷入想促进创新却苦于找不到好办法的尴尬境地。

  当然,企业不可避免要实行集权管理,但公司内部的机构设置可以把一部分市场决策权下放到低层,让企业的“神经末梢”能灵动地发展。(文章有删减)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