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创业先知Paul Graham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1-04-26 来源:《中国企业家》

关键字:创业

4月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微博 专栏):“今年纽约企业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是什么?不是华尔街花红又创了新高或是PE大鳄们又私有化了哪个知名大企业,而是不断冒出来的创业孵化器公司。

  4月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微博 专栏):“今年纽约企业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是什么?不是华尔街花红又创了新高或是PE大鳄们又私有化了哪个知名大企业,而是不断冒出来的创业孵化器公司。这是在硅谷的做法,现在传播到纽约了—一个以前以股市债市交易驱动的地方。”

  一年前的4月底,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微博 专栏):“今天参观了著名的Y Combinator。Paul Graham和我沟通中美创业者的差别。他提出:(1)美国成功创业者很少一个创始人;(2)他投资主要看团队的智商和默契,项目几乎不看;(3)美国并购概率很大,许多项目很早退出;(4)他不提供场地,只给吃住钱,在家中创业,每周见一次;(5)美国薪水高,团队小。”

  从硅谷到纽约、从创投达人李开复到PE大腕沈南鹏,创业孵化器这样的传播路线说明其温度在由温而热。而它的升温,与Paul Graham难以分开。

  当今天的纽约才开始为创业孵化器雀跃时,Paul Graham已在五年时间内将Y Combinator打磨为硅谷初创企业孵化器的大牛;他本人,除了创立Y Combinator,还通过勤奋的写作与讲演,号召有梦想的年轻人离开大公司,向他们明示创业的方向与方法,俨然成为硅谷创业新教父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有评论认为,像Y Combinator这样的初创企业孵化器的诞生,是过去五年来针对初创企业发生的最好的事情。

  指针拨回2005年的美国,故事从那位会画画的程序员Paul Graham说起。

  在他2004年出版的文集《黑客与画家》(近日该书刚推出中文版)中,Paul写道,“黑客与画家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创造者”。Paul本人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他曾就读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和罗德岛设计学院,会写程序,也热爱绘画。

  如今Paul拥有更多身份。请看他在网站“The Setup”(一个收纳了众多知名“极客”访问的网站)上对自己的描述:“我叫Paul Graham。我是个评论者,在Y Combinator工作,为创业公司提供咨询,正在开发Lisp的分支语言Arc,是资讯网站黑客新闻的管理员(这个网站正是用Arc写的)。”除了这些,在他的个人官方网站上,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个投资者。

  Y Combinator(简称YC),正是他物色、培育与投资创业型公司的机构。YC是Paul和几个伙伴(其中包括Paul现在的妻子Jessica Livingston)在2005年创立的公司,旨在帮助年轻人创业(这话很熟悉对吧?2009年,刚从谷歌离开的李开复也说了类似的话)。

  说起来,YC其实是Paul的“二次创业”。YC最早的合伙人Robert Morris和Trevor Blackwell,也是他在22岁时第一次创业的伙伴。1995年,他们曾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这款软件名为“Viaweb”,是一款让人可直接在浏览器完成搭建网上商店的应用。3年之后,Viaweb被Yahoo!以5000万美元收购。

  这次收购让Paul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于是有了更多的热情和时间投入各种创造中—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乐趣所在。

  当被问及当初为何创立YC以及它所代表的新模式时,Paul回答说,“这一切纯属偶然”。

  这当然不是故事的全部。

  YC的模式最早来自Paul和Robert Morris的一次实践。这两位尝过创业的甜头的人,为一心想创业的学生打造了一个暑期“新兵训练营”。参加项目的学生们将获得5000美元(非常类似后来YC为创业者提供的“种子资金”),以及这两位前辈手把手提供的创业指导(类似YC现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期,“funding cycle”)。

  学生们踊跃的参与让Paul心有所动。他意识到,对创业者来说,没有什么会比想法(idea)更加重要,但创业同样需要钱(funding)。在去年6月的文章《你脑中的首要想法》中,Paul谈到,在某些时候,这个“想法”可能就是:如何搞到钱。他回忆道,在创立YC时自己天天“念叨”的,就是如何给YC融资。

  2005年3月,Paul在母校哈佛大学作了一次名为《如何创立创业公司》的著名演讲,期间头一次露出对天使投资的严肃思考。就在那次演讲后不久,他和伙伴就创立了YC,投资初创企业。

  YC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创业成本因为互联网应用大规模展开、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变得低廉,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公司愿意收购(而不是中国公司的直接“山寨”)创业公司的创新成果。正如Paul在他2007年的《未来的互联网创业》演讲中发出第一个预言:“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创业是可行的,初创企业的数目就将增长到一个现在的人们会感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YC还遇上了“史上最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多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美国法律规定的底线)的人成为天使投资人;2005年,他们光是在美国就砸了230亿美元;两年以后,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公司总数(57000家)已是传统风投(3918家)的14倍。

  事实上,YC后来很顺利就获得了两笔融资。风投愿意通过YC去尝试投资这些微小、初创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Paul的信任。Paul本身是一个对创业、技术有极深理解的创业导师。

  “他的大脑就是一个巨型仓库,无数创业公司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Rudy Adler如此说道。Rudy是网站1000Memories的创始人之一,后者也是YC扶持起来的一家创业公司。

  年轻时的Paul相信哲学是一切的捷径。YC成立后,他同样笔耕不辍,撰写了很多文章来介绍自己的“YC哲学”,试列如下:

  小的就是美的  与传统风投不一样,YC乐于投资还处于创业早期的小公司。通常来说,YC在一个项目只投1万-5万美元,以换取5%左右股份。少投资、少占股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当公司日后估值上升,只要稀释很少就得到下一笔资金;二是保持了创业者的控股,不至于被后来的投资人“吃掉”。

  YC只为创业者提供“种子资金”,让VC和大公司来“接下大盘子”。当然,这也得益于在美国“总有人来接盘子”,在中国,创业者面临的投资难题则复杂得多。

  创始人是一切的一切 Paul Graham不止一次宣称,投资创意不如投资创始人。

  不久前,知名业界网站Techcrunch刊登了一名YC学员Justin Kan撰写的“历险记”。Justin五味杂陈地回忆道,当他和同伴Emmett提出的在线视频创意,如何不受硅谷知名风投Morris待见,却成功拿着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走出了Paul的家门。尽管Morris冷嘲热讽,“为了看你能失败成什么样,我愿意投钱”,他们还是获得了YC的投资。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