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麦刚:创业工场不是创新工场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0-10-12 来源:《创业邦》

关键字:创业

与创新工场一样,麦刚与他的“创业工场”同样还需要为自己正名,但他的理念和玩法却大不相同。

《创业邦》:你刚开始创建亿友的时候,自己应该也遇到过不少困难。

麦刚:亿友是没有机构投资人的,而且我创业的时候,也是互联网行业很低潮的时候去融资的。不过这让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执行(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and do it right)任何创业者都是这样的,不可能是你做的东西每个人都理解,更不可能每个人都认可,很多事情都别人觉得很烂、看不上的,而最终可以被某一个人做成功的。我觉得,热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不热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亿友网创建于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之后;豆丁网成立后不久就遭遇全球经济危机。

《创业邦》:寻找创业伙伴是许多创业者比较头疼的问题,你看过的、参与创建的公司比较多,说说在这方面的看法吧。

麦刚:这太难了,找的过程就很随性,据我观察,大多数是和你共事过的,或者好朋友介绍来的。 我觉得找合作伙伴,第一个肯定是互补,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果两个人背景太类似,比较容易打起来,也比较浪费。互补是最重要的,包括理念上的互补,资源上的互补,个性上的互补等等。选择拍档,我很早以前有一个12字方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宽容”,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要有宽容的心理。

《创业邦》:你还有其他对创业者的建议吗?

麦刚:我觉得现金流很重要。只有生存才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公司倒了的话,再伟大的创新都没有意义。创业公司在中国格外辛苦,这也是和国情有关。我们做天使投资已经很难,创业就更难,整体投资环境不成气候,存在投资断层。不像美国,每个资金规模都有投资者,有做早期投资的,有后期的。国内这些年的天使投资人,有一些是玩票的、跟风的心态,更不要说还有忽悠的、骗人的,创业者就更加不能有这种心态,因为最后都是自欺欺人。

我不是老师,更不是老大,我是敢死队员

《创业邦》: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今年大家谈论最多的组织之一,你觉得“创业工场”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麦刚:创新工场是令人尊重的企业,聚集了很多的优秀人才,但我猜测在那里,创业被认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而且使用管理公司的思想来管理这个过程。而我觉得创业是一个无序的、混乱的过程,没有多少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可循。

我知道创新工场可以为成员提供很多的东西,好像连午餐都能提供。对于来跟我合作的创业者,得不到这些,也没有一个老大可以依靠。我不是老师,不是老大,而且我觉得创业这个东西,没有老师可以完全教会你。所以我要求和我合作的创业者,第一要学习得够快,最好在某些领域比我更强;第二要坚韧不拔,我不是老大,别指望我总罩着你,帮你搞定,遇到问题你得自己扛着,这个企业是你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业者得面临血淋淋的市场。创业团队要像电影里的敢死队那样,每个人都有本事。就算企业最初是我倡导成立的,我也不做第一大股东。毕竟一天到晚24小时在那工作的是他们;第三要学会认错,善于用人,这些是创业者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共享财富,共度人生”是我和创业工场的伙伴们提倡的价值观。

创业工场在过去5年当中,没做过太多的宣传,我觉得是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投过2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金额在几百万左右。我觉得,宣传过度可能会有问题,可能会起到盲目鼓动的作用。听说创新工场收到过10万份简历,我却经常对找我的创业者说,三思而后行,不要成为创业浪潮中的炮灰,创业是人生方式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创业邦》:创业工场成立5年了,这些年里你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麦刚:现在我非常愿意接触非互联网领域,这其实是我很大的一个转变。我也投了一个做新材料电子陶瓷的公司,他们连网站都没有。我想把自己关注的领域再扩展一些,到一些和原来不一样的领域去。现在对于创业工场的投资方向,我也不想把它局限在软件和互联网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不过,我感觉,大多数行业不像互联网那么容易变化,关键因素是很明确的:看团队、产业链、竞争环境,算利润率、看行业周期,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有“鼠标加水泥”的机会就是惊喜了,但是很多领域并不适合小规模的天使投资。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