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财经要闻>文章页
投连险牛熊市皆输真相
字号:

类别: 金融服务业 时间: 2010-04-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丁冰

关键字:股市

自称为“基金中的基金”,承诺“牛市重投资,熊市重保障”,投连险如今却面临着牛熊市皆不讨好的尴尬局面。投连险得不到投资者信任还源于信息披露的缺失,而这背后的根源是保险公司对投连险定位不当。

  自称为“基金中的基金”,承诺“牛市重投资,熊市重保障”,投连险如今却面临着牛熊市皆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2010年股市的震荡行情,更是让投资业绩不温不火的投连险没有立足之地。而在近期保险三巨头已出炉的年报中,“深入推进寿险业务结构调整”的措辞意味着投连险依然是被调控的对象。此外,保险业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致使投连险不再计入保费收入,投连险进一步失去了翻身的动力。

  是产品设计有缺陷?是投资能力不强?抑或是售后服务不到位?在国外保险市场占比过半的投连险在我国生存了十年,却一直深陷信任危机,至今仍找不到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日益丰富完善的投资理财市场,投连险却仍然徘徊在十年前的原点。一哄而上卖投连险,业绩暴涨暴跌,账户仓位管理混乱,行业评价标准缺失,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日益突出。保险公司若不改进销售模式和投资模式,投连险的春天可能还很遥远。

  牛熊市皆不讨好

  牛市业绩平平,熊市退保潮袭,投连险在2006年至2009年的牛熊市轮回中均不讨好。

  在2008年熊市中,上证指数年跌幅达到65.39%。在这一年中,尽管投连险表现得比较抗跌,但这与之前对投资者的承诺相距甚远,以致引发一场退保危机。

  据统计,在2008年,股票型投连险账户平均年收益率为-41.19%,混合偏股型账户平均收益率为-29.86%,灵活配置型平均收益率为-18.25%。这样的成绩对于被灌输了“买保险稳赚钱”“存钱不如买保险”的投资者而言,实在难以接受买了一个保险产品却连本金都亏损了的现实。

  因此,在2008年9月,投连险退保风波开始上演。退保风潮在天津、山东、广东地区蔓延,部分保险公司退保率甚至达到50%。上海、江浙一带的投连险客户虽未出现大面积退保,但市场销售一落千丈。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曾公开表示,“在目前的市场水平下,中国并不具备发展投连险市场条件。”

  2009年的小牛市也未让投连险的表现出彩。得益于去年A股市场的强劲反弹,投连险在2008年的亏损败绩终于得以洗刷,股票型帐户年度平均收益达54.42%,但这一成绩仍然逊于上证指数79.98%的涨幅。

  即使与基金相比,自称“基金中的基金”的投连险,也毫无优势可言。投连险账户基本以配置各类基金为主,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打着具备“优选基金”能力的口号,来说服一部分客户购买投连险。但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179只有一年以上业绩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其年度平均收益高达68.84%;而在37个投连股票型投资账户中,近一年仅有十只收益超过60%。

  账户仓位云山雾罩

  “我们做投资,遇到好产品朋友都会彼此推荐,唯有投连险从未有人宣传过。”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投连险在销售环节、投资环节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和基金严格界定股票、债券投资比例上下限定范围不同,投连险的范围设置及其宽泛。如某大中型保险公司旗下投连险产品的两个积极性账户——积极成长和基金精选,对于股票及股票型基金投资比例的规定分别为20%-100%和0-80%。市场上业绩斐然的某款投连险,其下仅设一个投资账户,但其契约当中对该账户的各类可投资资产比例未作任何规定。

  投资业人士称,这种产品设计看似为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但实际上造成太过依赖投资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判断与操守的局面。

  瑞典世德贝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栾成校指出,过度的自由空间导致保险公司可随意调整仓位,但并不能保证每次调仓都准确及时,另外违背合约规定随意调仓,也让投资者使用资产转换功能以规避风险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账户间的差别已经名不副实。

  栾成校介绍,在2008年市场大跌时,某保险公司的投连险产品,混合偏债型账户的净值的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混合偏股型账户的下跌幅度,跌幅与股票型账户相仿,这很可能就是偏债型账户持股比例偏高,而又未及时调整“仓位”造成的。

  还有一些投连险账户看上去有较清晰的投资组合限制性规定,如某保险公司投连险的稳健增值投资账户,投资于混合型、债券型基金的比例为90%-100%。但该稳健账户在2008年跌幅榜中位居前列,跌幅一度超过20%,与其“稳健”之名相去甚远。

  分析人士称,在上述貌似明晰的资产组合规定中,没有严格界定低风险资产(如债券型基金)的投资比例,从而导致其高风险资产可占比例过高,遇到股市大跌毫无抵抗之力。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丁冰)

  一锤子买卖难立足

  “在基金市场上,各类基金投资风格鲜明,激进如华夏,稳健如嘉实,基金市场已经有了品牌效应,投资者可以根据股市风格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挑选合适的基金。但投连险呢,经过了之前的牛熊市后,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暴涨暴跌,更别提什么品牌了。”上述资深市场人士说。

  接受采访的投连险投资者普遍认为,投连险更多的是做一锤子买卖,因此很难得到市场认可。

  在北京投资房产的王女士买了10万元的投连险。“投连险把保障和投资相结合,产品设计很适合我。但自从缴了保费之后,基本上没有后续服务了。我买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产品,定期都会有讲座报告,让我跟踪市场行情。投连险倒好,每年只寄一次对账单,而且信息也不全,每个月的账户管理费、转换手续费、买卖差价等费用是怎么扣的都不知道。”王女士抱怨,“2008年行情不好的时候,退保还要扣一笔不小的赎回费,我更是有骑虎难下的感觉。”

  卖投连险时吆喝不断,一旦投保却再无人服务。查阅各保险公司的网站,发现普遍存在净值公布不及时、不公布,极少公布投资报告、投资报告有效信息少等诸多关乎投资透明度的问题。这与其他理财产品如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存在较大差距。

  超过一半的公司没有在其网站上披露有关投连险投资报告。即使有定期发布报告的,与基金产品动辄几十页的报告相比,投连险的投资报告简约宽泛,很多都没有公开披露投连险账户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投资之上下限。报告中,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后期投资策略,更是惜墨如金。

  对于基金报告中必不可少的投资组合的披露,如产品在期末时点上投资于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资产的比例,以及进一步的股票投资的行业分布、十大重仓股等信息,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年报对此毫无披露。

  此外,多数投连险产品未有任何形式的投资经理报告披露。有基金业人士表示,在基金中,投资经理报告是投资者判断基金投资风格与自身投资需求的契合度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基金年报中,好的基金经理报告不仅会详尽讨论行业分布和个股选择的原因,还解释影响基金业绩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基金业的发展也历经牛熊市的大起大落,但随着基金持续营销和投资者教育,基金专业评价等制度的建设完善,投资者日渐成熟,基金市场已步入良性发展渠道。而与之对比,投连险可能缺失的就是市场建设。”上述基金人士表示。

  投连险春天难觅

  中国平安1999年推出我国首只投连险,2001年随着牛市行情投连险掀起销售热潮,但好景不长,在2002年股市大跌中,投连险因账户亏损严重遭遇退保风波,然后被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叫停。时隔8年,2007年9月投连险重回市场,但2008年股市的大跌再次将投连险逼到“退保”绝境。

  十年两起两落,投连险已渐失方向。为规避投连险三度再现“过山车”行情,监管部门专门发文对这一险种点名设限,要求全行业规范投资型产品销售,加大保障型产品的比重。

  此外,当下资本市场的震荡格局以及保险行业回归保障的主旋律都让投连险难打翻身仗,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都表示,不会重推投连险。

  与国内情形相反,在投连险起源的海外市场上,它早已是保险的主流险种之一。在英国和美国,投连险保费占总寿险保费的比例均在50%以上,中国香港的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澳大利亚90%的保单是投连险。

  投连险为何会水土不服,导致监管层、保险公司和投资者的“冷眼相对”?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表示,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保险公司。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连险等投资型产品常被保险公司视作提高规模保险的冲锋利器,而保费排名亦成为很多保险公司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哄而上卖投连,但投资服务跟不上,账户仓位管理混乱,业绩暴涨暴跌,行业评价标准缺失,信息披露不透明,自然会招来投资者不满。

  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品种日益丰富,投资者需求逐步提高,而投连险仍然“十年如一日”停留在原地,保险公司若不改进销售模式和投资模式,投连险仍将难以立足。

  应从保险公司自身找原因

  提到投连险,保险业界认为这是款好产品——保险保障和储蓄投资相结合“有创新”,优选一篮子基金灵活配置投资账户“有收益”。

  但问及该产品能否在理财市场站稳脚跟,得到的回答就显得模棱两可:这一产品在国外市场都是主流,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就目前情形看,我国还不具备发展投连险的市场条件。

  做出“不具备条件”这样的判断,业内人士一般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投资者尚不成熟,投连险的投资账户并不保底,一旦亏损,投资者无法接受。因此,牛市热卖熊市惨淡,投连险始终无法立足。

  但事实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教育的深入,股票、基金逐渐成为投资主流,再加上2006年-2009年股市的大起大落,投资者已形成了有盈有亏的心理预期。

  与投连险形成对比的是基金,它早于投连险两年进入我国,但目前两者的市场规模和地位上的差距远比两年前要大得多。仅2009年122只新募基金总规模就有2938.30亿份,资产净值达3000多亿元。而投连险,即便是在2009年牛市中,最推崇投连险的中国平安当年卖出的投连险也仅有67.43亿元,全行业投连险保费不超过200亿元。因此,投连险发展不具备市场条件的原因应从保险公司自身找。

  首先,投连险得不到市场认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销售误导。投连险多通过银行渠道销售,来银行办理定期存款的客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往往较差,但是为赚取佣金,银行柜台人员对客户大谈投连险收益率有多高,但对投资风险和退保费用则语焉不详。遇到资本市场大跌时,亏了本金的投资者无法理解在银行买到的理财产品为何还能亏钱,退保危机自然一触即发。

  而在投连险占比过半的英国市场,投连险销售事务是由了解产品的业务员或者独立金融顾问来完成,一般不会夸大宣传,客户也通常是在充分理解产品特性之后签约。

  其次,投连险得不到投资者信任还源于信息披露的缺失,而这背后的根源是保险公司对投连险定位不当。

  由于投连险的设计摆脱了传统保证保单现金价值的限制,因此能够避免传统保险利差损的风险,提高营运效益,这也是国外保险公司看重投连险的主要原因。

  但在我国,投连险这类投资险种只是被保险公司视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利器,一遇到资本市场向好就一哄而上卖产品,不管自身是否具有足够强的投资能力。遇到股市大跌,即使投资者退保,保险公司照样坐收账户管理费和退保费。

  由于定位不当,投连险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不重视后续的投资服务,无论业绩是好是坏,在投连险年度报告上都不会给投资者一个详细的分析交代。

  投连险进入中国市场已十余年,目前仍在迷茫地寻找出路。可以明确的是,这一产品要想立足,其市场条件需要保险公司来营造。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