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文章页
领导科学:伟大公司的敌人只有自己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管理 时间: 2010-02-01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关键字:领导科学

马云不无调侃地恶搞一下今天中国的所谓“主流文化”,说:“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这几天细思阿里巴巴的故事令我不能平静:一个几次被合作者涮的做事者,先是被杭州电信又被中国外经贸部;一个从创立就不断被学者、权威、媒体断言“注定失败”的公司;一个让自己的创业团队拿出除伙食费以外的所有积蓄,每月只发500元工资,每天工作16-18小时的“狂人”;一个在一周里先从高盛获得500万美元,又从孙正义的软银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的传奇融资;一个致力于打通中国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奇经八脉”的商业模式(从支付宝到E邮宝);一个没有上市已经价值30亿美元的公司------阿里巴巴、马云及其“十八罗汉”团队。 

 

    马云不无调侃地恶搞一下今天中国的所谓“主流文化”,说:“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我们在学习这些成功者的时候还真是要小心,因为他们现在说的话有多少是深思熟虑、又有多少不是为了做秀,恐怕连名人们自己也未必清楚,所以按照尼采的话说,与这些“至理名言”接触还是戴上手套的好。

 

    一个人的历史透露了比他自己回顾时更多的信息。

 

    当马云及其“八大金刚”在长城上责问: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得不到时,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天问”式的悲愤!这个队伍没有散,而是回到杭州拿出每个人的私房钱开始新的创业-----阿里巴巴。

 

    马云在阿里巴巴创业会上却说:“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这是1999年2月21日,春节过后不久的一天  ,其过程被全程录象(看来马云当时就有“历史性时刻”的感觉了)。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上线,外经贸项目没有给马云创造机会与财富,却寻找到了一个商业运行模式,现在马云在杭州来重新开始。第一个空降兵,耶鲁博士、华尔街混迹多年的Investor AB副总裁蔡崇信,由准备投资到决定立即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29日,完成由高盛牵头的联合投资人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金的第一轮融资,10月30日,马云与蔡崇信去北京与孙正义见面,孙正义决定投资4000万美元,马云最终只接受2000万美元,2000年1月,软银投资落实。2000年4月,Nasdaq崩盘,.com烧钱泡沫破灭。

 

    后面的故事,我引用一下网上文章:2001年12月 阿里巴巴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赢利达几万美金。2001年12月,阿里巴巴注册商人会员突破100万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2002年底,阿里巴巴现金赢利冲破600万元。2003年5月,提前实现当月每日收入100万元人民币目标。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阿里巴巴故事本身,而是其背后关于人性的内容:马云没有对阿里巴巴的控股权,却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影响力);十八罗汉团队没有选择安稳的金领、白领之路,而是选择了与马云一起“疯狂”;在2月21日至4月15日建设阿里巴巴的过程里,马云与团队因网站设计问题(用BBS)发生激烈矛盾,马云在电话里狂怒:“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阿里巴巴的故事里不全是“笑傲江湖”,5年中累计有40%的老员工(通常老员工指2年以上工龄的人)离开,核心团队中的“八大金刚”则保持稳定,在“核心干净”的同时实现基本的“外围稳定”。40%的离职率在西方公司里是很高的人员流动,但在发展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已经属于稳定型流动了;可贵的是,核心层基本稳定,这是很多创业型公司做不到的:企业稍有起色,核心层就开始鸟燕分飞、各立山头,中国企业做不大与这个因素很有关系。

 

    作为团队灵魂的马云,与万科的王石、蒙牛的牛根生等具有相同的领袖特质,没有控股甚至不是大股东,却保持对公司运营的高度控制,对资本同样显得强势。

 

    在他们身上有我吗?我很大很强,但又似乎没有我,只有公司。

 

    有利吗?有大利无小利,有公利无私利,考虑团队之利而非一己之利。

 

    有名吗?很大之名(主流媒体),很广之名(世界范围),名中却有实相。

 

    在企业里什么是最有害的因素?名利小人,是中国文人蔑视商人、政客们的词汇,可如今求名逐利者皆成成功商人,文人们的蔑视要么针对老板、要么针对其同仁,发一发自己不得意、不满意的愤懑。在企业实际里看,“我见”深者可能是最大的炸弹。

 

    我见是什么?就是控制欲、知情欲、决定欲的综合体。

 

    控制欲,指那些我见深的干部总要其下属请示汇报才可以说话与行动,通常企业出现的跨部门协调不畅均源于此;知情欲,是一种希望对下属或公司信息的知晓欲望,即想让下属的行动、思想都先经过自己的审核;决定欲就更厉害,无论在任何正常或非正常的事情上都想显示自己才是决定者,显示其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喜欢收买人心”。

 

    究其根本,具有这样心态的人表现的是其个性,实际上反映的是其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与“不满足感”。不安全感,是这些干部或者感到老板对自己的压力,或者觉得同仁、上司是自己的障碍,由于无法对别人信任,从而总觉得别人的成功或荣誉就是自己的损失,产生不安全感。不满足感,通常是这些人做了些事情,与公司里的其他人比较(尤其是与自己心里的竞争对手比较),总是抱怨自己辛苦、付出多等等,这就是不满足感。

 

    很多年了,我一直看到在有些企业里这样内心不净的人越来越多、愈演愈烈,而有的公司老板认为这样有利于他对公司的控制,确实看到不少企业因此而陷入内讧、对冲、停滞之中。

 

    所以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真得不容易,考验的是企业首脑的“心智”-----即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根源只能是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与自己做斗争。

 

    我们在成大功者的身上,确实发现到超越名利我相的心智特质,他们为着事业的目标排除一切。

 

    我还是在强调目标。

 

    在我看来很多企业的增长停滞是因为缺乏坚定的目标,更多企业失败同样是改变目标。我也始终强调,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别的什么。一个失去了明确坚定目标的企业,迟早会陷入企业政治的泥潭、迟早会丧失对事物及人之本质的基本判断(也就是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迟早会变成一群庸庸碌碌但求混日子之人的名利场。

 

    2001年年底,在所谓互联网的冬天里,马云参加孙正义在上海举行的他投资的三十几家公司的工作报告会议。马云讲了三句话,孙正义说,在所有的公司里,只有马云当初告诉我要干什么,现在还在干什么。我以为,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巨大力量。

 

    有了这样的目标,马云在2000年底进行公司大整改(号称“延安整风”运动)的时候,他可以这样说:“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你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这就是大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将自己的要求敢于明确地提出来,而不是靠什么假仁假意或小恩小惠的伎俩。

 

    伟大公司的特质,我认为,就是必须目标清晰、明确、坚定、可执行。目标本身、并以对目标之实际贡献为标准,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与文化,企业的领袖、干部、员工要以这样的目标为标杆。

 

    企业里的每一个人应将自己的个性、知识、经验融入到企业目标里去,而不是以自己的个性、经验、知识为标杆来判断人与事。

 

    每个人真正的对手其实只有自己,自净其心才能够宁静致远。不必有太多我执我见,要给别人一点自由成长甚至自由犯错的空间。

 

 马云还说了句比较俏皮的话: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