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运营管理> 文章页
你的品牌 还拉得动市场吗?
字号:

时间: 2008-06-03

标签:市场 营销 品牌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板发现,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经无力拉动企业发展的车轮,甚至一些品牌企业也有同感。一项权威调查佐证了这一点:某调查机构通过对100家大中型企业成长要素分析发现,“价格”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动力指标,对企业的贡献率是78%,而“品牌”只有52%。与国际企业比较,中国企业的“品牌贡献率”比国际企业平均低约35%。调查还发现,面对品牌拉力不足,多数企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一面,笔者曾经听到一位著名家电业省级公司老总哀叹:我们感觉到品牌太重要了,但是,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我们不知道。

    诸多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的品牌高速成长之后,正在逐步进入增长停滞期。这一时期,多数品牌呈现出徘徊不前的态势,消费者品牌印象难以持续改善,品牌对企业的贡献率比例偏低。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消费者冲着价格购买中国企业的产品,冲着品牌购买外资企业的产品。

    2005年,海尔进入增长停滞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年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101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39亿元,增长率只有不足0.3%。研究人士认为,海尔从多年保持的30%增长率一下子跌落到不足1%,很大原因就在于品牌对国际市场拉动力不足。实际上,在国内市场,海尔的品牌拉力也基本上发挥到了极点,这从其2005年国内市场负增长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同样是TCL生产的电视,贴上松下的牌子比使用TCL的牌子卖得贵?为什么中国8亿件衬衫才能换人家一架空客?答案就在于我们的品牌力不足。

    品牌乏力已成企业“多发症”

    中国曾经长期扮演全球“品牌荒地”的角色。改革开放之后,品牌才拥有了成长的土壤。正因为中国是一块“蛮荒之地”,才更容易生长出品牌。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品牌大发展期,海尔、联想、华为、TCL、长虹等企业,就是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但是,从无到有容易,从80分到100分却很难。

    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总体上还是个本土企业竞争的角逐场,竞争基本上在本土兄弟之间展开。但是,到了21世纪,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对国际品牌,这个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的品牌实力和人家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在国际市场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TCL还是华为,均遭到了来自LG、三星、思科、西门子等国际企业的打压。

    我们还能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中国品牌的尴尬。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价格却没有实现“同价化”。以液晶电视为例,40英寸的液晶电视,日韩品牌平均比国产品牌贵5000元。

    品牌的大幅落差,导致中国企业不得不转而寻求价格突围,试图用有吸引力的价格来和外资品牌较量。但是,价格是把双刃剑,能杀敌也能伤身。频繁地使用价格策略,导致品牌陷入恶性循环。毕竟,老百姓“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实际上,价格也不是无底洞。仍以液晶电视为例,连续多年的降价战,让中国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足,继续使用降价手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当2006年底外资液晶降价反扑的时候,中国品牌意外地选择了沉默。有人预言2007年外资品牌有可能反超中国品牌,其依据之一就是:中国企业正在迅速丧失价格优势,而品牌优势又未能建立起来。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

    暂无相关视频

扩展阅读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