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封面秀>文章页
应对新一轮货币战争:就是比谁更贱
字号:

时间: 2013-04-16 来源:《钱经》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经过了半年多的单边下跌,索罗斯做空日元大发横财的故事已广为流传,成为其众多传奇经历中新的篇章。

  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经过了半年多的单边下跌,索罗斯做空日元大发横财的故事已广为流传,成为其众多传奇经历中新的篇章。人们担心其他国家效仿日本扩大宽松规模从而引发全球新一轮的竞争性货币贬值,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我们可能会面临怎样的结果?

  “货币战争”未必有多玄,其背后无非是各国之间汇率和通胀等因素的博弈,而这种博弈越来越激烈,叫 “货币竞争”或许更加准确。不久之前“货币战争”的疑云突然来袭,人们担心其他国家效仿日本扩大宽松规模从而引发全球新一轮的竞争性货币贬值,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我们可能会面临怎样的结果?

  货币竞争就是比谁更“贱”

  全球范围来看,从当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6年时间里,世界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各国持续多年的货币超发。6年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大范围的衰退和萧条,刺激和恢复经济是几乎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事。然而怎么刺激?简单地说,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出现衰退时,资金链断裂会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都会缺钱,债务压力会显现出来,同时失业率也会增加,任其发展会令市场乃至社会产生动荡,于是央行必然要采取措施来保证货币的供应,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同时宽松政策又会压低本国货币的汇率,使出口商品更加便宜,从而提高竞争力,这样便可促进出口来帮助经济复苏,最终,降息以及各种意义上的宽松政策成为这些国家度过危机的重要手段。

  最为典型的当属美国的QE,即量化宽松政策,目前为止QE已经诞生了第四代,市场对QE的关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有经济学家认为,从次贷危机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令美元大量注水,这使得美元的信用降低,导致美元贬值。一方面美国经济本身的衰退令其进口需求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又再一次打击了对美出口国家的贸易形势。其他国家如果不想让本国的出口失去竞争力,最好的办法似乎也是令本币贬值,更何况宽松政策确实可以刺激经济复苏,改善出口形势更是重要的复苏手段。

  从2012年年初开始,反复上演并逐步扩大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同时冲击了欧元区的贸易伙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在各种严峻的形势下,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价格宽松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增加货币供应量,试图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进入2013年,日本几个月以来大举宽松的做法已经令其自身尝到了甜头,日元走弱令日本本土的制造业雀跃不已。其他国家一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货币竞争环境表示不满;另一方面效仿日本的做法压低汇率。韩国、新西兰、欧元区和英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和央行行长也相继表示要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于是大家一起加入宽松阵营,一起贬值,激烈的“货币竞争”也就愈演愈烈。

  货币竞争恐无赢家

  由于各个国家都在担心货币竞争从而增加货币供应,从整体上看,货币之间的贬值效应又会相互抵消,大家都印钱,等于大家都不印。如此一来,不但无法有效刺激出口,还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即资产价格泡沫化、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暴涨,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通货膨胀和流动性泛滥,实体经济将更加难以恢复甚至遭受再次打击。这一点从2011年黄金价格的飙升就可以得到印证。

  然而,以美国为例,虽然其把通胀指标作为是否扩大宽松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事实却是QE一直搞到第四代,也没见美国出现明显的通胀,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本身房地产泡沫破裂、信贷紧缩以及资产价格下跌以外,经济学家认为,很多原本打算刺激美国本土经济、帮助其缓慢复苏并改善就业的资金,由于对美国本土经济并不抱有太大希望,便以“热钱”的形式转移到了以中国为主、GDP增速远高过美国的新兴经济体,这对逐利的资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中国来说,国际热钱的进入,再加上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通胀压力更加严峻,这些热钱并不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房地产之类的资本市场寻求投机空间,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发达国家不但享受到了宽松政策带来的好处,还把问题抛给了别人。当然中国的通胀并不完全来自发达国家,2013年2月末的M2余额达到99.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2012年度的M2与GDP比值将高达190%,有分析指出中国的货币超发已经相当严重,庞大的M2被认为是造成中国通胀的罪魁祸首。无论如何,当全球范围都开始货币贬值之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都会上涨,通胀最终还是会回到发达国家,只是时间问题。

  强势美元可能到来

  尽管“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未来的货币格局或许会有所转变。当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推动本国货币贬值的时候,美元的宽松效果就越发不明显了。全球资本市场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注了水的美元,而是经过了几轮刺激政策之后有所改观的美国经济,尤其是在欧元区千疮百孔、日本破罐破摔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即使依然萧条,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元升值的脚步似乎已经迈开了,从2011年年中开始,美元指数貌似完成了阶段触底并一直反弹至今,黄金价格则完全相反,避险资金似乎打算抛弃黄金拥抱美元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表示,美元指数已经走过了谷底,而美联储停掉QE3虽然不会立即发生,但已成为趋势。美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缓慢升值的通道当中,这一轮美元强势很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人民币在这一过程当中恐怕十分尴尬,过去数年人民币一直对美元升值,导致中国的出口竞争力遭到打击,这种打击不仅仅来自汇率直接影响的商品价格,也来自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即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有温和复苏,也难以促进中国传统出口行业的恢复。与人民币对外购买力越来越强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对内购买力的弱化,很多商品在欧洲或者美国的价格都比中国国内要低,这又暗示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一旦转向紧缩,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冲击。一方面人民币的汇率机制使得其长期来看还会伴随着美元升值而承受巨大压力,将会出现美元和人民币一同升值而其他货币全部贬值的可能;另一方面美联储转向紧缩之后全球流动性将可能由泛滥变成紧缩,资金将从高收益的新兴市场撤离,为中国带来通缩压力。鲁政委表示,美元升值的压力最终会使楼市泡沫破裂,如果不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有分析指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货币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强于预期,也不存在必须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增强出口竞争力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似乎更多,中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了3.2%,升幅高于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称,这表明通货膨胀需要高度警惕。2013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设为13%,低于2012年的实际增幅13.8%。周小川称,这一目标与前两年实际实现的数字相比是趋紧一些,这表明政府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而强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尤其是原油类资源的价格,对中国的通胀压力有降低的作用。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