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封面秀>文章页
银行股连涨两月幕后玄机 A股牛市真来了?
字号:

类别: 理财 时间: 2013-03-04 来源:《环球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股票
“隐约嗅到了泡沫的味道。”面对银行股两个月来持续“高歌猛进”的走势,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私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古老”的利好,为何能连涨两月,牛市真来了?

  “隐约嗅到了泡沫的味道。”面对银行股两个月来持续“高歌猛进”的走势,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私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过,在台面之上,他所供职的基金,与不少同行一样,继续对银行股保持着重仓态势。这种自相矛盾的吊诡局面本身,或许暗示着本轮银行股行情背后的逻辑,远比机构投资者们“估值修复”、“价值投资”的说辞复杂得多。

  自2012年12月4日开始,截至2013年1月30日,16只银行股涨幅平均达到32%,而以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股的普涨中更是一马当先,最为抢眼的是民生银行的最大涨幅达到了70.18%。

  业绩预告透露出的大幅盈利、宏观经济的逐步企稳以及长期以来的“估值偏低”,支撑银行股持续上涨的论据绝对堪称充分。可正如一位公募基金研究员调侃的那样:“这些利好早就等在那里,为何市场在此时‘如梦方醒’,又为何因为这些‘古老’的利好,竟能连涨两月?”

  或许正如前述基金经理所坦言,此时此际对于银行股的持续重仓,与其说是对银行股的长期良好表现充满信心,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判断市场高点而及时抽身而退的能力抱有信心。

  当然,部分机构更大的算盘还在于,国内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极有可能会因当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操作,而获得政策背书,届时银行股涨势的持续也将顺理成章。

  “都知道利率市场化、不良资产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可只要国家下决心,这些对银行都不是问题。”一位外资投行人士表示,“这就好比一场赌博,机构资金自认为是风险最小的参与者,赌赢政策,他们赚得最多,赌输政策,他们也相信自己跑得最 快。”

  QFII的先见之明?

  “从历史看来,公募基金很少能够提前预判到行情的大幅波动。基本上都是QFII等外资机构在担任先锋部队的作用。”一位研究股市多年的证券业首席策略师对于公募基金的一众“学院派”基金经理并不看 好。

  作为公募基金的一员,南方基金“南方小康ETF”基金经理杨德龙[微博]也承认本次公募对于银行股的加仓是在上涨行情开始后才进行的。“毕竟过去三年来银行股一直低迷,很多基金都配的很少,甚至有的一股都没配,不过现在大家都进行了加仓。”如此看来,公募基金的加仓对于银行股的这波持续上涨也贡献不少。

  综合媒体报道,就在此轮银行股大涨行情启动前夕,被称为“QFII席位集散地”的海通证券国际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上交易极为频繁,银行股正是其买入的主要标的,包括民生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股。

  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信息称,QFII从2012年8月开始就在A股市场大幅加仓。去年8月、9月、10月QFII账户对沪市股票的单月净买入额,分别为去年前7个月净买入总额的3倍、9倍和10倍。其中,银行股正是QFII最关注的板块。

  “A股一直以来都在炒作预期。”上述首席策略师对于公募基金的力量表示怀疑,毕竟在以往多次交战中,公募基金的行动都远落后于QFII等外资机构,“QFII在市场中是主动出击,公募大多被动跟随。”

  一位在QFII机构从业多年的基金经理对小盘银行股的态度却是带着点不情愿的看好。“资金本身就是寻找价值洼地,银行股很便宜!而小盘银行股相比四大行的大股本,上涨会更加灵活迅速,但即使是小盘银行股,操作起来的资金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既然反弹,挑估值最便宜的来炒作自然收益最高。还有一点,在政策导向上我们还是很看好的。”

  不过,也有公募基金及私募投资机构人士认为,QFII的所谓“先见之明”和“价值洼地”,纯属“运气较好”。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就指,多数偏股型基金一直都把银行股作为“底仓”,“很多基金都是在2011年以来银行股的低点建仓,要说先见之明,这些公募基金肯定早于QFII”。

  亦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在目前QFII的加仓潮中,几乎对大部分的蓝筹板块均有配置,“这其实和公募基金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对A股整体价值回归的判断,会令蓝筹股走势强劲。单单说QFII青睐银行股,或许并不确切。”

  一“股”独大

  在A股市场的众多板块中,银行股因其独有的权重优势而备受关注。接受采访的众多基金经理中,不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还是QFII,无一例外,最先提及的一定都是银行股的权重问题。以2012年12月31日更新的沪深300成分股权重数据计算,银行股的权重为24.86%,令人吃惊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股的权重随着这波上涨行情竟已达19.34%。

  “大权重推高衍生品利润,杠杆化套利已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位私募经理表示对目前受捧的银行股与其在指数中占据的大权重不无关系。资金可以在银行股和衍生品上获取双重利润,似乎也能解释本轮银行股的反常强势。

  就在大家将目光钉在融券平台试图挖出是否有做空大鳄在伏击之时,沪深交易所在1月25日同时发布了《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的通知,通知自2013年1月31日起施行。至此,沪深两市融资融标的股票由之前的278只增至500只。

  “如果按照以往的交易规律,股价拉升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其他较为抢眼的品种,公募基金有可能会开始接盘,QFII、社保等大资金顺势卖出。”上述私募经理认为,倘若大资金的目的在股指期货上,银行股融券的余量异常变动就需要仔细注意。

  伴随着融券卖出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融券偿还,近期银行股融券的余量变动并不明显。但这种平静局面能够持续多久,同样令人怀疑。“其实市场中对于银行股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分歧。”

  政策影响

  “不是赌银行股的表现,而是赌宏观经济政策。”一位公募基金研究员表示,若关注目前机构资金在银行股上的动向,多数机构也进入了观望期。“在全国‘两会’前,除非出现很明显的政策信号,否则机构对进一步加仓会持极为谨慎的态度。”

  纵观中国股市历史,几乎每一次大牛市都是在政策利好的直接影响下产生。2007年时最大的政策利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下的全流通股改,2009年政府推出了饱受争议的“四万亿”救市政策。

  对于本轮上涨背后的一些利好政策,上述首席策略师表示值得期待,去年12月初中国银监会正式下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指导意见》和《实施新资本办法过渡性安排》两个文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略有松绑,缓解了银行未来两年再融资压力和股权融资压力。“一些阻碍上涨的潜在利空已在消散。”

  而对于未来债务平台的担忧,前述基金研究员就认为,一旦中央政府明确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核心,那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政策增信”和展期将会成为大概率事件,由此则会令银行不良资产的爆发期得以延后,加上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业务的助推作用,届时银行股将会获得炒作的新题材。

  当然,政策出台的早晚对银行股的表现也会构成直接的影响。“重大的经济刺激手段恐怕到2013年年中甚至更晚才会出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自己为了锁定收益已经将重仓的银行股卖了不少,“目前大量资金在离开实体经济投入信托和理财产品,这将冲击中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