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商户持卡人银行别和银联抢蛋糕
字号:

时间: 2012-05-11 来源:《环球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银行
刷卡已经成为公众最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但作为银行卡清算系统的主导者—中国银联,堪称是公众“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少公开的财务信息、秘而不宣的股权结构、迷雾重重的管理架构,这一切都让这家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银行卡巨擘,显得颇为神秘。

  别和银联抢蛋糕!

  商户?持卡人?银行也得乖乖听命!

  刷卡已经成为公众最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但作为银行卡清算系统的主导者—中国银联,堪称是公众“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少公开的财务信息、秘而不宣的股权结构、迷雾重重的管理架构,这一切都让这家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银行卡巨擘,显得颇为神秘。

  而银联也一直遭遇包括同行乃至公众的激烈挑战—与VISA围绕境外清算通道的“围剿与反围剿”,全国人大代表递交的叫停银联卡跨行查询收费的“紧急建议”,以及新兴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卡收单业务、在线支付等多个领域对银联发起的实质性冲击。

  然而,更大的挑战或许还在后面—随着各种信息断片被逐渐黏合在一起,银联的真实面貌也将渐渐浮出水面。这个五年净利增幅近300%、2011年全年净利超过10亿元的商业巨头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公众对其发展速度的惊叹,还有各利益相关方对其借助垄断优势掌握市场主导权和定价权的不满,以及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尴尬困局。

  下金蛋的母鸡

  根据一位银联股东方人士透露,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银联资产总量已接近14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当年净利超过10亿元。这也是银联自成立以来,单年净利首次超过10亿元。

  银联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主营业务,即POS跨行转接服务收入和ATM跨行转接服务收入,“最近几年这两部分的业务收入一直占到银联集团整体营业收入的七成左右,尤其是POS机的转接收入,2009年占总收入的六成,近两年的占比也稳定在50%以上。”

  而在银联POS跨行转接服务收入连创新高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内银行卡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银联依托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的垄断地位。“2009年底银联POS机241万台,2010年全年增长38%,2011年又增长40.2%。相比之下,属于各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间联POS的数量几乎是银联的零头。”一位商业银行银行卡部门内部人士表示,“这种格局产生的关键就在于银联掌控清算系统后,在POS机业务上有着特殊的成本优势。”

  据这位银行人士介绍,我国POS机依据所属清算网络不同可分为两种:即银联的直联POS机和各商业银行或第三方机构的间联POS机。“银联的成本只有铺设POS机的成本,网络之前已经建好,而营销客户办卡制卡则是银行的事情,但对商业银行来讲,POS机、网络、营销卡片都需要花钱,成本竞争上显然毫无优势可言。”

  除去成本优势,在部分地区,银联“负责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这一基础设施”的职能设置,亦可能为银联直联POS机的推广增加额外的优势。

  从2004年至2007年的四年间,中国银联在POS机结算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一举扭转间联POS机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也为2007年后银联收入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据一位银联股东方人士透露的银联历史数据,2007年至2009年,银联合并报表收入由33.1亿元激增至51.4亿元,增幅约为61%,而同期POS跨行转接服务收入则由15.8亿元增至30.3亿元,增幅约为92%。这种增速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POS业务发展对银联营业收入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

  “如果将银联的POS收入视为一枚金蛋,那么下金蛋的母鸡则是银联所掌握的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一位从事POS收单业务的资深业内人士如是说。

  定价权

  韩杨(化名)是一家国有银行卡业务部门的员工,经常要与银联沟通合作,他告诉记者,银联垄断几乎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目前国内只有这一套系统,在美国和欧洲,无论是支付系统还是清算系统,市场都有竞争者,但是在中国,银联一家独大,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商行只有乖乖听命的份儿。”

  垄断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主导地位,本身并不能带来高额的利润,但能给垄断者一项直接决定利润高低的权力,这就是定价权。而银联对这项市场权力的运用显然异常纯熟,不仅是普通的商户和持卡人,就连商业银行也在定价权问题上对银联的强势毫无招架之力。

  从一位外资行市场部负责人展示给记者的一份2007年名为《中国银联成员机构费用标准汇总》中可以看出,银联对其成员也就是各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费,基本可以分为非交易类收费和交易类收费,其规定细之又细,名目繁多。

  非交易类收费即包括入网费、测试费、BIN费用、品牌服务费和清算违约费,仅以其入网费针对的客户为例,从收单机构到团体成员,收费从5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无分支机构或仅限一个地区的普通发卡机构成员,收费为150万元;如果加入后分支机构分布范围由一个扩大到两个以上(含)地区的发卡机构,需要一次性补缴150万元人民币;初始便为跨两个以上地区的机构则300万元封顶。

  而关于品牌费,则规定境外发卡境内收单的,对境内的收单机构收取;境内发卡境外收单的,对境内的发卡机构收取。“只要是境内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发卡行还是收单行,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银联的。”上述外资银行市场部负责人称。

  另一方面,对于交易类收费,无论POS、ATM还是柜面银行卡取款转账等零售类业务,更是事无巨细,银联都会从中分成,只是根据业务性质不同而区分固定金额收费或按比例收费。

  几年前那场关于跨行查询费用的争论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彼时银行纷纷开收跨行查询费,这背后隐藏的是银联的一份报告。当时银联宣称以国外ATM成熟市场的经验,基于所提供的服务项目,“额外费”的收取以及跨行费大于转接费和交换费的收费方式对ATM产业的发展有利。

  于是,银联增加了对银行的这一项收费:对ATM跨行查询,银联收取0.1元/笔的网络服务费;收单机构收取0.1元/笔的交换费,由银联代为扣收。银行不愿意承担这笔额外的支出,便转嫁至客户身上,最后闹到全国人大,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出面叫停该收费计划。

  “可以说,只要是跟卡有关,银联的权力和触角就从内到外渗透到方方面面。”前述外资行市场部负责人举例道,包括在银联的入网规则中,对于商行发行的银行卡都有着详细规定,包括版式、银联标识、发卡行标识等文字及图案的位置皆有严格标准。

  争夺移动支付主导权

  在4月份召开的“2012第四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由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目前已完成公开的征求意见,并形成标准送审稿,有望在年内发布。

  引起运营商和以银联为首的金融机构争吵多年的移动支付标准即将落定。

  在手机移动支付领域,目前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已经基本敲定,而中国移动和国民技术主推的2.45GHz方案或将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实际上,移动的2.45GHz技术更加简便易行,通过在手机SIM卡上添加芯片,由于频率高、穿透力强,可以直接用手机刷卡;13.56MHz的穿透力比较弱,有的甚至需要在手机上加架天线,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用户体验也不好。

  但是银联的整个生态体系,包括POS机等都是基于13.56MHz技术,“如果使用2.45GHz技术,银联之前的所有POS机都无法兼容,银联需要花费更多的设备更新成本,”一位南方系券商通信行业分析师称,另一方面,如果使用2.45GHz技术绕开银联,相当于在手机的通讯账户中开立一个支付账户,“运营商在金融领域地位的提升会对以央行和银联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造成威胁。”

  对于争议双方来说,运营商无疑对推进手机支付业务有更大的便利和冲动。在日本,NTT DoCoMo电信公司曾经参股一家信用卡公司并且收购了一家银行,从而介入金融领域,在手机支付业务方面同样运营良好,可以算得上是运营商与金融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相较而言,银联则没有很大动力推行手机支付。“对银联来说,银行卡就足以实现POS机和网络消费了”,远程支付又存在与运营商之间的博弈,“所以,手机支付国标的争夺可以看成是典型的银联抢占地盘的表现之一,具体他们会否带领这项业务开花结果,现在还很难说。”上述通信行业分析师告诉《环球企业家》,“如果银联真心想推,这个标准不会迟迟无法出台。”

  如今,移动开始转移阵地推行13.56MHz技术,开发2.45GHz的国民技术收入同比下降很多,短期也没有好转迹象。

  “对于手机支付业务来说,银联没有推广渠道,所以国标出台后的业务开发,还是需要和运营商合作完成。”上述通信行业分析师称,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现在已经有些制造商在手机出厂时就加载NSK芯片,可以解决13.56MHz本身的支付技术困扰,而这项新业务真正难点,依然是银联和运营商之间的博弈会如何左右这个市场的发展态势。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